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別再提你們公司的創新全都源于頭腦風暴了,研究表明獨立思考比頭腦風暴能產生更好的點子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現在的互聯網公司,沒事就愛來場頭腦風暴,好像這樣員工才能挖掘員工的更多潛能,但事實真的如此么?本文節選自號稱麻省理工技術先驅以及有三個成功企業領導經驗的Kevin Ashton在2015-1-20出版的新書《How to Fly a Horse》,通過實踐研究發現,其實那些一直讓人們敬若神明的頭腦風暴并非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奇,甚至其產生的正向效果還不如單兵作戰、獨立思考……


    頭腦風暴想當年是由廣告經理Alex Osborn在1939年給發明的,并且在1942年第一次出現在他的書籍《如何發明創造》中。來自MindTools公司的CEO和創始人James Manktelow對此有一個經典的說法:公司使用頭腦風暴來作為一個“為商業問題挖掘創造性解決方案”的方法。

    頭腦風暴經常被用在一個商業環境中,用來鼓勵團隊成員提出一些原創性的想法。這是一個隨心所欲的會議風格,在會議的過程中主持人會拋出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會 人員然后就會圍繞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一個解決方案可以基于別人的解決方案之上。頭腦風暴會議有一個嚴格的規則就是任何人都不能對別人提出的點子 進行批判 - 就算這個點子是多么的稀奇古怪或者天馬行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可以放飛自己的思想來探索各種可能的創造性點子,并打破已有的思維模式,同時也會給 既定的問題提供一些重大的解決方案,所以頭腦風暴是一個可以帶來很多歡樂的事情。

    Osborn 聲稱這個技術是一個重大的發明。他舉了一個證明頭腦風暴非常有效的例子,他說來自國家財政部門的一班員工曾經使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在40分鐘內想到了103 個不同的銷售儲蓄國債的方法。很快,如Dupont,IBM以及政府部門等企業和政府機關就都開始一窩蜂的采納頭腦風暴這個方法。在20世紀末,頭腦風暴已經成為了一個企業進行創造發明的必要方式,并且頭腦風暴作為一個名字和動字成為了商業界的術語。所以現在基本沒有人會質疑頭腦風暴是否真的有效。人人都在頭腦風暴;頭腦風暴一級棒。但你真的有仔細研究過它是否真的如此神奇嗎?

    宣稱頭腦風暴非常成功的例子其實都是基于一些非常簡單的可以測試驗證的假設的。其中一個假設就是說一班人在一起和一班人分開來會產生更多的點子。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班研究員就專門針對這個假設做了一次實驗,他們找到了來自 3M公司的一班科學家和廣告經理來作為實驗對象,其中一半人組成4人一隊進行頭腦風暴;另一半人各自獨立思考,最后將各自想到的點子加在一起。每次的測試 結果都是獨立思考那班人的點子加起來的數量比頭腦風暴的那一半人多出了30到40個百分比,且獨立思考的那班人產生的點子的質量會更高:獨立的評審員在最后評審的時候宣布說,獨立思考比頭腦風暴能產生更好的點子。

    緊跟著該研究員們對是否團隊越大頭腦風暴越有 效的這種假設進行了實驗驗證。期間將168人分成不同大小的團隊進行實驗,或5人一組的情況,或7人一組的情況,或9人一組的情況,或單兵作戰的情況。研 究結果表明單兵作戰的情況依然是最高產的,且,這次實驗還披露了這么一個事實:參與頭腦風暴的團隊成員數量和點子產量成反比關系。結果就是:“團隊的頭腦 風暴中,團隊規模的增大不僅不能讓產生偉大點子這個事情變得更容易,反而會妨礙偉大點子的產生?!?因為團隊一旦變大了,盡管頭腦風暴規定不能對其他人的點子進行批判,但畢竟面對的還是一大班人,大家還是會在參與的過程中感覺到拘謹和放不開,所以大家就 會越加傾向于圍繞著一個不會讓自己看上去很無知的點子進行思考。

