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特別報道】又一款國產操作系統問世!但從前很多都被扒造假

    在距離木蘭編程語言出現僅僅幾個月過后,又迎來了國產獨立開發操作系統。

    近日,中國電子發布了新的國產獨立開發操作系統銀河麒麟V10版。中國電子方面聲稱,該版操作系統可以支持5G時代的各類應用,諸如PC端,手機端,網絡端都可以互通互聯。最為關鍵的是該操作系統完全基于國內獨立自主開發,能夠打破各行各業對于國外操作系統的依賴。

    在開發商看來,銀河麒麟V10操作系統,是國產開發操作系統歷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誕生在這個特殊時期的銀河麒麟V10,又蒙上了一層更為重要的意義,那就是我們一直希冀的國產獨立開發操作系統,究竟有著多么大的前景?銀河麒麟的成功,能不能讓我們在獨立自主的路上更進一步?

    在操作系統國產獨立自主開發上,我們實在是期待這樣的消息實在是太久了。當中國電子宣布銀河麒麟V10發布之后,8月17日國產軟件板塊股市一度大幅上漲,在收盤時的漲幅也超過了3.5%,銀河麒麟更像是一針強有力的強心劑。

    而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接受采訪時聲稱:“如果無法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那么就會受制于人,對我國的供應鏈造成重大影響。”

    銀河麒麟V10的發布,并不能掩蓋國產獨立自主開發系統軟件以及硬件上的亂象。數月前,我們就已經經歷了木蘭操作系統的虛假,再往前回顧歷史時,國產軟硬件獨立開發上的迷城更是數不勝數。

    不僅僅操作系統如此,編程語言,芯片,瀏覽器等等,在縱觀中國數十年的互聯網歷史中,時時刻刻都在不斷出現。

    國產芯片

    若論起國產獨立開發軟硬件上的亂象,國產芯片絕對是最為復雜的領域。

    在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兩個人就是鄧中翰和陳進。這倆人一個為國產芯片的發展敲開了大門,而另一人則是令所有國產芯片的同行為之蒙羞。

    1999年,鄧中翰當時在美國硅谷任職芯片行業,彼時中國政府發現電子行業的未來前景,決定在國內大筆投入芯片研發。鄧中翰于是在政府的召喚下回國創業,在中關村創辦了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

    中星微電子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因為其背后有著國家信息產業部的注資和支持,被寄予了厚望。

    而鄧中翰本人也十分熱衷于芯片開發。經過他的不懈努力,2001年3月,中星微對外宣稱國內首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媒體芯片“星光一號”研制成功。

    這對于當時一片貧瘠,甚至可謂是荒漠的國產芯片研發行業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消息。

    隨后,多媒體芯片就成為了中星微的核心業務。在星光一號發布兩年之后,中星微的多媒體芯片最高時占有全球市場份額的60%,可謂是一家獨大。

    但是鄧中翰此時的缺點也暴露無遺,他堅持認為中星微是一家技術導向型企業,一直堅持開發者多媒體芯片。他沒有看到在2005年之后的移動端芯片市場的未來火爆前景。

    2005年,中星微借著最后的風光于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國產自主研發芯片公司中鳳毛麟角的存在。

    但是此后中星微一路下滑,沒有趕上移動端發力的他們再也沒有跟上過芯片發展的潮流。到2017年,中星微的收入僅僅為20億元,再也不復當年的榮光。

    而另一個讓國產芯片蒙上了一層陰影的,卻是陳進。

    2001年,看到國內自研芯片市場火爆的陳進從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回國,加入了上海交大。

    他借著當時芯片行業的大力扶持政策,向國家申請了40多項科研資金,前后共計過億元的經費。在2003年2月,他拿出了漢芯一號。

    2003年2月16日,信產部科技司司長,上海市副市長以及科委等負責人都到場參加了這場當時被看成震驚中外的發布會。

    而當時陳進宣稱漢芯一號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無到有,從有到強,陳進似乎在兩年間就跨過了國產自研芯片的鴻溝,這不得不讓所有人為之振奮。

    接下來幾年中,漢芯二號,三號,四號先后公布。但是隨后在2006年,陳進被人發現漢芯原來只是假貨。

    陳進雇傭民工將自己所購買的摩托羅拉芯片打磨之后,重新刻制漢芯二字,就成了國產自研的芯片。騙局一出,國產自研芯片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再到如今,龍芯三號、麒麟芯片交相輝映,但是距離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國產自研芯片的未來,現在仍然處于撲朔迷離中。

