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朱學東:如果你不想成為馬云,那么還有什么行業,比從事新聞職業,更能觸碰中國社會的肌理?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綜合】幾乎所有人都在思考和討論轉型。在如今這樣一個社交媒體時代,新聞職業和傳統媒體人所面臨的挑戰可以說前所未有。而在媒體人聚會的場合,他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對某篇報道的好壞進行熱烈討論,轉而去討論什么商業模式啊什么創業轉型啊,并且,我們也經常看到一個個受過良好職業訓練的媒體人紛紛離開。所以,很多人不禁會問:傳統媒體及新聞從業者,真的是登上了一條業已傾斜、行將沉沒的船嗎?

    作為有著十幾年從業經驗的資深傳統媒體人,朱學東并不這樣認為。他認為,移動互聯時代,新聞職業的空間并沒有萎縮,只不過是很多從業者在面對職業壓力和暴富誘惑之時,變得有點沉不下心來。

    他甚至為新聞職業的未來抱有樂觀態度。他說,如今的移動互聯技術,首先是改變了傳播的速度和范圍,新聞不僅真正即時,而且覆蓋無遠弗屆。其次是傳播平臺的多元化,也拓展了新聞報道傳播的空間,尤其是技術主導的自媒體平臺,在傳統平臺的空間受到壓制的時候,能夠為新聞報道的傳播提供相當的幫助。而搜索技術的進步,也為讓更多人接觸這樣的新聞提供了便利。

    因此說,如今的時代,或許對新聞職業來說,是可以真正收獲榮耀的時候。

    以下是朱學東的文章: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156年前,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篇,今天盡管已經被用濫了,但是,在移動互聯時代討論我們至今仍然廁身的新聞行業的時候,我找不到比這段話更貼切形象經典的描述。

    這個時代,確實是最好的時代。移動互聯的進步,打碎了信息壟斷的基礎,技術的賦權,就像照進黑暗的光芒,普通人得窺過去精英才能掌握的文明和權力,同時每個人都擁有了麥克風,不再沉默,開始說話,盡管眾聲嘈雜。

    但是,技術的進步始終就是一把雙刃劍。

    這把雙刃劍的另一刃,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技術進步正在瓦解甚至摧毀著曾經的職業精英的職業榮耀。在眾聲喧嘩的時代,職業精英的聲音淹沒于其間,話語權很難再現過去的輝煌,遑論在一個功利主義時代創業時代暴富時代,其經濟基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其次,技術進步也讓傳統的監管手段更上層樓,更面面俱到。

    于是,我們看到的是,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所謂技術主導的新媒體平臺,嚴肅的社會關懷和對真相的追問變得越來越稀缺;我們同樣看到,越來越多受過良好職業訓練的媒體人被迫選擇了離開,或創業,或轉型公關品牌。好的媒體平臺,無論新舊,越來越少,大家都憋著勁要轉型要創業要成為下一個馬云,依然恪守社會關懷的媒體平臺越來越孤單,遭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同聲相和、相互激勵成為遙遠的記憶……

    每次媒體人的聚會,我再也看不到當年探討某篇報道寫得好壞的熱烈場景,我看到的幾乎全是對商業模式對創業轉型的饑渴。

    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沒有一個行業,像新聞業這樣自己唱衰自己。以新聞報道為職業,真的就像登上了一條業已傾斜行將沉沒的船么?

    對于新聞職業,我的看法就如狄更斯所言,既是最壞時代,也是最好時代,既有失望之冬,也有希望之春。當我們確立了即便在螺螄殼里也懷道場之心的時候,當我們能夠以光明希望的心,面對黑暗失望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新聞職業并沒有走到絕處,而是向我們呈現了這個職業真正的深度和廣度——過去它并非不存在,而是當年新聞業與社會一樣,剛從封閉的政治環境中得到一定的釋放,粗陋簡單卻生機勃勃,雖然專業能力有欠缺,內容也多表面,但卻大致于彼時的社會需求吻合,因而呈現新聞職業的深度和廣度的佳作雖也有,但量少且偶然居多。