    頭腦風暴的另外一個假設是說延遲評判比在點子出現時立刻進行評判更好。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的研究員們針對這個假設也做了對應的實驗來進行驗證,他們找來一班學生分成兩半來給3個不同的產品起商標名,規定其中一半學生在有點子 出來的時候不能立刻進行批判,只能留到頭腦風暴結束后在大家一起對這些點子進行批判;另外一半學生可以在有點子出來的時候立刻進行批判。然后測試結果再次 是由獨立的評審員對每個產生的點子進行評定。結果表明,那一半可以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對點子進行批判的學生提出了更多的點子,另外一半只能在后期進行點子 批判的學生提出了更多的很糟糕的點子,但這兩個團隊提出來的高質量點子的數目是相等的。研究員們緊跟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更加鞏固了這個觀點。

    到此為止,對頭腦風暴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結論了:獨立思考是創新的最好方法,且一旦有創意出來的時候應該立刻對其進行批判。

    在一個大團隊中進行頭腦風 暴并且對產生的點子進行延遲批判是進行創新的最差的選擇。作為Steve Job在蘋果的合伙人以及蘋果第一臺電腦的發明者,Steve Wozniak給我們的建議也是如出一轍的:

    獨立思考。設計出革命性的產品和功能的最大可能是在你獨自工作的過程中,不是在一個委員會中,也不是在一個團隊中。

    頭腦風暴之所以是一個失敗的事物是因為它公然違反了常人的思維方式。

    頭腦風暴出來的點子都是跳躍性的沒有推導步驟的,同時也是因為它把想到一個點子等同于發明創造的這種秘而不宣卻又眾所周知的設想。所以某種程度上造成的后果就是,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過程不重要,有點子則 為王”。根據小說家Stephen King的說法,作家在出新書開促銷時為讀者簽名的時候經常被問道的,而又常常是最難回答的問題就是,“你是怎么想到這個點子的?”

    點子就好像我們的種子一樣:一抓一大把,但它們大部分都長不成一棵大樹。同時,點子也很少是獨創性的。不信你去找幾個團隊出來,問他們同樣的問題,然后叫他 們去頭腦風暴一下,結果你很有可能得到的都是相同的點子。其實這也不是頭腦風暴的問題了,這是所有創新的一個事實。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要有步驟的一步一個 腳印的生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就蹦出來出現在你眼前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東西的發明都是在不同的地方幾乎同時發生的 - 當不同的人天各一方的沿著同一條路進行探索的時候,相同的發明就會出現了。比如,1611年4個人發現了太陽黑子;1802年到1807年期間5個人 在不同的地方發明了輪船;1835到1850年期間6個人有了電軌的想法;1957年兩個人同年發明了硅片。當政治學者William Ogburn和Dorothy Thomas研究這個現象的時候,它們發現共有148個偉大的創意是同時被多人發現的,且他們總結說,如果他們做足夠多的研究的話,將會發現遠遠不止這個 數目。

    最后,點子并不代表發明創造,別像頭腦風暴一樣把它們等量齊觀。創造是需要付諸執行的,并不是天馬行空的一個閃電劈中你腦袋就能產生一個發明的。很多人都有點子,但沒有多少人把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后】像頭腦風暴一樣被人們敬若神明的,還有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等等,這些新玩意、新說法被人們大談特談,甚至被創業者視為圣書,但在實際過程中,它們又能發揮多少功效呢?一個創意的迸發,不可能是毫無根源的,或是由于你長期在該行業經驗的積累,或是你受到了身邊高人的指導與點撥,就像成功沒有什么捷徑可言,腳踏實地才是最重要的。【責任編輯/鄭希】

    聯系作者:

    techgogogo或官網www.techgogogo.com,或作者本人微信賬號(zhubaitian1)。作者首發本人iDoNews專欄。

    版權聲明:

    本作品采用[創作共用署名3.0中國大陸版許可證], 若非授權,轉發時切勿刪除聯系信息,否則追究相應責任。

    來源:Medium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別再提你們公司的創新全都源于頭腦風暴了,研究表明獨立思考比頭腦風暴能產生更好的點子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