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蔣方舟:成功不是偶然,尊重年輕人與討好年輕人,只有一線之隔;而一味地討好年輕人卻成了這個社會的通病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當越來越多的90后躋身于創業大軍中,在臺上泛泛而談著自己的夢想時 ,臺下的聽眾大多都會為這股青春的力量所鼓舞,在煽情的音樂中不曾吝惜自己的鼓掌,但并不是所有的夢想都值得實現。本篇文章是《新周刊》副主編蔣方舟撰寫的一篇談論當下年輕人社會生態的現實主義文章。她認為,這個時代給年輕人制造了一種只要有夢追幾步就能成功的錯覺,尊重年輕人,討好年輕人,其中只有一線之隔,而討好年輕人,是社會的通病。當然,時代永遠給年輕人機會,但是,只給一小部分年輕人機會。

    14年前,剛剛退學的韓寒,帶著自己剛剛出版的《三重門》參加央視一個叫做《對話》的節目。

    在整個節目的錄制過程中,他被當作一個犯罪嫌疑人一樣對待,主持人咄咄逼人,社科院的專家認為他只是曇花一現,還有一個扎著麻花辮的女觀眾說韓寒是“土雞” ——理由是韓寒用聊天室聊天,而不是像她一樣用OICQ和ICQ。甚至,為了反襯韓寒的失敗,他身旁還坐了一個成功的范本——考上北大的少女黃思路。

    14年后,我去參加央視一檔節目的錄制,內容是“非一般年輕人”的演講,其中大部分是90后,有科學家,有創業者。

    演講者都朝氣蓬勃,而我很快就發現自己的位置非常尷尬,我和一群從30后到80后不等的老年人,坐在觀眾席中被架得很高的白凳子上,腳不著地,舉著一塊寫有自己出生年份的熒光板,帶著詭異的慈祥笑容,聽這些年輕人上臺演講。

    我們這群老年人,并不像當年《對話》節目中的專家一樣,是年輕人的評委,而是對年輕人喪心病狂的贊美者。

    我們在每個演講之后發言,場景介于中學生演講比賽和“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之間,每個人都生怕溢美之詞被他人搶去,因而抱著話筒無休止地進行排比句造句:“青春是一顆種子/一朵花/一棵樹/一根蠟燭……”最后聲嘶力竭地以諸如“青春無敵!做你自己!正能量!耶!”作為結束,非常累。

    2014年5月31日,北京,一群來自全國各地,懷揣明星夢的年輕人在“M STUDIO”參加選秀面試

    中年人在話語權的爭奪中,成了弱勢群體。

    那次錄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個應用軟件的CEO,90后,非常瘦小。他抱著一個大狗熊玩偶上臺,一上臺就把狗熊扔到臺上,說:“我覺得這個讓我抱熊的導演特別傻。”

    他的演講里不乏豪言壯語,例如“明年給員工派發一個億利潤”之類。而臺下的大學生,則在每一次聽到“第一桶金賺了100萬”、“阿里巴巴用千萬美金收購”這類句子時,羨慕地齊聲嘩然。

    他的演講,雖然充滿了明顯的夸大和對他人的不屑,可卻獲得了當天錄制時最大的掌聲,以及最熱烈的溢美。

    前輩們的興奮,在于終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典型的90后,就像親眼看到外星人時,發現它就是自己想象中的銀色大頭娃娃。那個年輕的CEO符合社會對于90后的一切想象:輕狂、自我、混不吝。

    節目播出后,他的演講視頻在社交網絡上風靡,配以這樣的標題:“90后的話,惹怒了所有的互聯網大佬”;“90后的一番話,讓全世界都沉默了”。

    當我看到播出的節目里,所有被侮辱和輕視的中年人,都像受虐狂一樣大力地鼓掌、賣力地歡笑,我忽然想到14年前參與韓寒節目錄制的中年人,當年臺上的那些中年專家。他們還在么?他們依然怒不可遏嗎?還是成了舉著寫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老年人,一聽到“追逐夢想”、“初生牛犢”幾個字,就在煽情的音樂中熱烈鼓掌呢?

    風水輪流轉,中年人在話語權的爭奪中,成了弱勢群體。

    2012年7月14日,上海,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上的巨型海報。“95后”是動漫、游戲的主力軍

    討好年輕人,是社會的通病。

    不久前,北大教授錢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別”——他將告別學術界。而一直與年輕人為伍、為師的他,同時也宣布自己跟青年的關系結束了。

    他這樣寫道:“對60后、70后我有點理解,80后多少有點理解,對90后我完全不理解。網絡時代的青年的選擇,無論你支持他、批評他、提醒他都是可笑的,年輕人根本不聽你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師的角色,我必須結束。最好是沉默地觀察他們。”

    錢理群老師以驚人的真誠與坦率,承認自己并不了解年輕人,而且,年輕人也已經不需要被了解。

    可大部分中年人,依然在吃力地去解析青年人。

    “年輕人”的形象被各個廣告公司和商家以動畫、PPT、視頻等各種工具描繪。他們青春、朝氣、夢想、活潑。PPT里的年輕人,他們穿著褲襠快貼到地上的牛仔 褲,戴棒球帽,有時腦袋上還掛著一個巨大的耳機,背景板上是二次元的漫畫和已經過時的火星文,配以凜冽的潑墨字體:“我就是我!”“我就是任性!”“青春 無極限!”

