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樂視模式的生成邏輯:概念炒作,依賴資本運作,透支品牌價值與賈躍亭個人影響力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這兩天,互稱“友商”的樂視小米互相撕逼真夠勁爆,一個說另一個“編造謊言誤導行業、誤導媒體、誤導用戶”,另一個則回應對方“捆綁年費、不合規就是最大的謊言”。然而,在本文的作者看來,它們的對掐,其實掐出的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產業心態、資本游戲。本文是作者對樂視模式觀察之后的一家之言,你是贊同還是反對?

    雖然我覺得小米前日下午拉公證人證明自己內容多么強大十分2B,甚至毫無意義,但它一年來它在內容端的進步確實不容忽視。它確實也有理由刺激、捉弄“友商”。

    因為,內容一直被視為樂視的核心,超級電視有百萬級出貨,小米電視還是小不點。這時候攻擊性的、碰瓷式的打法還是很有效,引發爭議尤其引發賈躍亭親自回應已經成功了一半。

    而且,不但在內容上刺激對手,小米對樂視傲嬌的模式也是狠刺了一刀。小米的王川對樂視言必稱的生態,根本不是生態,不過就是多元化而已。在我看來,這是非常準確也很入木的批判,合理的生態,無論是垂直還是水平方向,都有相融共生的格局,樂視每個環節都沒有很深的關聯,確實還停留在多元化階段,這背后是一種高風險的資本游戲、蹺蹺板。

    前不久我已經寫過小米成功的五大要素,不想重復,今天再度分析一下樂視的所謂生態由來,只寫由來,不寫生態未來,單從描述的愿景來說,樂視還是很好看。我盡量淡化它們官方對自己模式的描述,那一句話“A+B+C+D”實在快成萬金油了。

    樂視最早做視頻網站,內容主要是購買,然后自己分發,也做分銷。這樣的模式,風險在于,買劇如買房的年代,購買成本太高,后臺成本很高,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中。樂視跟早期的優酷土豆沒有區別。樂視也不會有規模。考慮到它是一家上市公司,股價不可能有什么亮點,利潤也不可能多么好,如此下去,它頂多是另一個小型的優酷土豆。

    樂視需要收斂內容分銷,否則這點核心競爭力會被稀釋。這是后來走向更多直銷的背景。直銷,就要創造入口與渠道,網絡、視頻客戶端都可以,但不會帶來多少流水,拉不起營收規模。

    樂視當初有規模化訴求。在中國,沒有規模的樂視很難喚起資本市場的關注,股價也不太可能有太出色的表現。同時,一個小公司,產業鏈上的企業,很可能也不會鳥你,你撬動不起人家。

    樂視需要有創造龐大流水的業務。手機可選,電視可選,但手機風險太大,而且想在手機端建立一種收費模式,實在太難。樂視資金鏈緊張,如果從這塊入手,不會有什么結果,還很可能栽陰溝里去。你應該能看到,直到今日,樂視手機業務也不是上市公司里的。

    那么,哪種終端產品既能與視頻內容關聯,并且出貨容易形成流水呢?那肯定是互聯網電視(含盒子)。

    這條產品線單價略高。當然也是相對的。一般中等價位的電視,就是一部好手機的錢。高端的當然更貴,1—2萬的也有。樂視不可能靠高價彩電獲得流水,這是平民型產品,必須有價格吸引力。而且,中國彩電行業成熟,如果價格停在中游,也不會有效果。想能在短期內引爆市場,那必須有巧妙的價格機制。

    這就是后來樂視超級電視與年費之間的營銷策略。就是通過硬件折價,用年費填補折價。普通消費者首次購買時,沖的是電視硬件,很少仔細思考這種華而不實的貓膩。當他們買好電視,過了年費周期,它們才感覺到,使用成本挺高。

    這根本稱不上真正的付費電視創新。只是營銷創新。在中國,真正開拓出付費電視模式的,還是百視通,雖然它不過是通過牌照壟斷發展起來的,帶有更多原罪。但是,IPTV的收費模式,確實更多是基于內容消費本身而形成。樂視的所謂付費模式帶有隱蔽性。

    當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這種隱蔽模式。要怪還是怪我們這片土壤。中國人對正版內容的消費認知,不同于海外,免費慣了,你讓他掏錢非常難。何況電視,幾十年一直是不收費的玩意。樂視面對的是一個比較頑固的市場意識,消費行為。這個非一日所能改變。

    在這過程里,樂視們也嘗試過盒子。盒子其實是最符合當下中國互聯網電視模式的,使用成本低,不至于形成新的沉淀成本,許多電視的壽命很長。不過,盒子價格低,如果捆綁年費,很難形成銷售,不像電視價格機制那么隱蔽。當然,盒子如果上量,可以形成廣告植入的模式。

    但是這種周期都很漫長。也包括電視。樂視超級電視吼了兩年多,其實出貨很少,宣傳口徑百萬級,在整個中國市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樂視對外反復強調線上營銷冠軍,這不過是為了差異而差異。從出貨結果來說,是很可笑的。

    出貨少,這就決定了樂視電視雖然可以創造一定流水,但短期能看到天花板。你在上游布局內容很多,入口卻無法打開,風險會更大。中國的廣電對互聯網電視的政策管控不是吹的。

    這也就決定了樂視的最大約束,其實就是政策面。它導致青黃不接,運營風險大,如果繼續堅持,那就必須先化解風險,這就是樂視不斷玩弄資本游戲的動力。

    樂視還不是一家大公司。電視入口能力有限,盒子被監管,內容又不想回到分銷老路,它只能多元化了。搞農業(還有什么酒),搞汽車,看上去,沒有它不能做的。

    這其實是在制造概念,融資。樂視確實很少股權融資,一是家族企業,還處于成長前期,賈躍亭恐怕不愿意過多放棄權益,以免公司運營出現風險;二是在中國,上市公司再融資,都不那么順暢。樂視嘗試很多,包括增發,但是隨著手段日益單一,壓力越來越大。

