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領袖視點】福耀集團曹德旺:全球產業鏈短期無法和中國脫鉤

    疫情蔓延全球,中國出口承壓,從企業家角度看,要不要救企業,尤其是外貿出口的企業?全球供應鏈正被疫情沖擊,逆全球化會否愈演愈烈,中國該如何應對?

    新京報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曹德旺認為,這一次中國企業遇到的危機和之前遇到的危機完全不一樣,是外國受疫情影響訂單減少導致企業經營壓力增加,用什么方式救企業考驗政府的智慧。

    疫情也在重構全球經濟政治的秩序。在曹德旺看來,或許逆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并最終會成為定局。“但在短期內各個國家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全球產業鏈也難以在短期內發生逆轉性的變化,全球產業鏈短期內不會,也無法和中國脫鉤。”

    “全球產業鏈的恢復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

    新京報: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現在很多人在討論如何救助企業,尤其是外貿出口的企業。對此,你怎么看?

    曹德旺:企業一旦倒閉,就很難再恢復起來了。中國的出口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龐大的中小企業創造了中國大部分的外匯。如果可以的話,還是應該給予企業一定的救助。

    但這一次中國企業遇到的危機和之前遇到的危機完全不一樣,這就加大了救助企業的難度:第一,現在全球的供應鏈已經斷掉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疫情在全球蔓延,海外市場的需求已萎縮,我們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呢?從長遠看,經過這次疫情,會有很多不起眼的小工廠倒下,但這些小工廠是全球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一旦倒閉再重新建起來,就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我相信全球產業鏈不會在短期內得到恢復,可能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第二,此次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各國政府為救市消耗了大量的財力。就像一個人生了大病,體能在受到破壞的同時,又增加了看病花錢的負擔。在疫情后,要預防全球經濟進入大蕭條的可能性,需求量可能也會大量減少。而且現在飛機停飛、很多卸貨的碼頭工人回家,我們生產出來的東西往外運輸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出口訂單減少導致企業經營壓力增加,解決企業的問題關鍵在訂單上,也許不是在資金流上。單純用給錢的方式解決不了企業當前訂單需求下降的問題,政府在救助企業的時候一定要有針對性,這就需要我們的政府去深入地研究和思考。

    在稅收上,我們實行的是增值稅制度,也就是說企業虧本的話也要交稅,很多企業希望政府在疫情期間取消企業的增值稅,減輕企業的虧損壓力。

    “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

    新京報:此次疫情暴露了全球產業鏈太長的風險,疫情之后,全球產業鏈是否會發生變化?

    曹德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世界各國立足于全球化并從中獲益,每個國家的產業鏈都無法獨善其身,必須嵌入到全球的產業鏈中。但這次疫情之后,各國的不信任度將增加。相信各個國家會對產業鏈政策做出一定的調整,各國著手構建更獨立、完整、安全的產業鏈會是一個趨勢。在全球產業鏈被簡化的趨勢下,會出現逆全球化的陰影。或許逆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并最終會成為定局,但逆全球化會給各國造成巨大的傷害,對全球經濟也是巨大的災難。

    新京報:現在很多人在討論,全球產業鏈是否會加速和中國脫鉤?

    曹德旺:在疫情后,各國都想建立獨立完整的產業鏈,全球產業鏈會被簡化。疫情后,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

    不過,在短期內各個國家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全球產業鏈也難以在短期內發生逆轉性的變化。有的國家有構造獨立產業鏈的能力,有的國家卻沒有這個能力。即使是美國、歐洲的發達國家,想要在疫后形成獨立完整的產業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歐洲很多發達國家一直實行去工業的政策,大力發展虛擬經濟,現在看這些國家的工業化已經被去得差不多了,很多產業已經斷代。如果要重新恢復制造業,形成獨立的產業鏈體系,有很大的難度——第一缺乏進行產業投資的人、缺老板。無論日本、韓國,還是歐美,很多制造業企業的二代不愿意接班經營工廠、做制造業,更愿意去做互聯網、金融等虛擬經濟;第二缺乏勞動力,去工業化導致年輕人去從事了金融、房地產等行業,制造業缺乏年輕的工人。在美國、歐洲,最便宜的是電、天然氣等能源資源,最貴的就是勞工成本,發達國家的勞動成本高于中國。第三缺乏管理人員;第四缺乏資金。此外,工會制度的存在,勞資雙方的緊張阻礙了美國、歐洲制造業發展,這一難題很難處理。

