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深度觀察】近兩年在線醫療領域火爆異常,玩得好的創業公司獲得資本青睞,也引發了BAT三巨頭的瘋狂角逐。從百度健康云、騰訊微信醫療到阿里“未來醫院”,三家都希望爭食甚至引領這個萬億大市場的互聯網變革。
這個趨勢在2014年越發明顯,BAT三家幾乎都拋出了正式戰略,在市場上掀起一陣腥風血雨。進入2015年,百度的動作更快些,先是牽手301醫院、又推出百度醫生App,直到近日正式與衛計委達成戰略合作,成為其新醫改宣傳官方平臺而再獲國家權威部門背書,聲勢極其浩蕩。當然,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都不會將偌大蛋糕拱手相讓,畢竟這是一個上萬億的大市場。那么,搶先布局的百度能否在在線醫療領域拔得頭籌?
智慧、未來、云:BAT在線醫療布局全面啟動
在線醫療產業圖景與服務模式其實本身也在不斷變化革新,信息傳播、在線咨詢、藥品電商、醫療O2O,乃至美容、養生、健身等大健康服務的諸多領域,也逐步開始迸發出更大價值,并引發了從BAT到小米、京東以及一系列創業公司的新一輪“布局大戰”。
但不得不說,作為一個相當復雜的傳統產業,醫療領域涉及的范圍太廣、牽扯太深、影響太大,能真正撬動革新的,還得是網絡巨頭們。
阿里方面,其此前一直有醫藥電商業務,去年初收購中信21世紀(已更名為阿里健康)后,又拋出了未來醫院和藥品安全計劃兩個打通智能化醫療的新出路。按照阿里的規劃,“未來醫院”第一期服務將實現線上掛號、繳費、獲取檢查報告等功能,但只針對自費的患者,通過支付寶入口,未來還考慮介入醫保,這個想象空間就很大了。
騰訊則在去年通過接連投資丁香園、掛號網,獲得了醫生資源和用戶資源,隨后并以微信為平臺,推出以“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據了解,部分合作意愿甚至能為患者提供從掛號、取藥到后期監測在內的全流程醫療服務。當然這么一來,壓在微信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
至于百度,它向來不缺流量和入口,其主要精力一直放在數據建設上。從最基礎的病癥尋醫問藥等搜索數據,到后期的百度知道、百科、貼吧、健康等頻道建設,再到近期布局可穿戴智能硬件,籌備健康云,以及與藥監局、衛計委的數據信息合作,可以看出百度的重點在于收集、整理醫療健康數據,進而提供全新定制化服務,百度健康、百度醫生App等都是其重點推進的新業務模式,頗具想象空間。
百度布局多元而趨向成熟,阿里騰訊有望彎道超車
從綜合布局上來看,騰訊與阿里積極拓展網絡掛號業務的目的主要在移動醫療方面,依托的還是其看家產品(微信和支付寶錢包),這兩個產品是它們“無所不能”的支撐之一,與其并列的還有打車、買票、定酒店、玩游戲等眾多領域;相比之下,百度在醫療健康領域的重視程度要大的多。
從實際業務看,百度暫時走在前列:其素來強大的主動搜索需求以及產品矩陣帶來了無數用戶,同時其平臺影響力和服務實力又吸引了眾多醫生、醫院的“加盟”。一組數據顯示,百度健康平臺上已覆蓋4000家三甲醫院、260萬醫生;強大的醫院庫共覆蓋7千個病種、12萬種藥品。產品方面,從百科、知道、貼吧、健康頻道等為核心的內容信息平臺,到以可穿戴設備和健康云系為主的大健康體系,以及近期上線的“百度醫生”APP等移動端布局,百度在醫療領域的布局一直沒有停歇并已覆蓋多條業務線,涵蓋資訊獲取、免費咨詢、預約掛號等一系列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與藥監局、衛計委等行業管理統籌部門一直存在良好的合作關系。13年,國家藥監局與百度達成合作,三大藥品數據庫、總計20余萬個權威藥品信息全面入駐百度;14年,百度與衛計委旗下多機構達成合作,組織全國三甲醫院權威院士和專家共同編撰百度百科疾病類詞條,還推出了針對媽媽群體的“寶寶知道”APP;此次國家新醫改官方宣傳平臺落戶百度更讓雙方的合作走向深入。醫療服務畢竟是專業領域,且受政策影響頗多。不斷獲得與衛計委、藥監局等國家行業管理統籌部門的背書,這讓百度在業務開展上后顧之憂不斷減少,并正式補齊了整個醫療生態的布局。
當然,騰訊、阿里的布局主要源于收購,少利益糾葛;并直接以各自在移動端的殺手級應用微信、支付寶為切入點,相比百度多年積累下來略顯冗長和繁雜的服務體系而言,包袱要小得多,彎道超車幾率并不小。
資源不足是常態,大數據或是解決方法
必須指出的是,在線醫療并非一片贊歌,近期唱空的反對聲也越發強烈。不少活躍在一線的醫院人員認為移動醫療雖然看上去很好,但醫療最本質的問題仍然是醫患供求關系不平衡,醫生才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這一事實短期內并不會改變。
網絡掛號、取藥、查報告只是節省了線下排隊的時間,提升了居民的就醫效率,而真正能不能看上病的問題仍需要看醫院有無充足的醫生資源。然而,國內的優質醫生成長路徑太長,盡管技術迅速發展,醫療技術水平一日千里,但是在基本問診、醫療手術上,這個行業本質上還是由老帶新的“學徒”制,經驗的累積以及學習的過程,都會影響醫生最后的判斷。
近期熱播的《長大》就是一個醫生成長經歷的寫照。作為醫生需要有非常充足的醫學知識和問診經驗的積累,這就需要一名醫生具備強大的記憶能力,以及對病因的分析處理能力,當然要成為“主任醫生”還需要具備成熟的手術技能。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對于大多數病情,只需問診和分析處理即可,所以提高普通住院醫生問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即可提升醫院的服務效率。另一方面,過去,醫生提高就診能力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以及知識補充,而在大數據時代,一些經驗與知識的弱項可通過外在科學技術得以提高。
筆者認為,醫療市場的互聯網化改造是一個長期戰役。所以從長遠看,真正決定勝負的關鍵也許并不在于誰能率先搶占更多的用戶,而是誰能提供更好的在線醫療服務,這背后既要醫生、醫院等豐富合作伙伴資源,也要依靠歷史數據積累,以及在醫療系統信息化之后進一步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互聯網化進一步提升效率,以推出更好服務模式。
若百度能將多年來在醫療大數據上的積累用于輔助“駐院醫生”為病人就診,那必然能得到不少醫院和醫生的支持。若能提高醫生的職業技能和病人就診的服務效率,多數醫院都會樂于接受百度提供的服務。更進一步,如果百度能夠直接通過醫院及病人家中的設備獲取健康數據,通過云平臺存儲處理數據,將每個醫院內部的信息孤島打通,再通過構建一個足夠大的醫療健康云平臺,整合眾多產業鏈資源,則是更具想象空間的商業通路。 【責任編輯/王非兒】
本文為王利陽供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專稿,作者系獨立評論人,微信公眾帳號:科技不吐不快。
來源: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