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濟學家李鐵和攜程聯合創始人梁建章有關中國人口的“論戰”,成為坊間的熱議話題之一。
我們先來看看辯論的雙方:李鐵,獨立經濟學家;梁建章,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研究教授。
李鐵。圖片由本人提供
梁建章。圖片由攜程方面提供
辯論的緣起是:6月5日,李鐵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文章認為:“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面臨的是長期過剩,而不是供給不足。人口過多,導致發展面臨的短板難以補齊。”
隨后,梁建章于6月23日發表名為《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剩論”錯在哪里?》的文章,駁斥上述觀點,李鐵進而于6月24日發文回擊……如此至今,雙方的論戰已“你來我往”了多個回合。
7月31日,梁建章以一篇《梁建章:七評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多論”》的文章,對李鐵于7月29日發表的《中國的人口紅利時代還在嗎?》進行“回擊”。梁建章稱,“僅憑一個國家的人口基數就判斷這個國家‘人口過多’、‘勞動力過剩’是極為荒謬的。”
那么,雙方持續近兩個月、多輪激辯都說了些什么?《財經》新媒體特此做出如下梳理:
第一回合:中國人口到底有沒有“過剩”?
正方|李鐵:勞動力供給將面臨長期過剩
李鐵認為,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將面臨的是長期過剩,而不是供給不足。中國發展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收入結構存在巨大的不平衡,主要是中低收入人口過多,導致發展面臨的短板難以補齊,嚴重影響了未來可能激發的消費和投資潛力的釋放。中國中等收入以上人口才4億,這就意味著還有近10億人口仍然處于中低收入水平。
他指出,在不包括進城農民工的情況下,城鎮就業一直處于承壓狀態。中國現在戶均耕地不足10畝,與日本(約33畝)和韓國(約23.3畝)的戶均規模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按照日、韓的戶均耕地規模,按常住人口算,中國農村勞動力至少還有接近2個億的剩余。
反方|梁建章:現代科技讓人口規模更加重要
梁建章則反駁稱,把就業和人口關聯起來的思維,是“非專業人士”經常犯的錯誤。人口既是勞動力,但同時也是消費者,會創造需求和就業機會。
他認為,技術進步會取代一部分工作,但是又會創造很多工作。技術越進步,人口對資源的消耗就越小,人口多的負效應也就減小。技術越進步,人口多所帶來的創新和需求的規模效應就更加明顯,人口的正面效應就越大。所以人口在當代會成為財富而不是負擔。隨著技術進步推高了整個社會的富裕程度,在邏輯上,各方更應該珍惜人口規模帶來的正面效應,擔心人口萎縮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在梁建章看來,李鐵忽略了人口經濟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人口多帶來的創新和國力的規模效應,也就是說人口越多,市場越大,人才越多,就能產生更多的科技創新,從而帶來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強的國力。
第二回合:是不是人口越多,市場就越大,創新就越多?
正方|梁建章:要加快城市化不能靠減少人口
梁建章表示,僅僅因為中國城市化滯后就認為中國人口過多,是非常錯誤的。城市化滯后要靠加快城市化解決,不能靠少生孩子來解決。按照現在的推進放開戶籍和土地政策的速度,中國每年提高1-2%的城市化率完全沒有問題。那么現在出生的小孩,等他們長大工作時,中國的城市化率早已經達到80%的正常水平。但是如果到那時才知道中國人口不是“過多”,那就晚了。
他認為,在比較不同國家的市場規模和創新力時,應該拿發展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比較,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比較。同樣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盡管菲律賓的人均GDP比印度還高一些,但由于印度人口遠多于菲律賓,所以印度的市場比菲律賓大得多,創新力也比菲律賓強得多。因此,在其他因素可比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人口越多,市場越大,人才越多,科技創新力越強,也有助于提高綜合國力,這一觀點是成立的。
反方|李鐵:是人口的質量而非數量決定了市場和創新
李鐵認為,中國人口多是不爭的事實,說人口少了,他更是“堅決反對”。勞動力長期過剩是中國必須面對的現實。無論是從長期還是當下來看,解決經濟社會矛盾的重點是考慮如何刺激增長,增加就業。特別是面對國情和疫情的實際,降低城鎮的就業和居住的門檻。
他強調,市場或大或小,不能只用人口多或少來加以度量。衡量一個市場是否夠大,主要看它的人均國民收入和實際的人均收入水平,這些都是靠就業來支撐的。而涉及到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的提升,更是要看這個國家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和研發的投入水平。“印度人口就多,南亞和東南亞人口也多,是不是意味著這些國家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場,或者是說這些國家也會成為世界的創新中心?”
第三回合:中國還需不需要增加人口?
