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根本停不下來的科技創新是會延續大繁榮,還是會呈現“高原平臺”的停滯景觀?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圍繞近幾十年來的科技創新是會延續大繁榮還是會陷入停滯的問題,學者們的看法迥然不同。繁榮派認為科技產品種類會隨時間而指數增長,他們要么在機器智能中看到前景,要么受到大數據和物聯網未來的鼓勵;而對科技創新持悲觀態度的人則認為,目前支撐經濟的主要科技都是1940年前發明的,在這之后最重要的發明只有計算機,未來將會呈現出一種“高原平臺”的停滯景觀。

    做思考狀的智能機器人

    1500年以來,色彩斑斕的科學革命和接踵而至的工業革命終于在19世紀讓人類走出了馬爾薩斯陷阱,使得人們從一直掙扎在人均GDP僅在生存邊緣的窘境大幅上升到目前較高的生活水準(如經濟水準、人均壽命、教育水平等)。然而,最近幾十年的科技創新是延續其幾百年的大繁榮還是陷入了停滯,這是個學者們激辯的問題。

    繁榮派領軍人物雷·庫茲韋爾認為技術一直以指數方式進步,也就是說一些技術產品的速度、成本效率或者說某種能力隨著時間而指數上升,同時,他也認為科技產品種類也隨時間而指數增長,他稱之為“庫茲韋爾加速回報定律”,計算機處理器所遵循的摩爾定律就是一個例子。庫茲韋爾認為二十一世紀科技仍然在加速發展,這一百年的科技成就,將會是過去一千年成就的總和,而人工智能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創新,他預言約2030年,機器智能將與人類智能相當,他把這個時刻稱為“奇點”,并充滿激情地呼喚:奇點臨近!

    《大數據》和《數據之巔》的作者涂子沛先生也是繁榮派的信奉者。他從大數據和物聯網的角度來闡述科技繁榮的現狀和前景,認為互聯網正在從“人人互聯”轉為“萬物互聯”,這將極大地提高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效率。而萬物互聯將造成數據超級大爆炸,催生新一輪的創新,為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

    對科技創新持悲觀態度的也大有人在。《大停滯》一書的作者考恩認為,作為世界科技領頭羊的美國,自從1973年以來人民的中位工資沒有實質增長,經濟已經進入了停滯。究其原因,他認為到1970年代,美國已經基本摘取了“低枝果實”,包括:大量土地的開發利用紅利,大幅提升受教育人口的比例紅利,最重要的是,目前支撐經濟的主要科技都是1940年前發明的,在這之后最重要的發明只有計算機,其他乏善可陳,技術領域形成一種“高原平臺”的停滯景觀。

    為什么面對同一個科技世界,不同的人看見截然不同風景?

    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作為經濟學家的考恩,看見的是宏大創新,而作為發明家的庫茲韋爾則能夠進入科技深處,看見生機勃勃的微創新。第二,仔細考察了庫茲韋爾列舉的遵循指數增長規律的科技創新,都是信息類技術,也就是屬于“比特”世界的東西。而考恩看見的科技創新則主要是原子世界(或者說實物世界)的創新。顯然,比特世界的速度比原子世界的速度要快很多。

    宏大科技創新累積數和人口發展趨勢圖

    事實上,我們對長歷史跨度宏大科技創新的研究支持考恩的觀察。上圖顯示了人類宏大科技累積數和人口發展趨勢圖,無論是人口還是科技創新的累積,都呈現S曲線,最近幾十年的“高原平臺”現象是明顯的。根據的團隊研究,就人均年均宏大科技創新數而言,可見人類科技創新率從1500年開始加速成長,在1920年左右達到頂峰,隨后就逐漸下降(而世界人口增長率的頂峰約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早期)。

    然而庫茲韋爾觀察到的最近幾十年在比特領域的生機勃勃的微創新也是真實存在的。于是引出了兩派辯論的另一個焦點:即所謂的“生產率悖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索洛在1987年就曾預言:計算機雖然到處可見,但這不會顯著提升總體生產效率的統計數據。考恩從中位工資的角度也發現美國自1973年以來,經濟停滯不前。為什么美國在比特世界的快速創新沒有有效轉化為人均GDP的增長呢?

