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豆瓣最讓人著急上火的4個問題:太自負、太慢、太輕、太老

    【IT時代周刊編者按】豆瓣,這個文藝小清新的自留地,雖然倡導的是一種慢生活的態度,但是這并不代表了它離開生存的互聯網大環境。它的慢應該體驗在“慢慢走,一路欣賞呵”的淡定從容生活態度,而不是不顧用戶體驗,固守PC市場,對新興移動互聯網大潮漠然置之。慢并不是不求新不求變。只是這兩者的差距,豆瓣似乎并沒有看清楚。豆瓣不顧用戶體驗,一意孤行的發展已經讓用戶不滿令它的用戶產生了轉移。下面就是資深用戶對豆瓣的四點控訴。


    前不久跟幾個互聯網圈的朋友吃飯,聊到幾個認識的豆瓣員工相繼離職的事情,就說起了豆瓣這家公司,沒想到越說越激動,到最后大家都開始急得為豆瓣直拍桌子了,大抵是因為恨鐵不成鋼吧,互聯網大家都在追求快的時代,好不容易有一個以“慢”的產品打動人心,你希望它“慢慢”變得更好,可是我看到的,是在慢慢變得平常。

    移動端的缺失

    我們這幾個人都是豆瓣的老用戶,并且是重度的使用者。我從08年開始用,另外幾位有的從05年豆瓣剛成立時就是成員,算是看著豆瓣一路走到今天。豆瓣對我們而言,不只是一個網站,而是自己過去6、7年人生經歷的一部分。因為在豆瓣里記錄、查找、討論的內容都是讀書、電影、音樂、這種直達個人內心、情感甚至精神層面的內容,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內容本身,更是感情和牽絆。

    但是說來奇怪,過去一年里,我們上豆瓣的頻率在慢慢變少,以前怎么也得每天刷個十幾次,現在可能好幾個禮拜才有一次,于是就試著來找找原因。

    我們發現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坐在PC前的時間越來越少,一整天都跟手機難舍難分。但是豆瓣推出移動應用相當晚,并且水平也與豆瓣 web 端差距很大。同時,以前需要打開豆瓣才能滿足的需求在移動端上有更好的滿足方式。就拿聽音樂這件事來說,其中一位朋友幾乎全部轉移到蝦米上了。他每周在蝦米上建立精選集推薦專輯,他的發現、分享、聽音樂都在蝦米完成。我也早從豆瓣 FM 轉向了蝦米,還穿插著用 Bod、8tracks 這種應用。蝦米可以搜索且曲庫比豆瓣 FM 大,而 Bod、8tracks 等都是一種新的音樂呈現形式,真正能讓我發現很多新的合我口味的音樂。

    后來我也找了一些數據,發現豆瓣在移動端其實動作不少,算起來過去 3 年里一共推出了 10 個移動 App,但是從用戶量上看每一個都不亮眼。豆瓣 FM 算是表現最好的,因為在同行里算做的最早,但下載量也不過千萬級別。

    這些年豆瓣也并非一成不變,已經不記得廣播具體改版過多少次,每隔一段時間也都有新產品推出,比如最近推的達羅。說到這個產品,我有點不太明白豆瓣做它的邏輯,豆瓣是想在豆瓣之外另開一個社區嗎?還是有什么其他想法?但在現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這個產品并不是很性感和令人興奮,我只是打開研究了一下就沒有再去用的念頭。

    總而言之,豆瓣這樣一家曾經讓人無比喜愛的公司,今天似乎有點脫離移動互聯網大潮,在移動時代,脫離移動就意味著死亡。

    四個看得到卻改不了的問題

    上次聚會結束后,又找了一些人聊了聊這個話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跟我一樣是豆瓣用戶,還有幾個豆瓣員工,經過幾次深聊,無論是從產品還是內容本身出發,總結了 4 個豆瓣最讓人著急的問題。

    1.能不能不那么自信?著急一點!

    從豆瓣員工那里聽說,阿北在不久前的豆瓣年會上承認豆瓣錯失了 3 年時間,公司戰略失誤,原因在于“對產品和技術能力過于自信”。

    我覺得這種自信很大程度上源自豆瓣在 PC 互聯網上的成功。從公開的數據看,截至 2013 年,豆瓣注冊用戶 7900 萬,2 億月獨立 UV,2.3 億日 PV,39 萬個小組,相當亮眼。但可能正是這種在 PC 互聯網上的成功,導致在移動互聯網到來時成為豆瓣的包袱,而沒有將移動作為第一要務。

    表現在產品上,則是移動端總是跟在 PC 端后面。看豆瓣這幾年在移動端的動作,似乎只是將 Web 版豆瓣分拆平移,沒有多少真正基于移動端的創新。反而像豆瓣閱讀、豆瓣東西這種產品讓人眼前一亮。這么一對比就可以看出,豆瓣在創新時還是基于 PC 互聯網,而不是移動互聯網。即便是最新推出的“達羅”、“事情”這幾個產品,也都從 Web 豆瓣網開始測試,并非生于移動。