正方|梁建章:中國不是“人口過多”,而是“孩子過少”
梁建章表示,從人口數量來看,中國人口確實是多;但從人口密度來看,中國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從生育率來看,中國的生育率更是低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李鐵說“中國人口過多”,并不合適。
梁建章稱,近幾十年來,中國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呈下降趨勢。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堆積效應正在衰減,中國出生人口正在步入下跌通道。2019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465萬,比上年減少58萬。這是繼2017年以來,出生人口連續第三年下降。2019年全年出生率僅為10.48‰,該數據跌至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最低點。在其看來,目前中國的生育率過低,卻仍然沒有全面放開生育,而“中國人口過多論”客觀上會阻礙生育的全面放開。
他認為,中低收入家庭多生孩子“無需擔心”。只要機會公平,出身貧窮的孩子對社會的貢獻未必小于富家子弟,正是千千萬萬勤勞普通甚至貧窮的家庭撐起了中國社會。
反方|李鐵:增加人口數量不符合國情,提升人口質量才是重點
李鐵提出,梁建章提出“要加快城市化不能靠減少人口”,以此來否定其觀點,存在根本上的誤解。李鐵稱自己從來沒有說過“加快城市化要減少人口”,本意是“只有減少農村人口,才能富裕農村”。
李鐵反駁稱,按照梁建章的邏輯,“中國的城鎮化政策似乎就根本不存在任何體制性的制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也已經水到渠成”,但如果稍微了解一些各城市提出的“搶人大戰”政策,就可以知道:各地搶的是稀缺性人才,是“搶人才”而不是單純的“搶人”,所提出的政策條件都是以學歷等條件作為前提的。
據其介紹,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有6億人口的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而且,真正有生育意愿的也不是中高收入人口,而是中低收入人口。當絕大部分中低收入人口特別是來自農村的人口受教育年限在初中以下水平,未來的新增人口如何適應信息和現代化社會的就業要求?我們還要花費多少投入來解決他們的公共服務問題?如果加上老齡化的問題,等于國家要花費雙重的投入來面對老齡人口以及存量和新增的中低收入人口。
第四回合:中國該不該為了全人類而控制人口?
正方|李鐵:不負責任地鼓勵多生,對全人類無益
李鐵認為,關于一部分社會精英產生于貧困人口和中低收入人口,這確實是事實,但這一事實并非與人口規模有直接關系。在中國的歷史上,科舉制度也會從農村選拔出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精英。在人口總量中占極少數的社會精英,與支撐這些精英的人口規模無法成正比的原因是社會成本。
在其看來,中低收入人口中可以產生精英,不等于中低收入人口過多給社會帶來的就是正向收益。比如說,巴西的貧民窟里確實產生過世界著名的足球運動員,但是并不意味著貧民窟的問題就會得到解決。不負責任地鼓勵多生,不僅會使中國要面對諸多發展中的困境,更會使全人類不得不面對未來人口過多而出現的各種問題。
李鐵稱,梁建章的邏輯是:“未來中國人口會因出生率的下降而減少,特別是會出現人口或者勞動力短缺的時代”,但這只是一個簡單算數的結果,忽視了科技發展的現實。如果要利用現有人口去創造更多的財富,顯然首先要提高人口質量。而在創造出更多財富的同時,也會大大減輕積累的人口壓力,同時會形成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那就是不以人口的多寡,而是以技術的進步和勞動力升級來促進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
反方|梁建章:全球的人口問題不能只由中國負責
梁建章則表示,雖然中國現在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作為一個文明,中國現在并無人口優勢。人口是文明傳承的基礎,西方文明有十多億人,但中華文明卻一度僅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現不足五分之一,且每年新生兒只占世界十分之一略強。
他提出,如果地球真的是人口過多了,那么世界各國都要參與控制人口的計劃,尤其是人口密度比中國大的國家更應該控制人口,并且應該制定各國的人口控制比例。如果僅僅對中國14億人限制生育,而其余的63億人卻不需要限制生育,這樣能解決全球的人口問題嗎?
在梁建章看來,李鐵仍然是把中國人口看作是巨大的負擔,把中國控制人口看作是“給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他認為,中國人的平均價值是正數,中國的極低生育率意味著勤勞和聰明的中華民族占世界的比例在急劇萎縮,這不僅是中國的損失,也是世界的損失。
第五回合:如何以全球視野看待人口問題?
正方|李鐵:全球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多生”的“危”大于“機”
李鐵稱,有很多人提出類似的問題:“憑什么其他國家可以多生,我們就不能?”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如果盲目地鼓勵生育,會繼續降低我們的人均占有資源和人均公共服務的水平,繼續讓大多數人口仍處于低收入狀態。
他進一步表示,中國已經有14億的存量人口,如果仍主張所謂積極擴張的人口政策,是一個過于理想化的思維方式。畢竟謀求發展不再單純只是中國自己的事,還涉及到世界資源的總量、世界財富的重新分配,以及能源供給和高科技市場空間格局的轉變。
由于資源短缺,使得未來人口增長會面臨著資源分配格局改變的巨大壓力。經濟發展得越快,對于資源分享的要求也就越高,進而受到的外部制約也會越大。在這種情況下,生育更多的人口會給自己的國家乃至全球都帶來壓力和危機。
反方|梁建章: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資源正是“人”
梁建章反駁稱,李鐵片面強調人口是負擔,認為人口增多會攤薄人均資源,卻認識不到,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資源,其實是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我們認為,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是一個優勢,但李鐵認為這是一個劣勢。這是我們與李鐵的根本分歧所在。
在其看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力資本越來越珍貴,自然資源反而相對越來越便宜。正是由于人口聚集所帶來的交易成本節省,可能會大于自然資源的價值,所以在一個國家內部,富裕地區都是人口集中地,人均資源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比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帶人口稠密地就是中國最富裕地區。如果打破國界的屏障,富裕的國家也會是人口集中地,其人均資源也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為人才是真正最重要的資源。
第六回合:中國會出現“人口危機”嗎?
