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兩會】陳薇、鐘南山團隊均已部署新型疫苗研發

    2021年全國兩會的首場新聞發布會,就提到了疫苗研發。很顯然,疫苗已經成為新聞熱詞。

    疫苗除了“熱”,還需要“新”。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在兩會期間獲悉,陳薇院士團隊、鐘南山院士團隊均已分別部署新型疫苗的研發工作。

    跨界“融合”!

    國家納米中心與陳薇院士團隊合作疫苗新型載體

    國家納米中心團隊正在和軍事科學院陳薇院士團隊合作進行疫苗新型納米載體的研發!

    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中心主任趙宇亮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透露,相關合作已于去年開始,目前正在有序推進。

    “在納米顆粒作為載體方面,中國的基礎研究位于世界前列。但是過去納米科研人員與疫苗的研發者之間沒有交集。是新冠疫情結束了我們互相之間‘你干你的、我干我的’的這種局面。”趙宇亮說。

    一些變革性的新技術改變了很多領域,包括疫苗研制。

    例如,已在國外進入緊急使用的mRNA新冠疫苗,就是通過人造納米“蛋殼”(脂質體納米顆粒LNPs)把激發體內抗體的RNA帶進體內。

    國家納米中心與陳薇院士團隊的合作基于雙方先前的研究基礎,一拍即合。

    “ 把納米技術用于藥物輸運載體的研究,我們已經有十多年的研究積累。”趙宇亮打了個比方,納米載體像一輛有導航的汽車,把藥物運到指定地點,一方面提高藥物的效率,另一方面減少副作用。

    陳薇院士團隊已經獲批有條件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使用腺病毒載體技術,此前獲批上市的埃博拉病毒疫苗也使用該技術。“病毒載體和納米載體有共通之處,例如在大小上,兩者都是在100個納米左右。”趙宇亮說,涉及疫苗設計等方面,陳薇院士團隊有著無可比擬的豐富經驗。

    “以前學科交叉之間存在盲區,例如互相之間并不知道對方的技術或研究進展。國家在不同領域之間怎么打破這個邊界或者壁壘,形成充分的交叉、融合,應該是發揮我國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中一個重要的課題。”趙宇亮說,把新的技術引入到疫苗研發領域,正在逐步引起重視,希望在“后疫情時代”有更多機制體制方面的探索。

    全鏈條創新!

    鐘南山院士團隊新冠mRNA疫苗研發納入國家科技計劃

    就在上周六,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鐘南山的組織下,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廣州銳博生物創始人張必良面向中國的疫苗研發者們進行了新冠mRNA疫苗開發生產的項目匯報。

    同樣是mRNA疫苗,張必良團隊開發的mRNA疫苗在2到8攝氏度的環境下保存半年仍然有效,而國際上現有的mRNA疫苗,由于技術不同,有的需要在零下70攝氏度,有的需要在零下20攝氏度的條件下保存。

    憑借這一“突破業界極限”的優勢,新型冠狀病毒mRNA 疫苗開發生產(由張必良擔任課題負責人)成為鐘南山院士領銜的攻關項目的子課題,被納入第四批科技部新冠肺炎重點研發計劃。

    “我們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在張必良看來,如果把mRNA疫苗比喻成一個雞蛋,遞送mRNA疫苗的“蛋殼”實質是一種脂質化合物,不同企業(如莫德納、輝瑞等)尋找不同的“配方”,通過粒子或者離子的改良讓它達到安全、穩定的特點,技術的核心說到底是化學問題。

    相較于藥物,疫苗給普通人使用,載體的安全性要求極高,而且還有更特殊的要求——讓mRNA在體內短時、高效表達,任務完成后即刻“消失”。

    在前期藥物載體研發經驗的基礎上,團隊針對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出了自己的脂質納米顆粒。

    張必良團隊的新冠mRNA疫苗保存溫度之所以能夠大幅提升也是由于其具有專利技術的脂質納米顆粒。

    “蛋心”抗原mRNA的設計研發,則是師從RNA領域諾獎得主學習研究多年的張必良的老本行,對于分子尺度的RNA的修飾“雕刻”、三維構象的操控,可以說是信手拈來。

    如果說核心技術的先進性是一個疫苗得以“頂天”的支撐,那么,穩定的產業化能力則是一個疫苗能夠“立地”的關鍵。

    2004年起,銳博就開始為研究院所提供RNA的生產服務,從合成寡核苷酸、RNA到RNA聚合酶,整個產業化鏈條的完整性已經走通。

    “我們擁有國內最大的mRNA原料生產車間。”張必良對科技日報記者說,而且RNA聚合酶的表達體系也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可以迅速擴產。

    在mRNA 生產方面,企業也做足了準備,現有廠房最大年產量足夠大約一億人份的疫苗用量。

    一支mRNA疫苗聽似簡單,但從合成原料、到輔助用酶,再到制劑生產,環節眾多,要生產出用之于民的疫苗,全鏈條上任何一環的創新都不能掉鏈子。

    談及最新研發進展,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們已經完成了動物攻毒試驗等臨床前的研究階段,正積極穩步向前推進。”

    無疑,新冠疫情激發了前所未有的生物醫藥的創新熱潮,尤其在疫苗研發領域,大量的科研力量、社會資源、金融資本匯聚而來,中國科研領域該如何乘勢而上?

    另一方面,新型疫苗從研發到落地,必然牽起一個從零起步的產業鏈條,如何謀劃部署,在國際競爭中不落人后?

    面對這兩個問題,作為科研創新的領軍人物,鐘南山院士、陳薇院士必定有深刻的、前瞻性的思考,他們正在科技創新引領的實踐中下先手棋!【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科技日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兩會】陳薇、鐘南山團隊均已部署新型疫苗研發
    【兩會】政協發言人回應中國疫苗安全質疑
    鐘南山稱全球群體免疫需兩至三年,不能長期把整個國家封閉起來
    變異病毒在美蔓延迅速 福奇:美國疫情形勢仍非常危險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