    這種將桌面端產品平移到移動互聯網的做法可能忽視了一個問題:用戶對同一個產品的需求在移動端和 PC 端不同。

    拿豆瓣 FM 來說,它以個性化推薦電臺為切入點,在業內首先找到這個需求并很好地滿足了它,從而在短期內爆發。然而今天,它被晚了 1 年的 QQ 音樂、晚了 2 年的蝦米移動端一一超過。從產品形態上看,QQ 音樂、蝦米都從龐大的曲庫入手,讓用戶能找到想聽的音樂,并不斷添加新的功能,如社區、精選集等,直至它們將個性化推薦也加入到產品中,豆瓣 FM 賴以安身立命的壁壘被他人打破,自身成了其他產品中的一部分。豆瓣 FM 沒有基于移動端進化,而是照搬 PC 端單一的產品形態,結果是“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在移動端的推廣上,豆瓣也繼承了桌面時代的做法——不推廣。在桌面端,豆瓣的不同產品之間通過同一個賬號體系關聯在一起,可以發揮協同效應,所以能保證流量規模。但移動端入口分散,如果產品本身不能在短期內爆發就很容易被人遺忘,推廣的重要性比桌面端大太多了。

    一方面是豆瓣不愿意推廣,另外在移動端推廣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豆瓣一下子推出 10 個 App,想要都推廣將會讓豆瓣不堪重負。移動互聯網已經過去 3 年,如果豆瓣能更接地氣一樣,著急一點,也許會更有幫助?

    【IT時代周刊批注】其實,與大眾點評相比,豆瓣網在移動端的布局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豆瓣網布局移動端開始于2009年的豆瓣FM,之后的幾年中陸續上線各種移動端產品。豆瓣CEO楊勃也將移動互聯網看成是對自己的“一個巨大解放”。之后,我們就看到從一個互聯網上的豆瓣整體分裂為10個移動互聯網的豆瓣。10個APP體現出的不是豆瓣不愿意改革和跟隨互聯網大潮,而是沒想清楚自己究竟要怎么做。原本在PC上一個號就可以搞定的,在手機上卻要下10個APP,光想想就覺得麻煩。

    2.能不能不那么慢?快一點!

    我喜歡豆瓣這種公司,跟它能一直按照自己的節奏走分不開,尤其在普遍浮躁的中國互聯網環境下,這種做法尤其難得,也正因此,豆瓣在前 5 年里成長為了一家獨一無二的了不起的公司。然而當移動互聯網大潮到來時,還是希望豆瓣能更快一點。

    看看豆瓣在小組這個產品上所錯失的機會吧。很難想象直到 2012 年 12 月,豆瓣才推出豆瓣小組應用。在此 2 個月前,移動社交應用陌陌在版本更新中加入群組功能。8 個月后,從零開始的陌陌擁有超過 50 萬個群組,近 2000 萬人在線上與線下聚集,原本聚集在 PC 互聯網上的群組用戶迅速向陌陌遷移,其中就包括豆瓣小組用戶。

    小組是豆瓣社區中意外生長出來的一個產品,生命力出奇旺盛。但多年來產品形態一直停留在 BBS 形態上,小組里面沉淀了大量信息卻沒有用一個好的方式展現:沒有分類、沒有有效的搜索、也很晚才推出移動端……

    PC 互聯網時代就像是鄉村公路,豆瓣可以騎著自行車慢悠悠地走,還可以愜意地欣賞沿途風景,可移動互聯網到來,道路突然變成高速公路,旁邊的人都開足馬力狂奔,豆瓣的“慢”變得有點不合時宜。

    對比另一家 10 年的“老”公司大眾點評,它也曾是典型的慢公司,花了 5 年時間慢慢培養社區,可是當移動互聯網到來時,大眾點評抓住團購的機會,抓住 O2O 的機會,它在不斷逼迫自己加快速度。它不僅成為團購領域的領先者,也正在從用戶決策的上游往本地生活服務各個領域的下游延伸。所有這些呈現在外界的成功背后是痛苦地自我基因改造。因為大眾點評意識到,移動互聯網的速度與 PC 互聯網完全不同,身處其中,必須變快。

    當用戶和同行都已經過河了,豆瓣似乎還在慢慢摸石頭,我們怕豆瓣如果不再快一點,河道關閉,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3.能不能不那么輕?重一點!