    賈躍亭就開始借助創始人、大股東身份反復質押股權籌錢了。除了信用,這里需要一個支撐條件,就是你得能夠不斷刺激股價,以免觸發某種條件,引發風險。2014年的樂視,因為創始人陷入那場帶有政治背景的爭議,資本市場緊張,樂視風險一度放大。

    這就是樂視不斷制造概念的背景,也是樂視股價不斷沸騰的真實邏輯,沒有其他。總之,妖股,其實說明這是一家奇葩公司,缺少社會責任,不斷將自己的運營風險轉嫁給散戶。

    當然,很多人借著這個機會賺錢了。賈躍亭靠著這個匯聚起許多人氣。樂視形象還不至于坍塌。但一定會有人在持續的資本游戲里損失慘重,就看誰傻兒巴嘰地成為最后的解放軍了。

    樂視還會繼續玩資本游戲。最近它涉入更多領域,資本需求更大。股價拉抬的動力更足。因為,這一可以創造自己套現的機會,又可以為新業務的股權融資創造談判空間。

    這是一個巨大的風險杠桿。

    當然,這個杠桿也不是沒有機會,應該說,樂視在持續的資本游戲中,忽然趕上了一個好時候,那就是整個行業的內容端,它的生產與經營開始出現新的變化。

    你知道,中國處于文化消費勃興的前期,票房經濟火熱,內容生產,只要堅持精品,還是會有很大效應。樂視影業出品的幾部不差。

    另外,內容經營已不像過去那樣單一。粗放、原始的廣告植入模式,已開始讓位于資本、廣告主直接參與內容投資,這就給了樂視新的巨大的資本運作機會。內容生產與運營,開始有了比硬件終端更大的機會。

    這就是樂視現在又敢于直接涉入手機的動力。就是說,內容生產與運營可以作為新的支撐,在整個樂視平臺、垂直鏈條里,這一項也是核心競爭力。此時涉足手機,能創造入口、分發機會。

    樂視一定繼續推進更多硬件終端業務,手機、電視、盒子、企業以及更多應用場景下的終端,從而構建起場景驅動的大數據運營,它的核心是內容與用戶。如果單從愿景來說,它的描繪是合理的。

    短期樂視還是一家玩弄資本游戲的公司,它的所謂生態,目前確實還停留在多元化布局中,沒有跳出利用概念炒作,不斷拉抬上市公司股價,創造套現機會,然后培育新業務,新業務風險大,就更依賴資本運作,從而堆高上市公司運營壓力,透支品牌價值與賈躍亭個人影響力,形成一種庸俗、惡性的循環。

    這也是我反復強調的,樂視上市公司被工具化的現實。某種程度上,賈躍亭對它的利用,像極了當年黃光裕對國美上市公司的策略。

    但是,這種資本游戲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樂視的模式里,雖然內容生產與運營可以視為核心基點,但仍沒有成長到足以支撐整個體系的地步。

    樂視與賈躍亭,目前最大的風險其實是,要盡快與時間賽跑,好時光不長,一定要抓住這一波資本市場熱炒,盡快套現,為新業務創造資本的支撐。過去一個多月,賈躍亭開始瘋狂套現。為了消除投資人的懷疑,他說會將許多資金貸給樂視網。然后又是一波拉高的節奏。

    這其實是不斷飲鴆止渴。高點套現就是套現,也無可厚非,法律上,它沒違規,但打著貸款的名義消除疑慮是很可笑的,這不過是一幕幕瘋狂的資本運營的一幀而已。

    賈躍亭已將樂視網透支到極點。樂視網成了創業板工具化的象征。

    賈躍亭雖然獲得了過往一個階段的資本運作的成功,吃到了豐厚的資本果實,屬于一個成功的機會主義者,但要獲得市場尤其公眾的發自內心的信任,樂視面臨著品牌重塑的壓力。我始終堅信,你在市場上的每一次發力,資本游戲玩過頭,一定會有反作用,只是沒到風險敞口的時候。

    不過,批判樂視,不等于雷軍家的小米,就沒有類似的舉動,小米的模式,同樣有透支核心業務的動向。一段時間以來,小米同樣具有多元化特征,一些產品并不具有真正的生態關聯,或者市場還早。

    當雷軍年初喊出1000億元營收的時候,我已經預判到小米必定會四處開花。此刻,全球手機市場銷售開始出現新的壓力,即便下半年旺銷,雷軍單靠手機銷售創造新的神話,還是挺難。樂視高管對他的揶揄,稱之為笑話,雖然還未得到驗證,但也不是沒有道理。

    小米邁過了規模的門檻,它的生存已經有了不錯的土壤,但是,在對資本市場的持續誘惑上,小米與樂視已經打上了同樣的印記。它們的對掐,其實掐出的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產業心態、資本游戲。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后】撕逼固然能逞一時口舌之快,但并不解決自己的問題。說到要做的實實在在的事情,對樂視而言,把自己的多元化布局打造成真正的生態才是正題,而對小米來說同樣如此。【責任編輯/梁浩】

    來源:夸克點評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樂視模式的生成邏輯:概念炒作,依賴資本運作,透支品牌價值與賈躍亭個人影響力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