    為了深入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我們基于馬斯洛“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對人類科技創新進行了更為細致的結構分析,從人類科技創新在幾個歷史時期的結構,可見有這么幾個特點:其一,公元前800年之前,人類的科技創新的主要目的是求生存;其二,人類在提升“效率”方面的科技成就從公元前800年開始緩慢上升,在1500年之后,效率類科技創新加速發展,于二十世紀初達到頂峰,之后效率類創新的比例開始下降,形成了一波四百多年的“效率時代”,可以說,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實質是一場效率革命;其三,從1941年開始,人類的優先度似乎從追逐“效率”轉變為“效率/利用”、“機動/可控”、“求知/探索”、“安全/健康”和“交流/娛樂”等多類科技并駕齊驅,而“生存層”的科技創新比例很小。

    我們認為,生存類和安全/健康類的科技創新主要在于推動人口增長,效率類的科技創新是直接推動經濟突破馬爾薩斯陷阱、實現人均GDP增長的力量,交流/娛樂類和機動/可控類科技的作用比較復雜,部分效果是提升效率,更大部分是滿足人類的情感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而求知類的科技在短期類基本沒有實用價值,是人類為了超越自我而做的探索。比特世界的大部分創新都屬于交流/娛樂類,這可以部分解釋比特世界創新活躍而經濟沒有顯著增長的悖論。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各地區的農業人口大都在80%左右。第一次工業革命將大量低產值農民轉化為產值更高的工人,實現了農業生產率和社會總體生產率同時大幅提升的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催生了一些嶄新的行業同時工業效率大幅提升,因此在工業產值大幅提升的同時讓從事工業的人數大量減少,很多人轉入服務業,同時實現了人們工資顯著升高和平均工作時間的顯著減少(從每周60到80小時,減少到目前的約40小時)。目前,世界較發達地區如美國和西歐,農業人口少于2%,服務業人口超過75%%,工業人口約20%。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信息時代,最顯著的成就是催生了信息產業,這無疑是一項經濟凈增長。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其他行業效率也有提升作用,互聯網于上世紀末商業化之后,對服務業的改造最為顯著,一些傳統中介行業大幅萎縮(例如股票經紀人被電子交易取代),傳統零售業也受到電子商務的沖擊,傳統信息服務業,如報紙、電視等,也被網上新聞和網上電視逐漸擠出。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只是一個沒有凈增長的“零和游戲”。

    關鍵問題在于,信息時代效率提升后那些被擠出的人工接下來做什么?他們能像前兩次工業革命被擠出的人一樣在其他行業創造更高的產值嗎?到目前為止的發達國家經濟數據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目前世界經濟增長主要來自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后發國家,而他們主要是在消化西方工業革命積累的成就。一旦這個紅利耗盡,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哪里?

    過去幾十年,關于原子世界科技創新轉化為全人類福利的限制條件大家有過很多討論,自然資源(例如石油、糧食、金屬等等)的有限性是最重要的限制,地球環境對大量消費所造成的污染的容忍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限制條件。

    至于比特世界,在創造力生機蓬勃的同時,我們也看見了一個堅硬的天花板: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最近幾十年的信息爆炸,已經讓它的消費者目不暇給,時間嚴重碎片化,人們已經沒有太多的空間消化更多的比特了,“注意力稀缺”已經成為信息消費的瓶頸。

    因此,對于未來世界,我認為社會整體效率的提升會越來越慢,中位工資和人均GDP的提升空間越來越小,但隨著效率的提升、以及交流和機動類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機器人的發展,可以使人們工作的時間進一步縮短。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比較好的制度安排是讓大家均衡地縮短工作時間,例如從目前的每周5天工作制縮短到4天甚至3天工作制。換句話說,我們的孩子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因此可能變得更幸福,但他們不會是更富有的人。如果把這種情景看成是一個新高度上的馬爾薩斯平衡態,人類也許會在這個新平衡態上呆很長的時間。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后】當看到這篇文章最后一段時,我不禁想到了以下問題:如果在不遠的將來機器智能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在眾多領域內代替人工的話,我們的世界會怎樣呢?企業都是機器人的流水線嗎?流水線上只需要有限的幾個管理者?這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啊?不僅如此,如果機器人深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怎么處理跟機器人的關系?人類又怎么處理自己跟自己的關系呢?在科技這條不歸路上,人類真的會更幸福嗎? 【責任編輯/梁浩】

    來源:FT中文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根本停不下來的科技創新是會延續大繁榮,還是會呈現“高原平臺”的停滯景觀?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