    2013 年電影票市場的爆發對豆瓣而言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豆瓣在電影領域有多年積累,憑借豐富的影片信息的電影評論占領了用戶決策的上游,在這個時間點,向用戶消費延伸是順理成章的選擇。豆瓣確實這樣做了,對接售票系統、在電影院布置終端售票機、面向用戶售票。那段時間我從豆瓣買了不少電影票,因為不僅便宜而且也非常方便,體驗很順暢:在廣播上看到朋友看過或推薦這部電影,點進去看一下簡介和影評,想看,于是直接點擊購票。

    可一段時間后發現,售票頁面的下面悄悄加上了“本業務由格瓦拉電影提供”一行灰色的小字,下面還有一行字說“選擇其他供應商:微信電影票”,同時,還有很多電影院只能看到排期不能買票。這種變化說明豆瓣放棄親自從事電影票業務,而退回到給其他購票網站導流的位置。

    這可以算是豆瓣第一次嘗試本地生活服務,如果成功,無論在商業收入還是產業位置上,豆瓣電影都將很有作為。對用戶而言,也帶來了方便和價值。然而這一次 O2O 嘗試失敗了。

    同行們卻沒閑著。貓眼電影,這個從美團分離出來的電影應用,從電影團購切入,進而提供更多影院和購票選擇,同時,還具備媒體屬性,能讓用戶在里面查影訊,看影評,儼然有將豆瓣短路的趨勢。

    阿北曾多次明確表示豆瓣不想做電商,專心做推薦引擎,跟電商和 O2O 線下相關的事情讓其他公司去做。可現在的情況是,那些電商屬性的公司正在反過來占領上游,阻擊豆瓣的能力。當越來越多人通過貓眼電影看影訊買票時,豆瓣電影的價值就越來越小。

    豆瓣一直追求用戶價值,尤其是內向價值,這點很讓人敬佩。可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互聯網已經越來越深入現實生活中,真正改變了人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大眾點評改變了找餐館這件事,看電影這件事也被互聯網公司徹底改變了,讀書這件事也正在發生變化,如果豆瓣依然堅持只做以技術和產品為核心的輕公司,會錯失這一波浪潮,將離用戶越來越遠。

    4.能不能別那么老派?逆生長一點!

    9 歲的豆瓣在互聯網上可以算是一家老公司了。看看其他同齡公司,無一不遇到逆生長的困境。

    15 年歷史的騰訊 CEO 馬化騰在如日中天時感概,“即使你什么錯都沒有,就錯在太老了”,這句話讓一眾互聯網人唏噓不已。比豆瓣大一歲的 Facebook,在過去 3 年里就一直被人質疑在移動端動作不夠快,同時還接二連三地被如 Snapchat、Whatsapp 這樣的新興社交工具挑戰。

    移動互聯網世界實在變化太快,人性也變化太多,這讓互聯網公司們不得不擔心自己的產品過時了,不再受人喜愛,尤其不受年輕人喜愛了。我們這些 80 后都表示不懂現在的年輕人了,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還用不用豆瓣。倒是最近很火的幾款移動互聯網應用,比如給陌生人打電話的“比鄰”、“找你玩”、“請吃飯”等,年輕人在社交時都很直接,而不像我們當年還發豆郵……

    用戶需求變化了,新的技術和模式也層出不窮。在音樂領域,從 Pandora 到 Spotify 再到 8tracks,聽音樂這件事被挖掘出無數種方式。讀書這件事也一樣,像 oysterbooks 這種網站正在試圖將音樂領域的模式復制在讀書上。而如今日頭條、今晚看啥這種基于社交網絡進行數據挖掘向用戶進行個性化推薦的新事物,其實該是有著深厚社區積累的豆瓣的機會。豆瓣本身真的太久沒變化了,這讓它顯得過于老派,甚至有點過時。

    互聯網公司不得不一直保持年輕,能保持逆生長是生存必需,這或者通過改造自己來實現,或者如 Facebook 一樣在資本層面更堅決。真心希望豆瓣在今年和未來更廣袤的移動互聯網世界上,能像阿北自己說的那樣——回到當初創業時的狀態,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顛覆,豆瓣能與更多人一起成長。

    【IT時代周刊編后】豆瓣的發展除了讓用戶覺得著急,投資者也快坐不住了。與豆瓣積累近9年的上億的流量來說,如果想要商業化,可以有無數種可能,比如豆瓣可以走向電商、自營電商抑或類似天貓的電商平臺;可以做圍繞電影票等文化產品的團購網站;可以走向媒體,從電影點評直接延伸到視頻網站;可以走向硬件,以豆瓣FM為基礎做播放器,以豆瓣閱讀為基礎做豆瓣的Kindle;甚至可以將線下的觸角從文化延伸到更多領域例如在線旅游等等。但現在的豆瓣商業化痕跡依然很淺。有業界人士稱,豆瓣前兩輪的投資者有借著第三次融資推出的事情發生。擺在豆瓣前面的事,不止是用戶體驗逐漸喪失這一點。【責任編輯/馮敏】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豆瓣最讓人著急上火的4個問題:太自負、太慢、太輕、太老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