    國產瀏覽器

    瀏覽器在我們上網時無時不刻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一直以來我們也期望能夠有著國產內核的瀏覽器出現。

    掌握了瀏覽器內核開發,就能夠在瀏覽器開發上占據主動。如今所常用的IE和Chrome無一不是國外的產品。

    但是長久以來,因為技術和軟件開發上的缺失,開發一個全新的國產自研瀏覽器內核堪稱是難上加難。

    但是這樣的局面在2018年被一款名叫紅芯的瀏覽器而打破。

    在初期宣傳時,紅芯公司宣布其瀏覽器使用的是世界上第五顆也是唯一一顆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瀏覽器內核紅芯Red Core。

    披著這樣一個國產自研內核瀏覽器的名頭, 紅芯自然博得了非常多的關注.僅僅在發布幾個月間,紅芯公司就完成了2.5億元的融資。

    此前,瀏覽器內核一直把控在國外公司的手中,而紅芯公司的此番宣稱讓國人想到打破了瀏覽器內核上的國際封鎖。

    但是好景不長,很快紅芯瀏覽器就被人扒出其內核只是谷歌Chrome瀏覽器內核的變種而已。如果形象的表述紅芯瀏覽器的話,就是“谷歌瀏覽器換了層外殼”而已。

    “東窗事發”之后,紅芯瀏覽器的官方主頁之前宣傳的國產自研、內核等字樣已經被完全刪除,而轉為聲稱由Chromium內核二次開發。

    這樣的表述和此前的豪言壯語,猶如云泥之別。

    但是印在所有人心頭的,只是國產軟件開發歷史上又多了一筆黑歷史。

    國產操作系統

    相對于瀏覽器而言,國人更期望的是能夠盡早開發出國產自研的操作系統。長久對于微軟Windows系統的依賴,使得很多人對國產自研操作系統寄予了厚望。

    尤其是在此前的華為事件中,微軟受到阻礙不得不暫停了對華為所生產筆記本電腦的Windows系統授權,使得華為筆記本出廠時不得不只安裝Linux系統。對于國產獨立自研操作系統的需要,或許比想象中更為急迫。

    在此前的十數年間,國產自研操作系統猶如天女散花一般,爆發出了多個產品。

    諸如優麒麟,紅旗Linux,中標麒麟,Deep in,起點操作系統等,都是所謂的“國產自研”操作系統。

    實際上,很多時候這些所謂的國產自研操作系統,都是披著Linux開源系統的外殼,并未做到真正的獨立自主研發。

    而少數宣稱使用了真正的國產自研開發的操作系統,最終也逃不過被發現“造假”的下場。

    2015年,由中科院軟件研發所研發的國產自研操作系統COS發布,甚至當時的央視也對其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

    這款號稱國人自主獨立研發的內核操作系統沒多久,被人發現宣傳片中所用的機器與HTC的產品幾乎一模一樣。

    受迫于網民的追問,研發團隊站出來宣稱該款操作系統是基于Linux內核開發,但是都是研發人員自己寫的代碼。


    往前,更著名的是麒麟操作系統的造假事件。

    該系統由國防科技大學負責研發,從2002年就開始啟動項目。推出之后一直被冠以“國產自研操作系統之光”的名頭。

    和COS一樣,麒麟即便有著如此之多的光環,還是被人發現其與一款開源系統FreeBSD的代碼上具有高度相似性。

    雖然研發團隊一直予以否認,但是麒麟原始代碼與其他系統的相似度高達90%的結果,并不能讓人信服。

    回顧國內自研軟硬件的數十年過程中,最為明顯的帽子,是“造假”。

    這一點貫穿了軟硬件研發的始終。即便有著龍芯、麒麟芯片這樣的高光表現,但是無法掩蓋的是,大部分頂著國產自研的軟硬件開發名頭的騙局居多。

    一方面是我們太心急,另一方面是太多人“趁火打劫”。

    國產獨立自研的亂象,或許還會繼續持續下去。【責任編輯/林羽】

    來源:貝克街探案官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人民日報:操作系統加速實現自主創新
    【特別報道】又一款國產操作系統問世!但從前很多都被扒造假
    【特別報道】國產系統重磅官宣 統一操作系統UOS正式版發布
    【深1度】國產操作系統往事:四十年激變,終再起風云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