【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這是一個創意的時代,打破桎梏,掃盡陳規;這是一個創業的時代,眾星閃耀,萬家爭鳴;這是一個創投的時代,野心優雅,一擲千金。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爆炸性的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同時也成為新的互聯網創新中心。在互聯網+時代,可以說創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一個平民創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了。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政府、企業,是否做好了準備擁抱這種改變?
近日,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副區長蘇貴光,《IT時代周刊》出品人兼總編輯、創客100孵化器董事長曹健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由中關村高新產業昌平園區管委會、《IT時代周刊》聯合打造的創客100孵化器是一種新興的模式,利用媒體的聚合能力,把全國包括硅谷創業的項目引進到孵化器,同時與政府的支持和資源結合起來,打造一個全新的基于移動互聯網早期的創業孵化器,擁有媒體、創投基金和物理的孵化器在線的眾籌模式。
此次訪談中,蘇貴光希望政府、IT媒體和民營企業共同合作,三方共同結合在一起,給這個創業平臺一種新的活力。曹健在介紹平臺優勢時表示,第一、我們擁有互聯網讀者的媒體資源,這個資源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把全國甚至硅谷的創業項目聚合起來;第二、一個市場就是在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大潮來臨的時候,有更多的創業者需要去輔導。熟悉產業和資金的我們就可以對他們進行引導和資金的支持,把他們輔導好之后再推給下一個投資人。
以下是訪談全文:
6月10日,北京市昌平區副區長蘇貴光、《IT時代周刊》出品人兼總編輯,創客100孵化器董事長曹健接受《新華訪談》專訪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華訪談》,我是孟欣。 這是一個創意的時代,打破桎梏,掃盡陳規;這是一個創業的時代,眾星閃耀,萬家爭鳴;這是一個創投的時代,野心優雅,一擲千金。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爆炸性的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同時也成為新的互聯網創新中心。在互聯網+時代,可以說創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一個平民創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了。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政府、企業,您做好準備擁抱這種改變了嗎?今天請到演播室的是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副區長蘇貴光,《IT時代周刊》出品人兼總編輯、創客100孵化器董事長曹健。 蘇區長、曹總,非常感謝二位來到《新華訪談》。最近關注到你們的新聞,就是雙方合作在昌平區落成創客100孵化器,能不能用一兩句話描述一下,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平臺?
蘇貴光:好的。應該說我們是與曹總合作的孵化器,是由中關村科技園區昌平園管委會、《IT時代周刊》聯合打造的,是一種新興的模式,政府、IT媒體和民營企業共同合作,三方共同結合在一起,希望給平臺一種新的活力。
曹健:利用媒體的聚合能力,把全國包括硅谷創業的項目引進到孵化器,同時與政府的支持和資源結合起來,打造一個全新的基于移動互聯網早期的創業孵化器,擁有媒體、創投基金和物理的孵化器在線的眾籌模式。
主持人:相比于目前已經發展起來的一些孵化器,創客100孵化器的定位與特色有何不同呢?
曹健:第一、我們擁有互聯網讀者的媒體資源,這個資源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把全國甚至硅谷的創業項目聚合起來,這是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第二、我們更加注重最早期的創業項目,也就是在天使之前的創業項目。我們看到一個市場就是在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大潮來臨的時候,更多的創業者需要去輔導,而這個輔導往往不是開始成型了,而是在他們剛想創業的時候,最需要熟悉產業和資金的人進行更多的前方道路的引導和資金的支持。把他們輔導好之后再推給下一個投資人,是這樣一個模式。我們要打造一個全球性的在線的眾籌模式,讓大家來承擔風險。這樣的模式以后就會讓更多的創業者在上面能夠找到他的支持產業以及資金方面的支持和商業模式,可以迅速的成長起來。
主持人:現在發展的趨勢,我們在做搜索的時候不僅僅用文字,用語音,甚至用圖片,五年后語音搜索會很普遍,人們經常會是自言自語的狀態。十年以后,依靠意識,您在想什么,腦電波可以被捕捉到,技術可以知道您在想什么。馬化騰說:“我看到移動互聯網的這種發展,我驚出一身冷汗。”您怎么看待這種變化的速度?