正方|梁建章:中國面臨著低生育率危機
梁建章表示,中國的人口危機,首先是低生育率危機。根據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和女性存活率,中國的更替水平為2.2左右,即平均每個女性需要生育2.2個孩子,才能維持孩子數量與其父母輩持平。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出生人口為1465萬,生育率為1.47,已經遠低于更替水平。如果扣除二孩生育堆積效應,2019年的自然生育率只有1.1左右,也就是相當于更替水平的一半。
梁建章認為,不是自己放大了人口危機,而是李鐵根本沒有認識到中國面臨的人口危機。只要生育率一直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萎縮將一直持續下去,除非大量引進外國移民。但中國顯然不可能依靠引進外國移民來解決人口萎縮問題,所以要防止人口一直萎縮下去,把生育率提升至更替水平就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在其看來,長期低生育率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問題,首先就是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升高,勞動力數量相對于需要撫養的老人數量迅速減少,將導致整個社會的養老成本和稅收增加。其次,低生育率還會削弱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地位,削弱中國經濟未來創新和創業的活力。
反方|李鐵:很多人擔心的人口危機不一定會出現
李鐵稱,不少人口學家舉出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人口越多越好,還擔心老齡化的加深會給中國社會帶來巨大壓力,以及從出生率下降推導出所謂“人口危機”。但他們只是從數字的角度來看待人口問題,而沒有看到人口與經濟和社會諸方面的聯系。如果就人口談人口,而忽視了人口總量、人口結構和質量、勞動力就業、國家財政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等問題,確實容易得出、甚至放大“人口危機”論。
他提出,因為“未富先老”,就要生出更多人口,來供養越來越多的老人,這是一個悖論。李鐵認為,老齡化問題是不是危機,不能僅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因為高福利化政策,使得發達國家無法承受日益增長的養老金支出。但即使到了2050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比達到28.3%(聯合國低生育率方案預測結果),也不一定就會出現很多人擔心的老齡化危機,因為老齡人口生命周期增加的同時,就業能力也會提升,老齡社會的消費潛力也有待提升,且老齡人口未必一定需要增加子女供養。
第七回合:中國人口過多嗎?
正方丨李鐵:“人越多越好”不是一個真命題
李鐵表示,梁建章基于中國生育率降低到1.1左右的數據,得出“中國面臨低生育率危機、2100年中國的人口可能會降低到6.71億人”的結論,且不說這種方法是否科學,數據是否可靠,因為聯合國關于人口的預測有9種方案,而梁建章采用的是最小概率的最低方案。即使是按照他的方案,2100年中國人口降至6.71億人——這仍然是美國現有人口的兩倍多。何況發達國家的人口也在下降。
至少到現在,李鐵并不認為中國已經面臨著嚴重的人口危機,而且認為中國仍然面臨著如何解決更多人口的就業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挑戰。“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中國是否有充足的能力吸納更多的就業,同時還能保持收入水平的增長。因為就業的人口紅利無法持續,顯然指望由于人口過多而帶來的消費市場膨脹的預期也很難實現。”
李鐵稱,按照梁建章的觀點,人口少了可能就會面臨發展危機。但是這個判斷是建立在海量人口規模的基礎上,還是建立在有限的人口規模基礎上,是有本質區別的。而且正是因為人口過多,使得中國在解決就業和收入增長問題的時候面臨著比其他發達國家更為嚴峻的困境。“即使到了2050年,甚至是2100年,我們仍然會面臨著這個困境。”
反方:梁建章:七評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多論”
梁建章表示,如果將來中國的人口真的下降到6.71億,或者是按照1.4的生育率下降到7.14億人口,那么老齡化程度會遠遠高于美國現有的水平,生育率也遠遠低于美國現有的水平;如果按照1.1的生育率,兩三代人之后,中國每年出生的人口將少于美國,未來這些總數比美國更少的年輕人,將負擔遠比美國更多的老年人口。
并且,在人口負增長之后,只要生育率一直低于更替水平,人口總量會一直下降下去,并不是降到6.71億就停止了,而是會繼續下降至3億甚至2億以下,怎么不是人口危機呢?
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降低生育率,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要提高生育率,卻極為困難。現在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在鼓勵生育,但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生育率都低于更替水平。【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