    討好年輕人,是社會的通病。

    一方面,因為青年是巨大的消費群體,青年對于文化產品和商品的喜新厭舊的選擇,對市場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商家和媒體企圖用文案大號加黑的網絡流行語, 來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似乎不說“約嗎?”、“挖掘機到底哪家強?”,就會被遠遠地拋在時代后面。他們忽略了那些網絡流行語已經令人深惡痛絕的事實。其產生的效果,就如同父母一定要加你的微信,并且在朋友圈發標題含有“吊炸天”字眼的視頻一樣令人尷尬。

    中年人對年輕人毫無原則的贊美,大概一方面為了證明自己未老,一方面也出于愧疚:他們并沒有為下一代建造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

    不久前,“少年不可欺”成為互聯網上被熱烈討論的事件,原委是優酷作為視頻網站的巨頭,剽竊了幾個少年的創意。所有人都聲討優酷,不僅僅是為青年鳴冤,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自己都有過由于年輕而不被認同和重視的經歷。

    70后、80后都曾有過急于獲得認可的青年時期,因此,他們滿懷愧疚,使得當今90后幾乎一出世,就具備與生俱來的被認同感。

    作家阿城寫過:“兒童時便真實地做一個兒童,不要充大;青年時便熱情地做一個青年,狂一些也沒關系;中年時便認認真真地做一個中年人,為家庭為國家負起應負的責任,自有中年的色彩與自豪。非要擠進青年行列,胡子刮得再干凈也仍有一片青,很尷尬。”

    殺死中年的,并不是氣勢洶洶的90后,而是不肯老實尊嚴地做個中年人的自己。尊重年輕人,討好年輕人,其中只有一線之隔。

    1月29日,95后“青貓不是貓丶”把自己和幾個同伴的cospaly照片上傳到“半次元”的Cospaly頻道。她們cos的是Love Live中的角色。對于95后來說,一件事情如果沒被分享,就等于沒有發生。

    時代永遠給年輕人機會,但是,只給一小部分年輕人機會。

    年輕人將要生活的時代,真的因為有大量的贊美和認同,而變得更好了么?

    高校成為勵志演講者聚集的地方,年輕人激動地在本子上寫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所有人都念叨著馬云的語錄:“夢想是要有的,萬一成真了呢?”汪峰坐在轉椅上,像從阿拉丁神燈里冒出的妖怪一樣說道:“你的夢想是什么?”好像你只要敢說,他就能讓你實現。

    這是時代為年輕人制造出來的一種幻覺:只要有夢,追逐幾步,就能成功。

    打開電視或者網頁,你會發現滿世界都是“夢想成真”的人:歌唱比賽得了冠軍,創業獲得了B輪融資,實現了環球旅行,等等。整個社會熱情地向你伸手,邀你做夢。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么?不,但也并不是最壞的。

    時代永遠是一樣的,時代永遠給年輕人機會,但是,只給一小部分年輕人機會。時代永遠迎接小部分人,卻拒絕大部分人。時代只允許小部分人成功,而讓大部分人像亨利·梭羅所說的那樣——“處于平靜的絕望之中”。

    夢想泡沫下的世界,并不是薔薇色的。年輕人要面臨的未來,環境前所未有地惡化,經濟增長正在放緩,技術進步帶來人力需求急劇減少。同時,還有修改這個社會游戲規則的無力感,政治和社會參與的無力感。

    一代代青年的責任,并不是繼承來的,而是從世界中獲利,把壞的推倒,改造出一個更好的世界來。如果失敗,下一代再來。

    臺灣作家張鐵志曾寫道:臺灣年輕人已經從“物質時代”進入“后物質時代”。當他們發現開一家咖啡館、舊書店、面包店的“小確幸”也難以實現的時候,就開始爭取更大層面的進步,比如環保、公益、政治環境等。

    如果青年只是重復上一代的虛張聲勢與言不由衷,繼承上一代的狹隘與欲望,那便不配獲得掌聲。如果青年不斷降低自己的標準,以便能夠適應社會的要求,那么也不配獲得掌聲。

    不是所有的夢想都值得為之奮斗、讓其實現。年輕,也不是被贊美的全部理由。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后】從最初對年輕人的質疑到如今能給年輕人一個舞臺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夢想,這個時代也在不斷蛻變與進步,但正如作者所言,不是所有的夢想都值得去為之奮斗和實現,有的年輕人為了夢想故意去夸大事實,在欺騙和隱瞞中的夢想就像易碎的泡沫一戳就破,不過,在這個有夢就能追到時代,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責任編輯/鄭希】

    來源:新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蔣方舟:成功不是偶然,尊重年輕人與討好年輕人,只有一線之隔;而一味地討好年輕人卻成了這個社會的通病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