曹健:2014年我在硅谷前后住了四個月,和很多的創業者、斯坦福分校、很多投資人做了深入的交流。在去年看了大概100多個項目,這個發展的速度已經讓我們非常吃驚。其中有一個項目是盲人眼鏡,是美國的一個眼科醫生利用傳感器研究的成果,所有的盲人戴上這個眼鏡就可以看到一個二維的世界,原理是用一個感應器放在舌尖的下面激活視網膜神經。他這個眼鏡可以看到一個二維的世界。這個是最大的改變。現在是文字搜索,馬上是語音和圖片和視頻搜索,這個在整個硅谷的技術背景下已經開始慢慢應用了。我在美國的時候,兒子晚上到我房間要聊天,他把iPhone拿出來,說自己睡不著覺和餓了怎么辦,這都不是很新奇了,更大的新奇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前景就是人工智能、產業智能,包括和人腦的電波配合起來,在未來三到五年后會有驚人的發展。
主持人:在說到今天中國互聯網的格局,所謂的BAT、“三國演義”,您覺得這個格局正在向什么樣的方向發展?您更看好哪方面的項目?
曹健:其實BAT解決了互聯網最初的幾個問題,首先百度解決了信息檢索和不對稱的問題,阿里巴巴解決了交易便捷的問題,騰訊解決了信息的溝通問題。實際上BAT發展到今天,他們下一步的發展,就像我們剛才說的,互聯網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的問題,這還是初級階段,下一步互聯網要解決更多智能化、意念化和生活方面的智能產品,更多滲透到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深處,這是下一步互聯網要做的事情。
主持人:BAT各自有自己很擅長的領域。
曹健:這三大巨頭都開始向智能化發展,比如無人駕駛汽車,他們慢慢感覺到,前幾年李彥宏對移動互聯網還不是很重視,不到一年就大規模進軍移動互聯網,花了20億美金收購了一個APP。
主持人:一定要順應趨勢,這種趨勢勢不可當。
蘇貴光:剛才曹總說得非常好。百度是人和信息的溝通。阿里巴巴是人和物品貨物的溝通。騰訊是人和人的溝通,實際上還缺少一個環節,就是貨物、物品、商品和信息的溝通。我覺得他們實際上都在布局這個角度,就是我們說的互聯網+的部分,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北京市昌平區副區長蘇貴光
主持人:曾經讀過一本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菲爾普斯寫的Mass Flourishing《大繁榮》,他就說,其實所謂的現代經濟,就是能夠有更平等的機會,讓更多的普通人,用創新性的思維和方法,把更多的資源加以重新的組合和利用。那么,昌平區的轉型跨越發展如何?請您談談機遇與挑戰。
蘇貴光:實際上昌平產業轉型升級在前幾年都在做。昌平是北京的傳統的現代制造業比較發達,現在是高科技產業的制造業也比較發達,因為昌平科技園區也是北京的最早的三園之一。去年2月份總書記視察北京之后增加了科技創新中心,市政府把昌平定位為打造國際一流的科教新區。
除了海淀之外,大學科研院所聚集的一個區域,千人計劃將近200人,比幾個省加起來都多,有大量的國家級研發中心,三大石油公司、兩大移動通訊公司、國家電網公司這些企業的研發中心都在昌平,這一塊有自己的基礎。但是北京的產業發展不能做白菜幫,要做白菜心,我們也在轉型。新華社的有些人也在昌平住,回龍觀和天通苑,常住人口80萬加上流動人口有100萬。這100萬人口當中65%是大學畢業,70%是45歲以下的。以前我們昌平城市運行和管理中矛盾比較突出的,包括交通等等。現在我們也在把這兩大社區作為我們現在響應國家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一個主戰場,圍繞這兩個社區和鴻福集團,圍繞這個區域正在打造將近有30萬平米的眾創空間,昌平未來會成為一個創新創業非常活躍的區域。我們現在也跟騰訊、阿里巴巴、毛大慶(優客工場)在合作,利用各方的資源,同時為了解決這些人員的資金問題,政府成立了創投基金和母基金等等,實際上現在已經設了5、6只產業基金,把國家級的實驗室和所有的央企實驗室和幾千家的民營企業,全部整合在一個平臺,今年9月份上線運行,所有的企業只要找你需要的儀器設備我們都能找到。
第二,基于現在互聯網+的部分就是加傳統產業的智能升級,包括云制造,把傳統產業的一些基地逐步改造升級為在北京就近能夠給創業群體提供的一個智能制造的基地。現在這一塊包括最先進的3D打印和加工儀器設備都集中在固定的區域,供創新創業的人使用。我們還建立了很多企業加速器,再大一點在科技園區和其他的一些創新基地落地,解決昌平不能承載更多的制造業企業。現在也響應京津冀一體化,昌平科技園區昌平政府跟懷來縣簽訂了戰略合作項目,建一個懷來園,企業的研發中心和結算中心在北京,企業的生產中心在外地,我們這個布局一直在推進。
主持人:能不能談談昌平在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戰略落地情況如何?
