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京城“攢機”大本營衰落:朝陽門外百腦匯17年老店關張了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繼中關村e世界在一片惋惜聲中關張后,朝外大街路口東南角已經開了17年的百腦匯老店,也悄無聲息地關張了。這被視為IT硬件大賣場業態衰落的又一個標志性事件。據了解,此次關閉的百腦匯門店位于朝陽門外大街,成立于1998年。據悉,百腦匯門店招牌已被撤下,取而代之的則是物業新的招租廣告。


    “西有中關村,東有百腦匯”,兩撥兒人“互掐”的玩笑話,曾讓京城電子產品發燒友們津津樂道。然而北青報記者發現,繼中關村e世界在一片惋惜聲中關張后,朝外大街路口東南角已經開了17年的百腦匯老店,也悄無聲息地關張了。這被視為IT硬件大賣場業態衰落的又一個標志性事件。曾輝煌一時“高大上”的攢機大本營,如今淪為慘淡經營甚至難以為繼的低端“柜臺經濟”。自1998年開業以來,這座藍島大廈西側4層小樓,見證了IT電子大賣場的興衰轉折。

    “怎么老百腦匯沒人了呢?什么時候關的?”前來配打印機的市民張先生,對著記者連連搖頭。北青報記者跟隨張先生的老伴兒,一同來到電腦城旁的某手機營業廳,店員稱老百腦匯是上個月關的門,商家們都被清走了。是裝修升級?還會重開嗎?手機店店員稱不清楚。老張夫婦只好穿過地下通道到馬路對面的新百腦匯(即2009年新開的百腦匯旗艦店)。

    老張說,自己家里的第一臺電腦就是在百腦匯配的,算是百腦匯的老主顧了,也認識其中的好些店家。“當時還沒聽他們說要關門啊。”

    而今老百腦匯大門緊閉,馬路一層各店鋪門前鋪了一層厚厚的灰。透過玻璃門往里看,屋內家具早已空空。原先抬頭能見的豎型“百腦匯”招牌也不在了,現掛著的是巨幅招租的廣告。

    半小時內,老店門前的停車場來來去去了好幾位前來采購的中年男子,他們有的是為買公司財務軟件,有的是為自家添置電腦配件,見到眼前的人去樓空,開車離開。

    內存

    中關村電子賣場遭遇寒流

    過去幾年里,中關村四大賣場的命運各不相同。太平洋賣場已于2011年關門,中關村e世界在今年2月宣布關閉所有賣場,剩下只有鼎好電子商城與海龍大廈,但它們現在也處在一個轉型的“陣痛期”。與此對應的,中關村電子賣場的整體客流下降了60-70%。在2007年,中關村的單日客流有15萬左右。2008年以后單日客流減少到10萬人左右,到現在的日客流量則只有3-4萬人。

    核心

    店主講述百腦匯老店17年興衰

    90年代末“攢機熱”

    老百腦匯曾“一鋪難求”

    在馬路斜對面的新百腦匯門口,一位保安指著老樓告訴記者,“你可以到新百腦匯問很多店主,保準很多都從那邊來的。”在二樓品牌館區,記者見到了某店主老宋,他曾在老百腦匯經營過DIY的攤位,提起對面老樓關了,老宋絲毫不意外,“很多老熟人都來這邊,這幾年的互聯網,我們小柜臺大店面都不好經營了,遲早的事啊。”

    在70后、80后、90后這三代人的記憶里,當年與電腦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大多跟“攢機子”有關。老宋回憶,2000年前后,“DIY攢機”已是全國最流行的詞語。“我們的店鋪就在老百腦匯一樓扶梯旁,位置絕佳,早上9點一開門,人就爆滿了,周末根本走不動。要是趕上開學旺季,一個門市一個月攢的電腦,相當于很多外面公司一年的銷量了。”

    因遠離IT傳統圈中關村,1998年開業的百腦匯能否同樣成功曾讓不少人懷疑。盯準周圍有多處住宅密集區和重要的使領館,高收入人群較多,購買力強,這才是百腦匯店商們當年引以為豪的地緣優勢。

     “當時電腦城里有200多個攤位出租,我的很多哥們兒見這個行當賺錢,真是排著隊等位,還一鋪難求。”而讓這些外來的淘金者們最眼紅的,是在這里的打工收入,它能抵得上白領好幾年工資。

