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國家的中央銀行開始探索其法定貨幣的數字化,央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正在從理論走向實踐。國內外學界圍繞央行數字貨幣展開了熱烈討論,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十分活躍。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美聯儲逐步加大關于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和開發力度。據悉,美聯儲目前正與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開展一項數字美元項目。2021年5月4日,數字美元基金會(Digital Dollar Foundation)表示,其正在與埃森哲合作央行數字貨幣試驗,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推出至少5個試點項目。美聯儲未來還將與多個國家合作開展央行數字貨幣研發工作,與多國央行形成央行數字貨幣聯盟。歐洲方面,英格蘭銀行早在2015年提出了基于雙層運營模式的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項目RSCoin,又于2021年4月與英國財政部聯合創建央行數字貨幣工作組,發行供家庭和企業使用的央行數字貨幣。歐洲央行和日本銀行在2016年聯合啟動了關于央行數字貨幣的Stella項目,旨在研究分布式賬本技術在支付領域和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最后階段試驗。2020年10月,歐洲央行公布數字歐元研究報告,并表示將進行數字歐元的研發試驗。日本銀行在2021年4月對數字日元的發行、流通和贖回等功能進行測試,計劃于2022年3月測試結束。中國人民銀行基于“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的二元體系和“一幣、兩庫、三中心”的核心要素進行數字人民幣研發,現已在深圳、雄安、蘇州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測試。2021年7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指出,數字人民幣定位為M0,采取中心化管理和雙層運營,具有綜合集中式和分布式架構特點,屬于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且不計付利息。中國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中央銀行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聯合發起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研究項目(m—CBDC Bride),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
總體來看,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動機各有側重,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維護貨幣主權和法定貨幣地位。近年來,私人數字貨幣的快速發展呈現出向法定貨幣拓展的態勢,由此對國家發行貨幣的公權構成挑戰。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反映出國家層面對私人數字貨幣的應對和治理舉措。第二,順應“無現金”社會的時代浪潮。數字經濟的發展使現金的功能和使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的現金使用率正逐年下降,“無現金”趨勢為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奠定市場基礎。第三,提升國內和跨境支付的效率與安全性。央行數字貨幣配以可靠穩健的金融基礎設施,可以“離線支付”且支持可控匿名,有助于加快普惠金融的發展,提高國內貨幣及支付體系的運行效率與安全性。在跨境支付方面,央行數字貨幣具有“支付及結算”的特性,有助于減少交易成本,重塑全球跨境支付網絡,改善跨境支付效率。第四,構建良好的數字化環境。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是經濟數字化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數字化的深化和延伸。一些新興商業模式的興起離不開數字貨幣的應用。
各國央行和國際金融組織對央行數字貨幣在政策和技術層面提出了不同的設計方案。政策層面的設計方案包括三方面。一是根據使用對象分為零售型和批發型。前者面向全體公眾,用于日常支付;后者面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用于大額結算。二是根據使用場景分為類現金、類存款和通用。類現金的央行數字貨幣僅在現金交易的場景下使用,適用于一些不發達的地區;類存款的央行數字貨幣用于線上交易或大額交易;通用的央行數字貨幣適用于所有場景。三是央行數字貨幣是否計息,以及利率能否為負,大多數央行選擇發行初期不計息,是否負利率則取決于央行數字貨幣與現存現金的替代關系。技術層面的設計方案包括兩方面。一是央行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以分布式賬本技術為技術支撐,各國央行正在搭建自己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平臺。二是央行數字貨幣認證方式是基于賬戶還是價值,前者需要消費者在中央銀行開通央行數字貨幣賬戶方可使用,后者類似于實物現金交易,無須中央銀行的授權和記錄。
央行數字貨幣發行與應用帶來的影響可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現有研究普遍認為,央行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增強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相對于不計息的央行數字貨幣,計息的央行數字貨幣豐富了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箱,可以實現零利率下限,有利于貨幣政策的精準調控,增強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為宏觀調控創造有利條件。二是對社會福利的影響。一些學者研究發現,發行央行數字貨幣能夠刺激經濟總產出,進而提高社會的福利水平。同時,央行數字貨幣增加了金融普惠性,促進了家庭儲蓄和資本的形成,對提升社會福利具有積極意義。三是對金融體系的影響,主要為“金融脫媒”效應和“跨國溢出”效應。“金融脫媒”效應指居民將大量存款轉為央行數字貨幣,使央行對居民的負債增加,使銀行部門或金融機構資金來源縮減,從而影響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流動性供給。英格蘭銀行、歐洲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學者對此問題進行討論,并研究相應的應對策略,但尚未達成共識性結論和建議。“跨國溢出”效應指央行數字貨幣的跨境使用可能增加其他國家貨幣替代的壓力,加劇貨幣錯配帶來的脆弱性。如果缺少適當的保障,監管部門難以執行外匯限制和資本流動的管理措施。四是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通過央行數字貨幣構建跨境支付網絡,有助于打破金融霸權國對現行跨境支付體系的控制,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此外,央行數字貨幣將帶來強大的網絡外部性,進而助推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轉變。
與此同時,央行數字貨幣還面臨一系列監管問題與風險挑戰。第一,法律監管存在空白。盡管央行數字貨幣具有法償性,但現有的法律體系以傳統貨幣為對象,并未將央行數字貨幣列入法律規制范圍。目前各國對央行數字貨幣的監管存在一定的空白,針對央行數字貨幣的特性,需盡快制定專門的監管規則。第二,技術安全漏洞難以預測。央行數字貨幣以互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分布式賬本技術等為基礎,但這些技術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和迭代創新之中。為確保央行數字貨幣的安全性,需要加大技術研發力度以及大規模、全方位試驗,同時提高央行對相關數字系統的信息處理能力。第三,國際標準有待統一。各國推進的央行數字貨幣研究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央行數字貨幣發行節點、發行形式、技術實現及立法等方面的協調性和一致性在不同國家存在諸多差異。由于各國的金融市場已通過跨境支付體系緊密連接在一起,一旦某個國家的央行數字貨幣設計不當,可能會對其他國家金融體系產生巨大影響。因此,亟待制定和統一央行數字貨幣的國際標準以促進全球金融市場穩定發展。第四,貨幣競爭加劇。隨著數字人民幣、數字美元、數字歐元和數字日元等主流貨幣的入局,未來數字貨幣競爭將日趨激烈。此外,法定數字貨幣與私人數字貨幣的競爭也是數字經濟時代無可回避的現實。有學者認為,這場由貨幣數字化帶來的“新型貨幣戰爭”或將顛覆世界金融格局。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積極推動下,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已是大勢所趨。基于當前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與應用的新形勢,加強央行數字貨幣的全球治理也需提上日程,以實現央行數字貨幣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有機統一。【責任編輯/李小可】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制度型開放與全球經濟治理制度創新研究”(20&ZD06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