蘇貴光:現在和河北懷來的戰略協議已經簽訂了,第一批企業正在篩選,不能污染北京的企業,也不能把污染帶到河北去,在河北落地的企業一定是高科技節能環保的企業。我們的宗旨和河北的宗旨是一樣的。
主持人:所以,我們有責任、有擔當,而且有態度。剛剛談到了昌平的轉型,能不能請曹總談談傳媒的轉型?您本身也是資深傳媒人。
曹健:我一輩子做媒體,自己又創業做《IT時代周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我認為世界的傳媒業和中國的傳媒業已經到了一個巨大轉型的關口。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去中心化,過去媒體是一個中心化時代,這就是一個相應的矛盾。我認為未來的傳媒業必須集中在兩大巨頭手上:一個是政黨,第二個是大的財團。傳媒業未來的贏利模式比過去要大幅度減少,未來的媒體是公益性的,如果想帶來暴利,養活一流的人才,未來可能會跟過去完全不一樣。
《IT時代周刊》出品人兼總編輯、創客100孵化器董事長曹健
主持人:您以什么論據來支撐這個觀點?
曹健:媒體盈利的模式都是由廣告支撐的,去中心化帶來了一個廣告的投放效應,在大家分散的眼球中,投入和產出比相對比較少。那么,用這種少的收入養活一流人才的媒體的載體,相對來說要入不敷出。未來的傳媒業要么是政黨做,要么是大的財團做,都是帶有公益性質的。
第二,作為媒體人怎么轉型,過去媒體把讀者賣給廣告商,最后把品牌賣給社會,移動互聯網到來之后,我覺得我這三年來一直在轉型,在美國考察他們的媒體,我得出一個最重要的感受。我們把讀者,不要賣給廣告商,要把他們和創新創業嫁接起來。三年來我實際在做一個事情,我怎么從一個媒體人來轉型成為一個對創新創業提供幫助的人。這三年我從一個投資外行慢慢變成一個投資的內行。過去我對什么是基金都不知道,過去我作為媒體人,也采訪百度、騰訊、360等等,實際上我們作為媒體人來看企業和作為投資人來看企業視角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三年來,我從一個媒體人轉型成一個媒體加投資人。這個轉型對我來說是非常痛苦的,晚上經常兩三點鐘驚醒過來,感覺有什么東西沒有做完。尤其我和那些85、90后創業者在一起,我自己也熱血沸騰,很年輕的狀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正好遇到蘇區長,特別合拍,在創新和創業的話題上,我們兩個非常默契,一拍即合。在昌平誕生了創客100孵化器,募集了6千萬的資金,在未來三年要投200個項目,最起碼要落120個項目,這是保守估計。無論做什么事情,我都是相對保守的一個人,不讓自己說的話太滿了。我還把硅谷的資源嫁接到創客100孵化器,等我北京這個孵化器做完之后,下一步在硅谷同樣成立創客100孵化器,把硅谷華人的創業團隊陸續接到中國來,中國有13億人口,把硅谷最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帶過來。Uber利用互聯網盤活了一個社會的存量,過去有車放到家里,他把這個盤活了。他這種商業模式對于我來講,如果我掌握諾貝爾獎金我一定授予給他,Uber都可以在他的平臺上進行盤活。我下一步把硅谷的項目引入到昌平來,我做事是一步一步把基礎打扎實了。昌平政府對我們產業資金上和辦公用房和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
主持人:您剛才講到傳媒的盈利模式可能會降低,但是盈利來源可能不僅包括廣告,還有一些衍生的,利用互聯網思維的這種贏利模式。
曹健:這種延伸,在我這么多年做媒體的經歷來看,我覺得這種贏利模式不可能帶來巨大的收益。過去大家都知道傳媒業是一個暴利行業,像《IT時代周刊》一頁紙就賣十幾萬,一期廣告是20、30多個P。過去一次活動可以收300、400萬,現在做一次活動很多是免費的,免費還不一定,還要活動做的好才有人去。當然像新華網這種代表政府,有巨大的政治資源和商業資源,像你們要做的互聯網小鎮,和政府合作,我覺得會有一些好的營收,但這也僅僅是代表政府的媒體才能調動大的資源,其他的小媒體怎么能來調動。
主持人:曹總,您之前是新華社的記者,后來又作為IT時代周刊的創始人,看您這一次一次的轉變、放棄、重新選擇,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您如何在人生中做出每一次的抉擇呢?這些選擇當中不變的規律是什么?