    曾有媒體統計,從1999年到2009年十年時間里,中國用戶群體中的臺式電腦數量從160萬臺迅速增長至4500萬臺。“DIY攢機”被視為電腦在中國普及的動力之一。這十年,也是像百腦匯一類的數碼大賣場發展的黃金時代。

    2010年移動電商崛起

    實體攤成了只看不買的“試衣間”

    去過藍島老百腦匯的人都知道,這里4個樓層曾銷售的電子商品不盡相同,品牌電腦、筆記本、電腦耗材、IT周邊產品,不一而足。每層都被很多的個人商家承包后經營自己的產品,但他們賣的貨一般都相對集中。

    而在2009年,老百腦匯馬路對面的西北角上,另一家“百腦匯”也開張了。兩家隔路相望的百腦匯同名同姓,卻分屬不同集團,在購物環境上,新店遠比老店更勝一籌,井井有條、通透明亮。相比之下老百腦匯則顯得擁擠雜亂。后來,像老宋這樣的資深店家也紛紛搬離了老百腦匯,老宋講起自己的“叛逃”,“鋪子敞亮,開自己的品牌店。這也是順應大形勢嘛。”

    但讓老宋們萬萬沒想到的,自己曾靠互聯網和高科技吃飯,而今自己卻成了“老八股”。2010年前后,移動電商的崛起,讓逛電子城的顧客成了“看客”。他把自己的店鋪比作商場的“試衣間”,經常有顧客徑直進來,不理會任何銷售,試玩了會兒機子,連價都不問就走掉了。

    在移動互聯網不發達的年代,許多人對硬件都不怎么懂,別人來買電腦,主要靠業務員推薦。“在2006年以前,一臺電腦基本上可以掙八九百到一千元,有時候可以掙到兩三千。”而今DIY攢機的人少了,多數人都直接從網上買電腦了。“競爭太激烈了,整樓有好幾百家大大小小商戶。由于競爭關系,產品價格趨于透明化。裝機利潤迅速下滑,裝一套機器由之前能掙500元下滑到掙100至200元,也就是辛苦錢。除開人工和房租成本所剩無幾。”

    人員多秩序亂

    從高科技變為低端業態被清退

    隨著電商這些年的突飛猛進,大多數人對于百腦匯的第一反應是不再需要,也不喜歡去。以次充好、坑蒙拐騙、價格陷阱也成為電子城的顧客們詬病的原因之一。在新百老匯里隨處可見“嚴禁市場以外人員非法拉客”的標識。記者稍后隨訪的幾位曾在百腦匯購物經歷的人,大都“吐槽”那里的小哥,“進門兒就感覺被綁架似的。非得拉著你逛,跟進了土匪窩一樣。”

    走訪百腦匯里的好幾家類似老宋的店家,當談起對面老店關張的事情時,有店主講起另一個“經營不下去”的理由,“很多雜牌水貨零售,批發零售都有,每個店里多則五六人。這樣一個柜臺一個柜臺,整體業態太低端,成本卻很高,遭淘汰也是難免。”

    北青報記者隨即撥通了老廣告牌上的電話,對方是寫字樓的業主——北京昆泰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今年1月15號樓就徹底搬空了,現在里面啥都沒有。一到四樓,共8700平米,現在整體對外招租。”該工作人員稱。

    為什么會搬走?搬去哪兒了?工作人員回答,“電腦城生意不好,難以維持。按照政府要求,是建更大規模的高端經營業態,而這里的多數承包商都是一小間,甚至是以柜臺為主的。兩者的意愿不符,整改難度太大,最后就關了。”

    同時,該工作人員還表示以后這里的招租對象將不可能再為電子城,理由是,對面有一家百腦匯,避免不必要的競爭,想換新業態,“我們希望招長租的,商家經營過得去的那種。”

    記者問起老宋以后想點干啥時,他吐了一口氣,“讓小伙兒拉客搶生意,是越來越行不通了,原先的兄弟合伙兒開淘寶店也沒好多少。轉型嘛,還沒想好。走一步看一步吧。”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后】電商崛起給實體電子賣場帶來的沖擊持續發酵。繼中關村e世界關門后,在京經營17年之久的百腦匯也悄然關張。有分析認為,長期主推“柜臺經濟”、缺乏核心競爭力是百腦匯等實體電子賣場沒落的主要原因。在電商的巨大競爭壓力下,電子賣場今后路在何方呢?【責任編輯/李響】

    來源:北京青年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京城“攢機”大本營衰落:朝陽門外百腦匯17年老店關張了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