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銳觀察】現代人總有一種感覺,好像不論汽車、電話、超市或是醫療,生活的各方面都受惠于科技,但就是薪水紋絲不動。新科技讓我們的工作方式有所不同、通訊方式有所不同、娛樂方式也有所不同,但自從個人電腦在30年前掀起一波大改變以來,薪水的中位數還是停留在同樣的水準。
在過去200年間,科技進展讓薪水增長了10倍,但有些人認為現在科技已經開始對我們不利,消滅了中產階級的工作,而且未來可能使經濟不平等的狀況加劇。他們認為,解決方式就在于必須重新分配財富。
未來,智能機器人可能會在很多領域內取代人工
然而,我們真的已經到了這樣的歷史轉折點嗎?事實不然,現在和過去其實并沒有什么太大不同。在歷史上,每次有重大新科技發明,都會使得薪水停滯、不平等加劇,不論是18世紀早期工業革命,或是19世紀末開始的電力普及,都是如此。但在幾十年后,這些模式總會倒轉,而大量的一般勞工最后總能因為新科技而使薪水大幅提升。
當然,今天的情況還是有所不同,信息科技讓白領階級的工作也開始自動化,而且改變的腳步飛快。然而,勞工所面對的關鍵挑戰還是與過往相同。不論過去或現在,只要想讓重大新科技真正上線運作,就得投入大量人力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這個學習過程非常艱辛緩慢,但這正是薪水提高的關鍵。今天的勞工也必須克服類似挑戰,才能真正得利于新科技。
很多時候,大家一想到科技,都只想到最初發明的那一刻。如果開個玩笑,科技的種種發明就是“由天才設計出來,后續則由笨蛋操作”。然而,多數重大科技都需要由許多人學習如何應用、調整、改進設計原型,發展數十年后才會真正成熟。最早的動力織布機(工業革命帶來轉型影響的科技之一)讓織布自動化,于是每名織工每小時的產量立刻翻倍。但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內,織工開始提升技能及操作技術,管理人員也進行各種調整及改善,于是讓每小時產量翻了20倍。多數科技帶來的進步都得花上一段長時間才能真正實現,而且需要許多人的技能和知識配合。不論蒸汽引擎、工廠電氣化、石油精煉,也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緩慢過程。至于近期的例子,電腦也是花了幾十年,才終于列入了生產力統計之中。
正因為技能在工業革命時如此重要,雇主有時候會愿意全力協助勞工變得更聰明,希望他們都能夠從工作中學習。當時的麻州洛威爾(Lowell)就像今天的硅谷,當地的紡織廠吸引年輕女工的方式,就是提供類似大學的體驗:紡織廠老板會資助學校、講座、圖書館,以及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比如一位紡織廠女工露西?拉康(Lucy Larcom)不僅學了德文及植物學,還在1830及1840年代于紡織廠女工的文藝雜志上發表過詩作,引起美國詩人惠蒂埃(John Greenleaf Whittier)的注意,后來還成了她的文學導師。
到現在,工廠工人如果沒受過教育,常常還會被認為就是“沒有技能”,因此紡織廠主人竟然如此大方,或許有點令人訝異。但雖然這些早期的紡織廠女工沒受過正式教育,卻能在工作中學習技能,而這些正是讓那些奇特、新穎、昂貴的機器有效運作的關鍵所在。她們的技能比起傳統工匠自然是狹隘許多,但仍然非常有價值。最后,就是這些技能,讓工廠的紡織工收入遠超過早期的紡織藝匠,工廠的鐵工雖然技能有限、賺得卻遠超過樣樣熟練的金屬工匠,操作Linotype排字機的工人所得也遠超過他們所取代的手工排字員。此外,別忘了當時還沒有工會的力量,雇主就已經愿意給工人很不錯的薪水。通過由經驗中習得的技術技能,沒受過什么教育的藍領工人也能進入中產階級的行列。
