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臺Soul APP,每天都有大量年輕人分享自己奮斗路上的點滴心聲,彼此欣賞、相互鼓勵。其中,有一位年輕人和很多把夢放在北上廣的人不同,一心牽掛著自己的家鄉,畢業后選擇回到了家鄉,把他熟悉的一切溫暖感人的人和事拍成了紀錄片,甚至得到了央視的認可,登上央視九套的熒屏。
他叫楊攀,出生于四川綿陽一個小縣城,雖然只是90后,但已經是四川省電影家協會成員。在從事影視行業的這八年間,他參與過不少項目,但其中他最喜歡的作品,卻還是這部只用了一臺單反,就拍攝完全片的——《家》。
“家鄉對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我從小生活和長大的地方,而是一種信仰,我從小的一切,無論是我爺爺在家親手教我寫字和畫畫,還是我最開始有了將來做一位導演的夢想,都是源自于這里。片中出現的人物都是我的家人和家鄉的村名,片中出現的場景,都是我從小生活的地方。”
楊攀用自己的鏡頭在《家》中記錄著家人和家鄉,記錄著當地的風俗、美食、文化和生活日常。這部作品,后來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他自己也因為這部作品受到了央視和騰訊新聞的采訪。
在采訪中,楊攀一直在強調自己的好運。他喋喋不休地說著他人生中遇到的伯樂和貴人——肖皓天先生,作為李小龍特型演員肖皓天老師一直是影視界很有名望的一位前輩,從2015年至今,他們已經共事了近6年時間。
但事實是,出生農村的他,在影視行業這條路上走得并不算順暢。在大多數年輕的新銳導演都在拍商業廣告、玩視覺藝術的時候,楊攀毅然拿起相機回到了鄉村,拍攝《家》。因此,有人譏笑他因為是農村出身所以不懂藝術不懂時尚,人文紀實只是他被迫的選擇。在《家》得到央視官方的肯定后,又有人質疑《家》根本不是他的作品。
“對于外界的這些聲音,無論是好的聲音也好,壞的聲音也罷,我都接受,而且是發自內心的接受,因為大家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道路和圈子,就像我只希望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創作上,對于不同的聲音,我都相信那句話,走自己的路,問心無愧就好?!?/p>
在楊攀的作品中,有一個四分鐘的短片,讓很多souler感動落淚。
短片的主人公是楊攀養育了13年的一條中華田園犬——小白,在《家》拍攝到第五季時,小白已經13歲了,相當于人八九十歲的高齡,患上了白內障和老年癡呆,在楊攀那年回家的時候,小白已經看不清他,聞了很久才認出他是誰,不久后,小白去世了。
楊攀忍著淚將這些年小白在《家》中出來迎接楊攀的畫面剪輯拼湊了起來。他用自己的方式讓小白,永遠活在了《家》里。
從2015年開始拍攝《家》到現在,楊攀已經堅持了六年,六年間,村里的老人相繼過世與世長辭,人丁興旺的土坯房變成了冷冷清清的樓房,兒時的玩伴早已成了家……在《家》中,楊攀盡可能地記錄下了這些改變,以及那些曾經確實存在過,值得讓人日后懷念的瞬間。
中國人對家,似乎總是有種別樣的依戀。
賈平凹曾寫過一句話:“家鄉對我們的影響,就像烏雞的烏,那是烏到了骨頭里面?!币灿腥苏f,從這句話就能看出一種很典型的中國人形象:“戀家,且總是離不開吃的?!倍鴹钆实摹都摇芬彩侨绱?。
在影片中,和食物息息相關卻看似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里,盛滿的卻是中國式的倫理人生。它承載著的不光是家常美味,同時也記錄著人生百味,和異鄉子的鄉愁。中國人戀家,因為家是生命開始的地方,也是我們最終要回到的地方。人們的成長、相愛、別離、團聚…都離不開鍋碗瓢盆,也都離不開家。
采訪最后,楊攀說了一句話:“其實無論奔波的腳步如何匆忙急促,我們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p>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