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2015年智能手機:浮夸的參數比拼已成末路狂歡,未來還應向體驗優化之路轉型,回歸產品初心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隨著智能機的普及,小白用戶也會越來越少,手機廠商簡單粗暴的參數營銷模式和口水撕逼大戰已經很難再能忽悠住消費者了。本文的作者認為,越來越多的用戶對于赤裸裸的硬件參數營銷已經無感,對手機廠商而言,未來硬件參數軍備競賽無異于飲鴆止渴,而真正的價值則在于對用戶的不斷優化的體驗。


    智能手機硬件參數比拼的末路狂歡

    當下的智能手機市場進入了存量競爭階段,智能機滲透率已經接近7成,屏幕從3.5吋升級到6吋這一手機形態的極限尺寸、CPU從單核升級到了八核64位,除了這三點外,還有存儲升級到128G,攝像頭從30萬像素到了1300萬像素……手機關鍵硬件至少從配置參數上已經接近極限,產品同質化泛濫,過去幾年的提配降價發展模式已經真切的到了平臺期。

    老用戶幾乎可以脫口而出:5.5吋、驍龍800、3GB RAM、1300萬攝像頭……從700元到2000元+的智能手機,無論是從配置到外觀設計90%的都是雷同的,幾乎看不到顯性的差異。參數競爭,本質上就是簡單粗暴的“比大小”,當然不能否認這種數字對比的沖擊力,但是鮑魚吃多了還反胃呢何況誰又沒被忽悠過呢?用戶對于赤裸裸的硬件參數營銷已經無感,“別跟我扯這些沒用的,隨手拍張照片看看先?”

    參數不等于體驗:“變形金剛”的參數與“芙蓉姐姐”的體驗

    參數雖然雷同,但體驗確是有天壤之別的,同樣的參數,不同的體驗,所謂浮夸的參數注水的體驗。這種案例不勝枚舉,發布會上的“變形金剛”式的完美手機,拿到手機3個月后就原形畢露成“芙蓉姐姐”(剛出道時,現在人家是白富美了):信號差、卡慢頓、網速慢、拍照慢畫質差、續航短……這是一種極其low的消費者預期管理模式,甚至說是南轅北轍!超預期才是驚艷的核心,而此舉更多是堵住了用戶下一次換機時繼續使用同品牌機型的最后一絲念想。

    硬件平臺期、存量競爭環境下,參數營銷已現無力感,心智成熟的用戶難忽悠

    如今是換機驅動型市場,絕大部分用戶不再是初次購機的“小鮮”用戶,對智能手機已經有了充分認知,信息不對稱依然存在但逐步弱化,趨優消費的趨勢明顯。說的直接一點,就是用戶的智能手機使用心智在不斷提升,用戶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了!配置參數比大小是一種最直接的簡單粗暴的競爭方式,到了如今環境下,如果一個廠商還幻想通過如此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勾引獲取用戶,即便是一時得逞,終將在市場里撞的頭破血流!(玩一錘子買賣的除外,其實撈一把就走的思想也漸漸是火中取栗了)

    參數已死,玩啥?回歸產品初心:體驗之上!

    要參數還是回歸痛點體驗挖掘,這其實已經不再是問題,真正在做機的有哪個不曉得。諸如“以用戶為中心”、“客戶是上帝”的理念哪個廠商不在講,都在追逐風口,又有幾家在真正老老實實的在流汗做體驗優化呢?做機是到了遠離喧囂回歸靜氣的時候了!

    從當前用戶體驗的痛點在哪?顯而易見:顏值設計、屏幕、網絡、拍照、續航等,接下來,選取兩家典型玩家管中窺豹。

    1、學習蘋果好榜樣,硬件軍備競賽中的另類

    說到手機的用戶體驗,幾乎90%的用戶都會選擇蘋果,拋開用戶對蘋果品牌與權威的盲從外,與安卓硬件的瘋狂軍備競賽相比,蘋果是固執的、落伍的,一直沒有跟隨硬件軍備競賽,至少在硬件參數方面蘋果從來都不是第一嘗鮮的,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但體驗確實仍是引領者水準,令安卓陣營汗顏。這里面固然有iOS封閉、垂直一體等諸多因素,但不能否認其對體驗優化的重視。

    拍照、定位是同時使用過iPhone與Android智能手機的用戶感知最為強烈的兩個點:

    拍照

    從iPhone5、iPhone5s到iPhone6,三年過去了,安卓手機的攝像頭已經從500萬,飆升到2100萬像素,而蘋果卻一直停留在800萬攝像頭。而實際效果呢,不能否認某些特性上確實不足,至少不能拍星星,但從綜合體驗反饋來看,蘋果仍是首屈一指。用戶對于手機拍照的根本需求是什么?其實不是每個人每天都需要去拍星星拍月亮去DIY光圈調焦,關鍵是想拍的時候,隨手一拍效果就很好,又快又好。

    定位

    iPhone的定位準確也是有口碑的。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一款iPhone手機的面世之前,蘋果與全球各大運營商之間的聯合測試之多之煩,而有不少廠商還在糾纏一些門檻型的入網測試指標,還能奢談體驗嗎?定位而言,除了GPS、小區基站定位、WiFi、藍牙等各種位置信息的綜合調優,以及自智能的算法優化,這些都是不能直接通過參數體現的,而只有最終用戶體驗到這個功能點才能感知到,甚至讓用戶有某種驚喜感。

