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螞蟻金服IPO進入沖刺!危機之年,科技公司為何扎堆上市?

    9月25日零點,基金界的“雙11”到了!螞蟻金服戰略配售基金開始銷售,1元起購。剛開賣就遭瘋搶,2分鐘賣出10億。僅1小時,5只基金賣出102億……

    由此,全球最大規模IPO之一螞蟻金服在港上市的進程,正式進入了最后階段。

    而當下火熱的氛圍,與今年年初形成了鮮明對比。疫情剛剛襲來之時,科技公司的IPO還被預測為將是2020年的疫情受害者之一。畢竟,誰愿意在百年一遇的危機中上市呢?

    但事實卻與預測截然相反。僅在中國,今年上半年的企業IPO就至少創造了24名新億萬富翁。多家明星公司在今年宣布上市計劃,除了已經創造出新首富的農夫山泉IPO、京東在港交所的二次上市之外,海爾智家、華住集團等中國知名企業也在排隊赴港上市。

    除了中國企業在港股扎堆上市外,2020年同樣有多家知名科技公司計劃在美股上市:此前上市計劃受阻的Airbnb,已正式提交IPO文件。云數據存儲公司Snowflake Computing、美國外賣公司Door Dash、美國跑腿電商公司Instacart、大數據公司 Palantir等,紛紛提交上市申請。

    根據各家公司的招標書數據,這5家美國公司的最新總估值共計800億美元。在危機不斷的2020年,為何各類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在扎堆上市?

    1

    科技公司上市的黃金時期到了!

    對于許多初創公司來說,選擇在此時上市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與金融市場本身有關。多家“獨角獸”上市后令人失望的表現,開始讓風險資本謹慎對待初創科技公司,它們在風投領域的融資難度和成本都在增加,因此傾向于盡早IPO,到二級市場圈錢。

    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疫情為眾多科技公司帶來了“福音”。因為居家生活的需要,消費者在網上花費更多時間和金錢。Google、Amazon、Apple、Facebook和Microsoft這些大廠的遠程辦公系統迅速而蓬勃的發展起來。連規模不大的科技公司,甚至剛剛推出產品的科技公司,也從中受益。

    這些信息已經反映在股市中,科技公司的人氣一路水漲船高,空氣中彌漫著數字經濟繁榮的氣息。 今年8月上市的科技保險公司Duck Creek,收盤時上漲了近50%。同樣是在8月上市的網上購物平臺big commerce,在上市一周后其股價“暴漲”超過200%。

    風險投資公司Index Ventures的高管Sarah Cannon預測: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趨勢將持續數十年。而市場數據同樣印證了這一預測。自今年1月以來,科技公司的IPO指數已上漲了40%以上。視頻會議應用程序Zoom在疫情期間變得無處不在,其股價相比2019年已上漲了4倍。去年6月上市的網絡安全公司CrowdStrike,自今年3月份以來市值增長了3倍。

    2

    避免“敲竹杠”,不少公司傾向于“上市新方法”

    但上市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甚至對計劃上市的公司來說就是一次公開的“敲竹杠”。

    例如: 在IPO過程中,華爾街的銀行充當了公司和投資者之間的中間人,幫助談判、協調價格。但這是一種昂貴的“折磨式”服務。 計劃上市的公司需要先按照監管機構的要求花費一年多的時間準備大量資料;再經歷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地毯式拷問;然后花費不菲的中介費,不包括律師和其他顧問費用,單是投行的費用就占了一次常規IPO收益的4%到7%,最終得以上市。

    而且,有時進行IPO的公司會不得已以非常低的股價上市,參與運作上市的各方,在交易的第一天就能迅速獲利,迎來“暴漲”。摩根斯坦利的Michael Mauboussin估計,在過去的10年里,公司已經以這種方式浪費了430億美元的價值。根據風險投資家Bill Gurley的說法, “你聽到的那一聲鐘聲,就等于把錢從你口袋里掏了出來。”

    對IPO過程的不滿,再加上重新燃起的上市愿望,導致一些科技公司在今年考慮采取非常規手段上市。

    一是,直接上市。公司不通過投行,而通過證券交易所的電子拍賣確定股價。 股票交易所設定的初始價格,在股票開始交易前會自動平衡供求,因而IPO公司可以獲得更公平的股價。音樂流媒體服務公司Spotify、企業信息傳遞工具公司Slack,都曾以此種方式成功上市。但這種方式不允許公司籌集新資金,因此這僅是現金充裕的公司才能選擇的方式。

    二是,繞過IPO程序,直接收購私人公司,即:借殼上市、“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 公司通過反向合并來填補上市的空殼,通過直接談判收購價格,從而使交易更快、更容易預測。新太空公司Virgin Galactic就采取了這一路線。 2020年1月到8月,有60家公司通過SPAC方式,融資225億美元。 但這些被收購來的公司都有一些不太光彩的歷史,整體股價極容易被低估。

    盡管直接上市和SPAC的利潤不如傳統方式豐厚,但仍不失為當下不少科技公司感興趣的替代方案。銀行家們預測:IPO將面臨一個多樣化的未來,越來越多的量身定制上市方式會被發現。正如摩根大通銀行的Greg Chamberlain所說:“不同的科技公司有不同的目標,但只要初創公司想要賺錢,就需要華爾街的幫助。”

    3

    警惕全球經濟衰退中的科技股泡沫!

    這些非常規的上市方式給投資銀行和監管機構都帶來了壓力,但扭曲之處在于,正是市場的泡沫使這些新方式越來越多地成為了可能。

    讓投資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令人吃驚的事實是: 標準普爾500指數在8月18日達到了歷史最高點,而此時世界經濟或許正處于至少半個世紀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中。

    股票市場存在泡沫的第一個跡象,就是一些股票令人困惑的走勢。8月19日,蘋果成為第一家市值達到2萬億美元的美國公司。電動汽車特斯拉,今年迄今市值已翻了兩番,目前市值為3540億美元,超過Ford、Toyota和Volkswagen的總和。電動卡車公司Nikola,雖然還沒有生產任何卡車,但其市值自5月份以來已經翻了3倍。更令人困惑的是汽車租賃公司Hertz的股價在宣布破產后上漲了10倍。

    與這種繁榮相匹配的另一種奇怪行為是企業對發行債券的熱情高漲。數據公司Dealogic發現, 美國的股票發行量在2020年同比增長了85%。公司們積極發行股票,因為股市允許它們從高估值中獲利。

    科技公司正爭相上市,甚至通過SPAC方式與私人公司合并,為上市提供快速的后門途徑。而這些手段曾經是華爾街上的貶義詞,被認為只適合那些不值得IPO的公司,但現在卻受到了公司和投資者的青睞。面對這一切的熱情,理智與冷靜才是唯一的制勝之道。【責任編輯/鄒琳】

    來源:中外管理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螞蟻金服IPO進入沖刺!危機之年,科技公司為何扎堆上市?
    【蘋果派】蘋果前工程師爆料!曾協助美國能源部開發絕密iPod
    獨角獸IPO紛至沓來:商湯科技也上市 還有哪些后備軍
    【IPO】京東二次上市通過保密方式遞表港交所,百度攜程緊隨其后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