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特別報道】兩年,中科院創投如何變為殘局

    作為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科院創投”)法定代表人、股東、原任總經理,曾軍以為攜公章而退可以將自己留在談判桌上。但對峙5個月后,他還是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交回了公章。

    中科院創投2017年11月注冊成立。從“含著金湯匙”出生,到現在員工大半離職、管理層沖突持續升級、公司面臨分崩離析,中科院創投只用了2年時間。

    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之前那個團隊跟我們的聯系還是非常緊密的。我們也不知道他們內部出現了什么問題,可能是架構有調整。”中科院一家研究所的項目公司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根據約定,中科院創投方面的資金早就應該到賬,但時間到了,錢始終沒有到,雙方協商后只好終止合作。

    部分投資界人士將中科院創投當前的狀況理解為市場形勢不好導致的矛盾顯性化。比如一位行業內資深投資人士就猜測,當前創投募資困難,中科院創投旗下基金因為行業困難資金沒能募集起來,導致雙方矛盾激化。但記者目前了解到的是,有些出資人已經備好資金等待中科院創投來對接,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卻始終無人來對接。

    根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回顧這兩年的變化,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大概的脈絡——故事的前半段,為了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邀請市場化團隊助力,快速搭建結構,募資認繳規模迅速突破40億;后半段則是業務停滯、市場化團隊離開、員工“流失”,中科院創投最后的結局不容樂觀。

    第一財經11月18日刊發獨家報道《中科院創投困局調查:LP撤資、員工出走因何而起?》,涉及中科院創投理應封閉基金卻未封閉、地方出資人要求撤資、項目出資遲遲不出,以及公司高管大換血、員工動蕩流失、前總經理曾軍攜帶公司公章出走等問題,引發業界矚目。

    根據記者進一步采訪了解到的情況,更多的事實浮出水面。

    賬戶凍結

    中國科學院成立于1949年,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下轄3所大學、6個學部、104個科研院所,積累了數萬科研成果。

    如何將這些成果轉化,形成直接有益于國民經濟的產業?這是一個長期性難題。科技成果轉化,被業界稱為“死亡之谷”。從一個專利或實驗室的成果,到批量定型生產,這中間的試驗階段存在超高死亡率。

    這個階段最需要的就是“天使”。

    中科院創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為了響應“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要求,由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國科控股”)作為主要發起方設立,邀請市場化團隊加盟,中科院創投是中科院首個面向中科院全國100多個研究所及3所知名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投資平臺,以母子基金體系,重點投資前沿科技的早中期項目。

    由中科院創投管理的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武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中科院成果轉化母基金”)于2018年5月11日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

    根據設計,基金首期規模預計為30至50億元(其中國科控股代表中科院認繳5億元),在直接投資具有突出市場潛力的重點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的同時,將圍繞戰略新興產業、結合區域產業布局,設立20至30支子基金,形成200億左右的基金總規模。

    截至2019年5月末,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已簽約認繳總規模59億元,實繳11.25億元。該成果轉化母基金決策參股設立子基金28只,累計認繳金額20.66億元。5月23日召開基金LP大會,計劃于6月末完成基金封閉。但是,直至約定封閉的6月30日,基金一直沒有完成封閉。

    中科院及國科控股、中科院創投也在著手解決基金封閉問題,推動已經認繳的基金完成后續流程。不過,最新的情況是,上述母基金賬戶資金已被法院凍結,更多訴訟還在法律程序當中。

    12月3日,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發的《民事裁定書<(2019)鄂01財保441號>》顯示,由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武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作為被申請人的財產保全申請獲得法院支持。

    根據裁定書,法院凍結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武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銀行存款925萬。

    上述財產保全凍結源于今年9月北京一家投資機構因中科院創投及母基金的相關出資遲遲不到位,而提出以母基金為被申請人的仲裁申請,該機構要求中科院創投及母基金履行出資義務并承擔違約責任。

    “凍結了賬戶,對方也沒有人來聯系。”上述北京投資機構的負責人李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很久之前中科院創投一位基金管理經理打過一個電話,之后就再也沒有人聯系。

    據記者了解,在過去一多月時間里,中科院創投員工已從高峰時期的70多人迅速減少至僅20人左右,其中基金管理部、募資部門員工已是個位數。目前仍有10余人在申請勞動仲裁。