    現在一些產業鏈往東南亞轉移,但是現在的東南亞就像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一樣,基礎設施很差——道路很差導致交通物流不暢,水電的供應也經常不穩定,而且要到另外一個地區重新設立一個工廠要至少兩三年的時間,這些都是企業要考慮到的成本。

    從中國的社會經濟環境看,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和中國脫鉤的話,對雙方都會帶來巨大的傷害。而且,現在放眼全世界,從俄羅斯、日本、韓國,再到歐洲、美國,全世界只有我們勤勞的中國工人還在認真做事。

    因此,在短期內,全球產業鏈很難找到替代中國的經濟體或者解決辦法,全球產業鏈無法、也不會與中國脫鉤。同時,我們也必須反省,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升高、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在上升,中國制造正在國際上失去原有的競爭力,出現了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的現象。

    制造業競爭力的下降,會引起國家競爭力的下降,這必須引起我們的反省。

    “我們必須要留住制造業企業”

    新京報:也有很多人認為,遷往東南亞地區的產業是低端制造業,不必留住這些低端企業和低端產業。

    曹德旺:中國工業化的基礎本來就很差,這些企業都搬走了,我們還剩下什么呢?我認為,必須要留住這些企業,否則將來我們一定會后悔的。

    我們中國人、中國的企業太急功近利了,經常把產業分為高端和低端。在很多人眼里,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化是高端產業,制造業意味著廉價勞動力,是低端產業。但是這次疫情發生之后,一個N95口罩在美國最高賣到了175美元,成為了高端產品。從這里我們可以總結出:天下只有低端品位的人,沒有低端產業。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也要反思,如果沒有防疫物資等傳統的制造業,我們也要嚴重依賴進口。中國必須有一個長期繁榮昌盛的傳統產業,否則中國經濟就無法實現獨立自主。當然,在疫情后中國要建立起獨立完備的工業體系,除了要重視傳統制造業,還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沒有核心技術,就不得不受制于國外的產業鏈。

    同時,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如果沒有基礎的傳統制造業產業,很多所謂的高端產業根本發展不起來。在我看來,互聯網也好、芯片技術也好、大數據也好,這些技術或者工具可以提高經濟運行和發展的效率。但是如果沒有制造業,高端產業的發展根本無從談起。就好像桌子上擺滿了漂亮精致的刀叉,如果沒有食物,這些刀叉用來做什么呢?只能是擺設而已。在國民經濟中,各個產業誰也離不開誰,沒有高端、低端之分,各個產業要協調發展,這樣才能形成完備的工業體系。

    新京報:如何留住這些企業?

    曹德旺:過度的房地產投資導致銀行的資金、勞工等資源都會流向房地產,推高了制造業的成本。不再盲目搞房地產,大批的勞動力、資金就剩下來了。

    “還無法預估這次危機的最終影響,能夠活下來是關鍵”

    新京報:當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你最憂慮什么?

    曹德旺:疫情之下,航班停飛、封國封城,全世界亂成了一鍋粥——疫情完全打亂了全球的秩序。正因為全球供應鏈已經凌亂,疫情的破壞力才如此巨大。這一次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危機,遠遠不是2008年金融危機可以類比的,雖然還無法預估這次危機的最終影響,但這一次危機應該是史無前例的。

    中國經濟受進口和出口影響很大,我們必須要意識到當前面臨的內外部形勢非常嚴峻,一定要未雨綢繆。活下去是硬道理,我們首先要能夠活下來,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再求下一步的發展,再求好、求精。我們現在不要在乎GDP增速多少,應該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作為第一目標。

    我現在最關心糧食問題。我是經歷過糧食困難的人,知道餓肚子的滋味。雖然我們的主糧供給是充足的,但有關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糧食問題。現在很多國家都在禁止出口糧食,我們也應該珍惜每一粒糧食,同時應向三農傾斜資金,以防萬一。【責任編輯/鐘小河】

    來源:新京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八天長假全國接待游客逾6億 國內旅游收入4665.6億元
    中國銀聯:“十一”前7天假期消費金額達到2.16萬億元
    我國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28萬億元 M2同比增長10.4%
    黃奇帆:“三不招”與“五不搞”,招商引資10種有效方式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