    2、看海思怎么學:老老實實做體驗優化,鑄就通信體驗口碑

    消費者對華為最突出兩個口碑點:1是網絡信號好,2是續航強大。接下來,通過對海思芯片的管中窺豹可知其背后的所以然。海思麒麟芯片春季溝通會上,筆者發現海思正在改變,希望學習蘋果,不是一味追求參數配置,而是致力于對用戶痛點體驗的優化。在痛點體驗提升與參數配置有沖突時,選擇以體驗至上。

    網絡性能口碑的背后:老老實實做優化測試,海量測試是體驗保證的核心

    在網絡負載低、網絡信號好的網絡環境下智能手機的網絡性能表現差異不明顯,而在一些特殊場景下,手機的上網體驗則差距非常明顯,比如4G弱信號時容易掉網、高鐵場景下、全金屬機身的死亡握感等。海思致力于將這些場景統一進行場景自適應優化提升,統稱為4G+ MSA(Multi-Scenario Adaptive)。這需要手機終端/芯片與網絡之間做相互配合調優,而優化沒有捷徑可言,只有窮舉式尋找體驗盲點,逐點優化。據海思介紹:“麒麟芯片在全球150多個國家、300多個運營商的準入測試。國內36個城市、11條高鐵線路、180多條測試路線、總里程超十萬公里、一線城市每周回歸至少一次。”這些大規模的實測,實實在在地為用戶帶來了通信網絡體驗的提升——更長4G在網時間、更高4G現網速率,更低數據通信的時延、更佳電話接通率和效果。

    續航痛點體驗提升:絕對性能與功耗痛點之間選擇體驗,場景自適應調度優化續航

    功耗始終是當下手機體驗痛點中的痛點。

    麒麟930芯片為求功耗與性能之間取得平衡,放棄選擇A57內核,而是選擇A53進行優化。A57相比A53,性能上提升56%,但能耗增加256%。如果 說A57是追求絕對性能,那么A53的能耗與性能之間更加平衡。930選擇A53架構,并通過自主研發Library有效地提升性能,主頻最高可達到 2.2GHz,滿足了高CPU主頻使用場景下的性能需求同樣,又能保持較好的功耗。功耗是體驗痛點,與一味追求高性能的A57相比,個人認為選擇A53優 化是一種體驗至上而非參數之上的選擇。

    基于場景自適應調度的優化是手機功耗優化的關鍵之一,麒麟930芯片中采用IPPS(IntelligentPower Performance Scaling)低功耗技術對各種用戶場景進行細分,不同工作場景分別進行功耗預算設計,保證每個部件在特定場景下均工作在最恰當的狀態,實現了基于場景的精細化功耗管理。這點也是慢工出細活,不斷建模、調參、優化!

    功耗方面除了節流外,更重要的是開源,海思沒有在快充、無線充電方面推出進一步的動作,不能說不遺憾,留待秋季產品?拭目以待吧。

    轉型體驗之路謹防暗礁,需開拓體驗營銷,讓體驗在重度使用前成為購買驅動因子

    雖然硬件參數營銷已經被大家所詬病,但鮮有人敢改變這種模式,這是有風險的。參數營銷,在銷售中粗暴直接有效;體驗營銷,則是潤物細無聲,更多靠使用后的口碑傳播。

    如果不能把體驗優化的成果顯性化,讓用戶在購買決策時了解、購買過程中感知到,在銷售過程中將面臨極大的風險,因為數字比大小是顯而易見不需要費口舌的,而你如果只是說我優化了某某,多少項等等,這些對用戶是沒有感知的。

    在你的品牌沒有像蘋果一樣的體驗公信力的時候,必須持續把體驗優化轉化為可感知可營銷的賣點,才能把體驗優化轉化為產品溢價,在用戶重度長期使用之前能夠感知體驗的到,并愿意為之付費。

    體驗風起,不跟隨才是最大的風險,這是競爭新常態,誰是下一個?

    安卓陣營陷入一個死循環,硬件參數軍備競賽無異于飲鴆止渴,跟死的慢些,不跟則是立馬死。而消費者也被教育著帶入了一個怪圈。發展至今,簡單粗暴的參數營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是到了改變的時候了,這也將是一種新常態!

    我們已經看到了vivo極致超薄、OPPO旋轉攝像、HTC開雙攝像頭先河、華為的網絡體驗與續航…….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信奉“本分文化”,讓產品遠離喧囂,未來我們希望看到更多實實在在的體驗優化,而不是喧囂的撕逼口水大戰!

    于無聲處聽驚雷,下一個是誰?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后】當一部分手機廠商越來越沉溺于那些讓人難懂的技術術語和參數比拼,甚至時不時還會上演的一出微博罵戰,并寄望以此博得眼球時,它們已經和產品的初心背道而馳了,或許這招剛開始還管點用,可是如果沒有真正的創新和專利技術實力做支撐,這樣的噱頭和把戲遲早會被用戶所識破并拋棄。【責任編輯/鄭希】

    作者程貴鋒gui,微信公眾號:貴鋒談

    來源:程貴鋒gui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2015年智能手機:浮夸的參數比拼已成末路狂歡,未來還應向體驗優化之路轉型,回歸產品初心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