    從驕子到棄子

    當局中人還在糾結對方為何不出手時,另一個牌局卻悄然生成。

    最早發現情況的是公司留守員工。

    11月初,中科院創投突然宣布全員降薪,記者所獲資料顯示,新的管理團隊給員工兩個選擇,一是接受8000元月薪繼續留下工作,二是補償1.5個月工資然后走人。

    張平(化名)是至今仍留在中科院創投的為數不多的員工之一。“當初寧愿降薪也要來中科院這邊,是希望可以大干一場,”張平告訴記者,今年先是被強制降薪,后面又面對裁員,但即便如此也依然決定留下,是因為對中科院一直是“聽到名字就覺得有盼頭”,這種情結讓他選擇堅持。

    不過上周,他卻發現,現任管理團隊在籌劃更換GP及基金管理人。據他稱,多數公司員工對此并不知情。

    據一位地方出資人士透露,日前已接到中科院創投發出的通知,聽聞了更換基金管理人及更換GP的消息。不過有員工透露,可能還有另一個過渡方案,比如增加一個GP,與中科院創投形成雙GP管理。在最終方案公布之前,一切仍在博弈當中。

    而近期,中科院創投的員工還是發現了公司總經理代表別家公司簽字的情況,成果轉化母基金跳過中科院創投與地方投資機構簽約了。

    12月17日,廣州開發區產業基金投資集團(下稱“開發區基金”)董事長杜海峰代表開發區基金、中科院成果轉化母基金總經理曹慧濤代表國科科傳(北京)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國科科傳”)簽訂合作備忘錄。

    據開發區基金官微新聞稿稱,中科院成果轉化母基金規模60億元,主要投向人工智能、芯片、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

    根據中科院創投7月領導班子調整公告信息,中科院創投已聘任曹慧濤為總經理。不過,在開發區基金上述簽約儀式上,曹慧濤代表的身份卻與中科院創投無關。

    業界關注,國科科傳是誰?天眼查顯示,國科科傳股東分別為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占40%,國科控股全資子公司)、西安中科創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占30%,下稱中科創星)、西安關天天使企業管理合伙企業(占30%)。曹慧濤在調任中科院創投之前的一個身份,是中科創星的創始合伙人。

    此時,“留守員工”的疑問是,中科院創投,已經被放棄了?。

    之前選擇留下的員工在發現事情走向之后,找到曾軍溝通。而持有公章等待大股東履行“退位”條件的曾軍,在得知中科院創投可能會被“撤換”之后,也于12月21日(周六)將公章及營業執照交給了公司的代表。

    針對上述情況,第一財經記者嘗試聯系中科院創投總經理曹慧濤,對方表示正在開會,有事短信溝通。隨后記者短信發去核實情況的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未獲回應。

    在第一財經“中科院創投困局”報道發布之后,11月19日,中科院創投現任管理團隊發布聲明,認為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前任管理團隊的非法作為。

    “前任總經理曾軍被依法解除總經理職務以來,違反公司有關規定,擅自持有公司公章、證照,我公司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有關訴訟。”上述聲明稱。

    曾軍委托律師向法院查詢后卻發現,截至目前沒有針對曾軍本人的起訴事項。

    “2019年12月5日下午,我受曾軍先生的委托前往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以下稱“海淀法院)就其涉訴事宜進行查詢。經查詢,截至2019年12月5日,在海淀法院案件查詢系統中并無曾軍先生的在審案件,曾軍先生截至目前也未收到法院郵寄的任何案件的起訴材料。”河北英陸律師事務所律師康麗12月21日向第一財經記者稱。

    曾軍隨后也發表詳細聲明,表示自己以法定代表人身份帶走公章,是“大股東不講信用”之下的不得已,是在律師論證有權保管公章之后才拿走的。

    自7月中旬至今,這枚公章,一直是雙方角力的焦點。

    曾軍與國科控股及中科院創投的關系,表面上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

    2016年冬至2017年春,曾軍受邀加盟籌建中科院創投;2017年下半年,成立公司組建團隊;2018年,抓緊募投,基金有了規模;2019年上半年,以SPV問題為導火索,管理層分歧爆發;2019年中,圍繞6.30基金封閉問題沖突升級;2019年7月曾軍出局。

