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剝離榮耀的靴子還未落地,消費者BG和汽車BU又將迎來調整。
36氪從多位接近華為高層的知情人士處獲悉,華為消費者BG正在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進行整合,總負責人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
“目前兩個部門在投資層面已經合并,人員和業務上還沒有變化。”多位消息人士告訴36氪。
在華為的組織架構中,有三大BG和兩大BU。BG業務分別是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BU業務包括Cloud&AI BU(云業務)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2019年5月27日,任正非簽發華為組織變動文件,批準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隸屬于ICT管理委員會管理。該文件指出: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成為面向汽車的增量ICT部件供應商,幫助企業造好車。
36氪從華為內部了解到,華為每個大的業務部門都對應著一個管理委員會或者投資決策委員會,職權包括審批業務投入所需的資源和人力等,消費者業務BG有自己獨立的管理委員會,負責人是余承東。而汽車BU自2019年5月正式成立起,屬于ICT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最高負責人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車BU和消費者BG在投資層面合并,就是把車BU劃到消費者BG管理委員會下面,余總(余承東)總負責。”有華為人士告訴36氪。這意味著,華為汽車業務負責人將由徐直軍向余承東交接。
對于上述消息,36氪向華為集團尋求回應,截止發稿,暫未收到回應。
而在對外傳播上,也能看出余承東代表華為汽車業務走到臺前的跡象。11月14日,長安汽車宣布,聯合華為和寧德時代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華為高級副總裁、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通過視頻發言表示,“百年汽車產業與ICT產業一樣面臨著新時代的變革。長安汽車和華為擁有著相似的堅忍不拔、扎扎實實做事的精神內核。兩家公司強強合作,面向未來智能化、電動化汽車時代來臨,共同打造新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和產品。”
有汽車資深從業人士向36氪分析,因為美國商務部的制裁令,華為芯片業務受阻,導致今年面臨營收減少的壓力,“而對于汽車BU這種短期不能產生效益的部門,也是一個不錯的整合方式。”
也有行業人士認為,榮耀手機業務剝離后,消費者BG的業務將出現一個大空檔,“余承東肯定也希望接手汽車業務。”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指出汽車業務的價值,“可能十年以后的汽車行業,華為又很牛逼,像在手機行業一樣。”
為了規避美國商務部在今年9月實施的芯片制造技術限制令,華為不得不著手剝離榮耀手機業務。36氪曾獨家報道,華為正計劃將榮耀手機業務打包出售,交易價格根據去年榮耀60億元利潤,16倍PE來定,約為1000億人民幣,收購方包括神州數碼、三家國資機構以及榮耀管理層等。
華為汽車BU業務包括5個部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和智能車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每個業務都與華為傳統ICT(信息與通信技術)業務相關,其現擴展的業務看似很多,但都基于某個原有產業的延伸,滿足智能網聯汽車場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曾表示。
華為的車載5G模組、TBox、鴻蒙操作系統、車機映射方案HiCar等,都是消費者業務部門的技術,而汽車BU的智能座艙方案也是基于上述部分技術搭建。有車企人員也告訴36氪,多次遇到過“華為車BU的人來談完業務,其他業務部門的人接著來談”。兩者整合顯然將提升資源利用和技術研發的效率。
雖然目前車BU和消費者BG在業務和組織人員上,尚未發生明顯變化,但多位華為人士向36氪分析,這一局面只是暫時,“高層領導很可能已經在規劃最終的架構和業務邏輯。”
從華為智能汽車BU的業務范圍可以看出,華為在智能電動汽車行業擁有全鏈條技術。也因此,即便華為多次表態“不造車”,但都并未能說服行業。如今伴隨華為汽車BU整合進消費者BG,2C屬性進一步增加 ,華為造車的猜測應該更難平息了。【責任編輯/江小白】
來源:36氪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