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深度觀察】以前,我們常常感嘆美國互聯網巨頭難以邁過中國的門檻,但今天,我們驀然清醒,中國的門檻不僅外人難邁,自己的互聯網公司也被困在門檻內。
昨天,有報道說百度在3月中旬關閉了運營達7年之久的日本搜索服務。報道還指出,似乎無人注意到百度日語搜索服務的關閉,媒體也沒有報道,這從一方面表明百度日本搜索引擎并不成功。
百度李彥宏是較早形成國際化視野的中國互聯網領袖之一。早在2006年下半年,李彥宏就開始國際化征程——出走日本。當時,他認為這是一個必須的選擇:“走向國際化沒有選擇。我們必須要走出去,如果我們不走出去,市場遲早在中國也會喪失。一個企業如果在一個市場表現出來,在其他的市場表現不出來,說明企業健康是有問題的。”
現在看來,李彥宏一語成籖。但是,遭受健康問題困擾的并不只有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也同樣如此。
拋開對外收購和投資入股的資本運作話題,單純從主要業務方面來講,阿里巴巴是BAT中最為國際化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它賴以發家的B2B業務就是以外貿電商為基礎,據說美國、英國和印度是阿里的前3大海外市場。但是,B2B業務在阿里電商體系中的權重,遠低于我們動輒提起天貓、淘寶和支付寶。而這3項主業的國際化之旅,并不比百度在日本的表現強。民間海外代購業務的勃發,即反證了淘寶在海外市場的“不舉”。在騰訊方面,將海外用戶發展到1億后,微信(WeChat)的國際化征程也似乎不了了之。并且,在被視為主流市場的歐美和日本,那里的主流社交工具是Whatsapp和Line的天下。
從中國互聯網公司紛紛遠走海外,除了在國際市場上更易融資外,它們大都隱含著一個更大的志愿:國際化。但是,財大氣粗、體量碩大的BAT尚且難以讓自己的主業在海外攻城拔寨,其他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更是舉步維艱。
那么,我們的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難道雅虎、eBay和亞馬遜等美國互聯網巨頭在中國市場遇到的水土不服,復制在了海外的中國互聯網公司身上?
當然不是如此。水土不服的問題只可以讓一根筋的外國人折腰,講究入鄉隨俗,到哪個山頭唱哪首歌的中國人,卻是遇上了其他大麻煩。
從有互聯網產業伊始,中國互聯網公司一直擺脫不了抄襲、惡性競爭和版權問題的糾纏。有意思的是,這3大硬傷恰好一一指向了決定中國互聯網格局的BAT三巨頭:騰訊不擇手段的山寨和抄襲,百度金錢開道的競價排名,阿里巴巴久治不絕的假貨現象。這些現階段只能在中國市場上大行其道的競爭模式,到了法律監管無處不在的海外市場,自然會寸步難行。
如果中國的互聯網公司能夠成功走向海外,在異域市場擺出自己的主業招牌,那么,中國公司在海外的形象,將不再被貼上“價格戰”的標簽,而是真實地憑著互聯網技術和服務來滿足外國用戶的需求,這才是中國互聯網強國的象征。否則,表面國際化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依舊是賺取中國網民的錢,養肥了境外投資客。
但是,中國互聯網公司業務國際化的起點從哪里開始,這需要李彥宏、馬云和馬化騰等人細思量。
來源: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