    經過這些年開放和自身的努力,新聞職業的一些理念,在市場化媒體中實現了升級換代,專業水準和要求都與早年大有不同,無論是采訪的深入、信息的梳理、表達的文本,都有了相當的提升,而且還在繼續提升。另一方面消費者的口味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經歷互聯網海量信息的洗禮,消費者對于新聞作品的期待已經遠遠超越了過去,不再僅僅流連于表面粗陋的信息,他們需要信息背后的真相,需要發現事件發展的邏輯,需要看到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專業判斷,需要感受到人文關懷……

    社會需求的提升和新聞專業水準的進步,事實上已經大大地拓展了新聞職業的深度和廣度。新聞業今天所提供的產品,遠較過去不知豐富厚重成熟了多少。這一點上,我們不能不看到進步。

    移動互聯時代用戶拋棄當下的新聞報道,是因為當下的新聞職業事實上很難滿足這種需求。

    當技術賦權于普通人,讓普通人擁有了記錄尤其是表達的工具和平臺的時候,當人人都成為記錄者的時候,這不僅是為被技術沖擊而疲軟的新聞報道提供了大量的作品素材,也為新聞職業提供了更為龐大的基礎和后備力量。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也正如狄更斯所總結的。這個困難和希望并存的時代,向我們所呈現的復雜性和豐富性,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

    這樣一個巨大無比的新聞富礦,對于新聞職業而言,實實在在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我們過去曾經長久習慣于報道所謂大事件大人物,認為這才是新聞,才有新聞價值。但是,我們的同行用他們的作品告訴我們,不只是在那些大事件大人物的故事里,也不只是在那些大事件里的小人物的命運里,更有在平常我們司空見慣并被我們有意無意忽略的日常生活場景里,那些鏡頭之外,燈光陰影下的普通中國人的命運,同樣也是中國故事中國敘述的主體。

    我對新聞職業的深度和廣度的理解,也是很晚才明白過來,這其中開啟我思考的,有斯諾編輯的現代中國小說選《活的中國》,有與同行的交流,也有BBC曾經的一檔節目“內視中國”……

    這些啟迪,讓我豁然開朗,一個全新的新聞職業空間開啟了。我已經不再糾結于某一具體新聞事件發生之后的各種限制,各種審稿,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巨變中的普通中國人以及那些村莊城市企業的所謂個體故事,他們在這個時代跌宕起伏的命運,與他們所象征的中國。

    技術進步,也為新聞報道的深度開掘和廣度覆蓋,提供了技術工具和平臺支持。曲線報道,是理念和報道技術的調整。

    過去的新聞報道,囿于傳統的新聞產品生產和傳播工具,不僅速度慢,也容易被和諧。

    如今的移動互聯技術,首先是改變了傳播的速度和范圍,新聞不僅真正即時,而且覆蓋無遠弗屆。其次是傳播平臺的多元化,也拓展了新聞報道傳播的空間,尤其是技術主導的自媒體平臺,在傳統平臺的空間受到壓制的時候,能夠為新聞報道的傳播提供相當的幫助,毫無疑問,大量的自媒體社交媒體平臺的出現,也為優質報道提供了新的出口。而搜索技術的進步,也為讓更多人接觸這樣的新聞提供了便利。當然,技術工具和平臺的普惠化,也讓職業新聞工作者在信息獲取方面,有了更多的便利。

    所以,移動互聯時代,新聞職業的空間并沒有萎縮。只不過是,今天的許多從業者,在一面承受職業壓力,一面面對暴富誘惑的時候,已經很難沉下心來了,這造成了新聞職業沒有未來的想象。

    平臺會有生死,人員也會轉軌,但不斷成長的一代代記錄者以及他們的作品,在移動互聯時代自由遷徙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這真正昭告著新聞職業的頑強生命力。

    “盡管我所處的時代有著莫大的殘酷性,但我仍然要贊揚它,我不向往任何別的時代。”米沃什在《從我所在的地方出發》中寫下了這樣的話。想想,如果你不想成為馬云,那么,還有什么行業,比從事新聞職業,更能觸碰中國社會的肌理,成為觀察、記錄并成為這個巨變時代的參與者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辜負它,這才是新聞職業的真正榮耀。當然,這是一條非常艱辛的道路,唯有志者和一顆堅韌不拔的心方能走下去。【責任編輯/梁浩】

    來源: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朱學東:如果你不想成為馬云,那么還有什么行業,比從事新聞職業,更能觸碰中國社會的肌理?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