然而,這個過程花了很久的時間。許多工人并沒有辦法自己從做中學習。例如在早期的紡織廠里,很多人覺得工作實在太難學、或是太不愉快,幾個月就離職了。而且,這些技能也無法在學校里學到。原因就在于這些技術還未完全確立,改變迅速,學校體系無法跟上腳步。一直等到美國內戰期間,才終于設立了第一所的紡織學校。更重要的是,因為一開始的勞動市場很小,所以工人學習新技能的意愿也很低落。在1830年代,紡織廠多半雇用的都是沒有經驗的工人。因為每間工廠用的機器不同、工作模式也不同,在甲廠學的經驗不見得到了乙廠還派得上用場。然而,正因為勞動市場并不健全,紡織工不認為能在不同工廠有長久的職業生涯,自然也就沒什么理由投資在學習上。到了美國內戰之后,有技能的紡織工人開始變得非常搶手。一直到這個時候,工資才開始大幅成長。在洛威爾的工資從1830到1860年都沒什么改變,但到了1910年則翻了3倍。要等到過了幾十年,才終于出現各種訓練機構、商業模型和勞動市場,而為一般勞工也帶來了科技的利益。
富士康昆山廠區采用機器人生產線,兩年間裁員約5萬人
當然,科技和技能并不是推動薪水上漲的唯一因素。資本投資增長,讓勞工生產力更高,女性勞工也有越來越多的工作機會,而使薪水也有所增長。此外特別是在20世紀,工會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如果想想改變的幅度:研究顯示,加入工會的勞工,工資比未加入工會的同等級勞工高出15%;雖然確實也高出不少,但和紡織工的薪水翻了3倍,就是小巫見大巫。到頭來,讓薪水增長的最大因素還是在于科技、科技所解放的生產力增長,以及終于發展出能夠重視紡織工技能的勞動市場。
有了這些發展之后,一代又一代受過較少教育的制造業勞工也終于能得到好的薪水。但到了現在,自動化及境外外包已經又消滅了許多紡織工、金屬工和排字員的工作;許多舊技能已經失去了價值。然而,也因為科技又創造出需要新技能的工作,所以新的機會還是不斷出現。只不過,要轉換到新工作的過程會很緩慢而艱辛。
舉例來說,電腦排版已經讓平面設計師取代了傳統的排字員。然而,現在的平面設計同樣面臨著需要習得最新技能的挑戰,與美國內戰前的紡織工并沒什么不同。各種標準、商業模式和科技都不斷改變,需要持續學習。平面設計師最早是得學桌上排版,再來是網頁排版,現在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就得學會移動設計。那些最頂尖的設計師還能自我學習跟上腳步,但一般的設計師就覺得難以招架。甚至連學校也是慢半拍,很多學校還只把重點放在印刷設計。最頂尖10%的設計師已經看到新技能使他們的薪水大幅成長,但處于中位數的設計師薪水則已經30年停滯不前。
自從1980年代起,許多工作都有類似的落差。在那些大多數勞工要使用電腦的職業中,頂尖10%的薪水都有增長,但中位數都少有增長。甚至是在科學、工程及信息行業中,中位數薪水增長也十分緩慢,但那些具備特殊技術技能的人就能大大得利于科技。此外,學習新技能的困難對于雇主也同樣有影響。在一次又一次的調查中,超過1/3的主管都表示難以找到具備所需技能的員工,企業集團也不斷表示有“技能落差”。簡言之,公司非常需要具備關鍵技術技能的勞工、愿意付出高薪來聘用,但真正具備這些技能的勞工實在太少。
因此,問題其實并不在于科技消滅了整體對中級技能勞工的需求。市場上確實會出現新的工作機會,只是要抓住這些機會并不容易。想要跨越這些障礙,除了需要時間,也需要有政策配合推動技術培訓、從經驗中習得的技能、鼓勵員工行動,并且打造健全的勞動市場。
或許在未來,人工智能還會大量消滅許多中級技能的工作,但這不會是今天薪水停滯不前的原因。科技并不是開始對我們不利,只是向我們提出挑戰,要我們學習發展出新的技能。如果能迎向挑戰,許多普通勞工也就能從新科技大大得利,正如同過去200年的情形一般?!矩熑尉庉?梁浩】
本文為Anthony供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稿件。本文作者Anthony:管理學書籍 http://www.12reads.cn(原創VIA HBR,首發IT時代周刊)。本作品采用[創作共用署名3.0中國大陸版許可證],若非授權,轉載時請勿刪除文章作者信息及鏈接,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