曹健:這跟性格有關,我小時候在體校打乒乓球。無論是失敗和成功,永遠不要放棄自己,失敗的時候,要想下一次要戰勝它,成功了之后要想還有更加厲害的人在前面。這是性格的使然。所以我說有些人適合創業,有些人不適合創業。我的性格是屬于永遠要不斷去突破自己的人。這一次的轉型對我來說是巨大的轉型,就是我做了一件離傳媒業比較遠的事。做傳媒我是駕輕就熟,這個行業我很熟悉了,一篇稿子拿到手看一下就知道這個稿子寫到什么程度。最近這三年我覺得互聯網對我的改變,讓我終身受益。再回頭看我的很多同學,他們很多當副部長和司長等等,接受新事物的方面我是走在前面的。尤其這三年來對互聯網的改變,讓我一下子就感受到這個社會未來會有巨大的變革。我這三年,讀完了投資界的本科,也讀完投資界的碩士研究生。這三年光筆記就記了好幾大本,經常把好的內容記錄下來,年齡大了容易忘,但只要做個有心人,慢慢就轉(型)過來了。當我看一千多個創業項目的時候,我就突然豁然開朗。當我試投七八個項目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可以的。
主持人:其實您在看這么多項目,面對這么多的機遇的時候,帶來興奮、帶來這種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巨大的風險。因為風險越大機遇就越多,機遇越多風險就越大,我很好奇,您所見到的這么多投資項目,比例上來講多少是屬于癡人說夢的,有多少是您覺得可以納入到進一步評估的范圍?大家經常會犯的一些錯誤是什么?您見過最離譜甚至有點可笑的項目是什么?
曹健: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特別好,這是我在看這么多項目的過程中,對我的靈魂沖擊最大的一點。我要提出一點,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創業的,雖然國家號召“萬眾創業、大眾創新”,作為國家層面來講,推動整個國家的創業創新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創業,這是第一個觀點。
第二,我們很多人因為對成功來講,每個人都想成功。就像每個人都想得到這個社會對他的認可,無論是政治地位和商業地位,我看了很多項目,這些人是為了創業而創業的,在一千個項目當中,可能有60%到70%的比例是為創業而創業,這是第一個。第二,有很多的創業項目是和創業者本人的性格是不相符合的,這個可能要占到20%左右。
主持人:怎么講?
曹健:比如這個人是一個很內向的人,他非要做運營的項目,這個是不合適的。
主持人:那李彥宏還是做技術的呢?
曹健:任何事情都有個案。就像QQ最早是模仿聊天的東西,但是它的起家還是以技術為平臺的,大家在這個平臺上和別人進行交流,和電商運營是不一樣的,需要和人打交道的。硅谷更多的是在程序和軟體方面的創新,而中國更多的是運營項目的創新。我非常不看好大學生的運營項目,因為他對人性的把控,對社會的很多方面都不是很了解,就做洗車的項目,這是我很不看好的。
主持人:您覺得,創業者的管理方式和項目的匹配度上差一些。
曹健:對,沒錯。實際上對于我來講,我現在看項目主要是看人,首先這個人有沒有創業的必備的幾點:激情,充滿自信,能夠有團結的感染力,有想法,不是人云亦云。
主持人:獨立的思考很重要。
曹健:沒錯。
蘇貴光:我們看項目也是一樣。我們看項目基本上是70%是看人看團隊,30%看技術。技術實際上有什么類型的技術是癡人說夢,天方夜譚,我覺得現在都不好判斷。比如我們現在很多孩子原來玩游戲,打游戲機,很多家長不讓干,但是事實上很多人是受益于這種游戲操作的。比如,很多微創手術,減少了病人的很多痛苦,但是醫生真正在操作的時候和游戲感覺是一樣的。還有虛擬仿真技術,很多東西就是和玩兒結合在一起。很多投資人看這個東西是玩兒的東西,事實上真正玩和未來的產業結合,我們實際上看重這個東西。我們開發區和投資人看項目是不一樣的,投資人看項目的傳遞性,A輪到B輪,再到C輪。我們更多的看這個項目本身潛在的產業化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有些項目對當地政府并不一定有明顯的貢獻,但是這個技術的出現可能對廣大老百姓有很多的便利,或者能夠受益,這種項目我們也會支持。
主持人:在“互聯網+”戰略實施過程中,所有新生事物在顛覆舊規則,改變舊面貌的同時,也必須面對新的問題和困惑,二位是否遇到過公關危機、輿論口碑的壓力與爭議?您用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去看待那些事情,給您帶來最大的反思是什么?至于今日又有何意義呢?