    2016年11月前后,作為富匯創投董事長的曾軍向國科控股領導介紹,計劃聯合社會資本成立中科院成果轉化基金。彼時恰逢中科院也正在籌劃以市場機制成立院級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在這種背景下,曾軍被邀請加入。

    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是國科控股主攻的方向。在曾軍加入之前,國科控股嘗試的是“聯動創新”的思路。

    2014年12月中科院批準國科控股實施《“聯動創新”綱要》,表示將采取九項主要措施,積極推進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三鏈”有效聯動,打通從“知識海洋(IP,智本)”到“資本海洋(IPO,資本)”的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運河體系”。

    2016年11月,國科控股時任董事長吳樂斌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闡述了“聯動創新”的模式,表示正在積極籌建“國科聯動創新母基金”。按照當時的計劃,國科控股將形成母基金(FOF)管理、與VC基金管理(國科嘉和)和PE基金管理(國科投資)互為支撐、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的一體化投資管理平臺。

    2019年4月16日,中科院聯動創新股權投資基金(紹興)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聯動創新母基金”)注冊成立,認繳總規模為72.10億元,6月26日完成備案。

    天眼查顯示,聯動創新母基金股東包括國科控股、中科院資本以及6席紹興地方股東。

    不過,2016年底,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開始啟動了另一條路徑。

    據曾軍稱,2017年春天,曾軍受邀擬定組建母基金的方案,6月帶領團隊正式到國科控股辦公,開始了設立公司的籌備工作。下半年與多個地方機構談妥出資,并與三十多家研究所商談合作子基金。

    2017年9月,曾軍當選總經理,陳曉峰當選董事長。11月公司正式成立,12月投資了第一批研究所轉化項目。2018年2月,成果轉化母基金在武漢設立,首輪認繳額近40億。

    事情快速往前推進。一位接受采訪的員工回憶稱,2018年個人光加班就超過500小時。

    不過與此同時,公司管理層對于曾軍的信任危機卻已初露苗頭。

    先是公司律師核查曾軍的任職及持股情況,之后國科控股又安排了針對中科院創投管理層的經營管理調查。

    2019年5月5日,北京的恒律師事務所出具了一份《中科院創投運營相關法律問題的專項核查報告》,提出多項問題,其中包括認為公司現有股權結構安排不利于國科控股對中科院創投的控制權的穩定,部分高管違反競業禁止規定等等。

    盡管曾軍團隊期間提出了多項異議,不可否認的是,曾軍此時似乎已經失去了股東方的支持。

    然而SPV問題,直接成為各方矛盾從桌下升至臺面的導火索。

    2018年底,為了消除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出資人面臨的相關限制,曾軍團隊向吉林省股權投資公司提出,以SPV(特殊目的實體)形式參與投資。但該方案未獲國科控股支持。

    2019年上半年,在溝通解決基金出資SPV問題的過程中,曾軍催促解決但未獲回應,與國科控股高層的矛盾逐漸公開。

    7月15日,中科院創投召開領導班子調整會,宣布任命張勇為董事長,曹慧濤為總經理,曾軍出局。

    殘局

    “聽說是風格不合。如果有什么違法亂紀的事情,應該會處理的。”當被問及曾軍為什么會被踢出時,中科院創投一位員工對記者稱。

    據曾軍介紹,6月6日國科控股領導確實是以其“工作風格與集團不合”為由,要求曾軍讓出總經理職位的。不過,曾軍認為,中科院創投發展順利、“果子”快要熟了,此時大股東的董事長更替,新任董事長有自己的安排,才是自己出局的根本原因。

    作為當初邀請曾軍加入籌建中科院創投一位領導,曾與曾軍有過一次交流。

    “是相互不信任,造成今天的格局,有信任和欣賞就沒有這些事。”該領導認為,自己要退出國科控股,退出后國科這個團隊就不具備和曾軍合作的條件了。

    但曾軍仍然寄希望于以公章牽制,將對方拉回談判桌上,他甚至認為中科院方面會再次伸出橄欖枝,邀請他回去重振轉化基金——“給我三個月,我能讓中科院創投重新恢復”。

    但他面對的,已然是一個殘局。【責任編輯/李小可】

    來源:第一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特別報道】兩年,中科院創投如何變為殘局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