曹健:我還沒有遇到過。
蘇貴光:其實這一塊我覺得互聯網+實際從我們現在來看,要說您說的公關危機和輿論口碑的壓力不那么大,但是推動任何事的時候都會有人質疑。有些人我們比較親近的人,有些是不同領域的人質疑,這是正常的。符合所有人思維方式的行為都不可能是創新,創新本身就是打破傳統的一些思維方式,或者是一些現有的規則,甚至一些從技術上和制度上、法律上都是一樣的。在這方面有些工作特別是互聯網+,加的內容很多是傳統行業。我個人看重互聯網+的部分,就是加什么內容,包括您講的開發區轉型和產業轉型升級,我們說現在的創業創新不可能脫離現實的社會,也不可能脫離現實的產品和我們生活過程中接觸過的這些東西。互聯網的創業會有,但是只是一個手段,只是一個工具和平臺,更多的是改變生活和提高我們的社會價值,這些會越來越多,但是跟我們傳統的形態和功能甚至我們的運作模式都不一樣,這個東西很正常,我們都習慣了,我們不認為這是公關危機,但是質疑肯定是有的。有些東西我們也會解釋,避免工作當中的不利因素。
主持人:下面咱們進入一個有意思的快問快答環節。您最大的恐懼是什么?
曹健:我最大的恐懼就是一個事情沒有把它做好。
主持人:您對現在的狀態滿意嗎?
曹健:挺滿意的。
主持人:打多少分?
曹健:打90分。
主持人:最厭惡自己身上的哪種特點?
曹健:對一個事情不能堅持。
主持人:最痛恨別人身上的哪種特點?
曹健:不守信用、不守時。
主持人:最偉大的成就是什么?
曹健:我覺得是下一個,現在還談不上有什么成就。
主持人:中國企業家中您最欽佩哪一位?
曹健:現在好像還沒有,因為目前中國的企業家還沒有最后成為一個慈善家。
主持人: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曹健:對別人有幫助的人。
主持人:想被這個社會怎么記住?
曹健:起碼說曹健這個人對社會還做了點事。
主持人:最后請二位各推薦一本對您影響深遠的書籍。
蘇貴光:對我影響最深遠的書籍就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我原來最早學的是農學,轉成農業經濟,又轉成產業經濟。在轉型的過程中,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對我的影響很大,也推薦很多年輕人看看,是美國最早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作者寫的,經過幾十版的改版,每次改版都有新的內容,緊跟時代,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好。
曹健: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三國演義》。我覺得這本書實際上回答了對人性、對社會、對對方、對自己的一個準確的判斷。我們現在做什么事情,如果對自己沒有很好的判斷,對別人沒有很好的判斷,對社會的發展趨勢沒有很好的判斷,對競爭對手沒有很好的判斷,這個事情是做不成的。
主持人:謝謝您們接受我的采訪,謝謝。感謝二位從自己的角度讓我們對“互聯網+”創新戰略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機遇,這樣一個時代的里程碑有更多元的理解,我想“互聯網+”戰略正在向一個空前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互聯網深刻的改變這個世界,改變我們生活的時候,我們所得到的不僅僅是創新的技術、創新的應用、創新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我們得到了一代創業家的精神,而更為可喜的是,這樣的精神正在鼓勵著更多的普通人,去迎接這個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好,感謝您收看本期的《新華訪談》。我們下期見。【責任編輯/王起】
來源:新華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