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羅振宇、吳曉波都錯了,知識是免費的

    真正的知識該是什么樣的?

    “ 一流的知識只能免費,這是因為它只吸引少數能夠理解它的人。” 這些人是最可寶貴的,他們原本不應付費,他們投入的理解力和伴隨著理解一流知識的艱辛,價值遠遠超過任何付費知識的市場價格。

    很多人都想成為時間的朋友,但時間也會打臉。

    幾天前,羅永浩在微博炮轟上市夢碎的吳曉波,指責他 “ 夢太大 ”“ 入錯行 ”,用吳曉波今年 4 月在演講中形容自己的話反擊。這口氣,他憋了半年。

    這支試圖沖擊上市的知識付費第一股自成立至今更是憋了 6 年,沒想到如今竟被羅永浩瘋狂打臉。

    知識付費引路人羅振宇種種打臉的騷操作也被爆出:因他曾言之鑿鑿地看好黃太吉、暴風、樂視、錘子、ofo 等企業,主打 “ 認知牌 ” 的羅振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知識付費一地雞毛,但免費知識從未走遠。

    擰干知識付費的水分

    從 2016 年知識付費元年至今,這個行業用 4 年時間走完了一個小周期。

    昔日火爆不再,知識付費如今明顯開始收斂鋒芒,用戶從刷屏的瘋狂回歸理性與成熟。從百度指數可以看出,知識付費從 2018 年下半年就開始回落。

    以頭部知識付費平臺得到 APP 為例:易觀千帆數據顯示,得到的 MAU 從 1 月的 182 萬持續下滑至 8 月的 162 萬。艾瑞數據顯示的 MAU 下滑趨勢則更加明顯,半年前,得到的 MAU 就已經滑至今年 1 月份 MAU 的一半。

    不久前,得到的第一個上線的訂閱專欄產品《李翔知識內參》停更,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無論李翔團隊做了多少努力,都擋不住訂閱量的下滑,內容打開率也在不斷下降,現在在 18%。

    大 V 的影響力逐漸被透支,劉潤第一季《5 分鐘商學院》基礎專欄還有 21 萬人訂閱,第二季就只有 13 萬訂閱。吳軍的第二季專欄訂閱人數也從第一季的 12 萬人降至 6 萬。

    得到的課程也越來越輕,從幾百節的年課變成十幾節的小課,這讓以往眾所周知內容優質的得到轉向平庸。訂閱者普遍反饋,內容比較基礎,而這些內容,在百度上基本都能搜到,甚至在百度搜到的知識都更為深入。

    這引起了訂閱者們的不滿,抱怨直接反映在數據上。

    得到的問題是知識付費行業的一個縮影,這意味著整個知識付費行業步入了瓶頸期。

    知乎 CEO 周源近日提到,知識付費已經出現了復購率降低、完課率降低、使用時長降低的 “ 三低 ” 現象。

    知識付費行業冷卻的本質,是人們對其中知識價值的懷疑。

    如果知識付費仍然以分銷式營銷為導向,以販賣焦慮為著力點,那么,這種知識注定只能成為心理按摩劑。

    比如全網售賣 60 萬份的某商學院課程,網友們聽后反映水分太多,課程內容中絕大多數內容可以直接在百度上搜到,幾乎就是簡單拆解了一些商業概念。她為這次 “ 剁手 ” 后悔不跌:“ 就是被他的頭銜給忽悠了。”

    知識付費最紅火的兩年,其發展動力并非來自知識的普惠傳播,而來自于大部分自媒體 “ 割韭菜 ”“ 收割紅利 ” 的行為驅使。這讓整個行業顯得有些失真。

    因為門檻太低,導致內容魚龍混雜,人人稍作包裝皆可做講師,加上內容生產時間緊迫(連羅永浩都吐槽說自己放棄撰寫得到專欄的原因是:每天寫課程稿件壓力太大,比做手機還累),為了盡快完成任務,多數講師們都要從網上扒一些免費內容,略做篩選,打包一下,就塞進了自己的課程。

    貼吧就有人曾匿名提到:自己撰寫課程稿件的素材基本是從百度和知乎抄來,整合一下做成音頻,根本沒人聽得出來。

    被忽視的免費知識

    網絡知識的源起是從文獻檢索數據庫起步,經歷了在線百科、知識社區等,接著是 “ 慕課 ”,并最終發展為 “ 知識付費 ”。

    但知識付費并非知識的終極形式,也并非最優的知識形式,它只是網絡知識發展到某一階段的產物。

    事實上,知識付費中知識的獲取途徑無非這幾種——書籍、網絡平臺和講師個人的經驗積累。

    書籍自不必說,書中的金句、觀點、書評甚至全本內容(在線閱讀免費版本)都可以在搜索引擎中找到,如果想要更為系統地攝取知識,建議你直接讀書,否則,在百度查找資料就夠了。

    講師個人經驗常常被當作付費產品文案的吸精部分,但是,講師中真正形成個人獨特認知體系的又有幾人呢?大多數同一專業的講師,經驗不會有太大區別。

    何況,如果想要攝取個人經驗,完全可以通過知乎:在知乎分享專業經驗的用戶已是海量,他們生產了超過 1 億條回答。

    所以,日常知識獲取,用百度和知乎,基本就夠了——它們免費權威還好用。

    比如,生活工作中,如果你遇到了一些棘手的事,知識付費可以解決問題嗎?

    顯然不能,這時候,你需要應急的知識能派上用場:比如打印文件時,打印機沒有照常工作。面對上級催促,你看著紙槽里裝滿的紙張和剛換的墨盒一臉茫然,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

    你需要的是這樣的知識——能夠快速判斷問題所在,并可以根據指示一步步操作,重新使打印機恢復如常的知識。

    換言之,“ 百度一下 ” 的動作其實就是在獲取知識,這種潛意識已經存在 20 年了,和百度成立的時間一樣長。因為搜索習慣融入骨髓,很多人往往忘記了利用手邊的免費知識。

    遇到問題尤其是不懂的術語先查百科,基本上能解決個七七八八,如果還有疑問,可以順著知道、經驗、文庫、學術一直看下去。

    這 10 億條知識當中,海量內容是網民們一磚一瓦共同創建的,因為數量龐大,這些知識幾乎可以滿足后來搜索者的需求。

    而且,類似 “ 身份證異地辦理流程 ” 這樣的長尾知識,基本只有通過搜索引擎才能找到。

    而 “ 考研成功的人最想告訴你的經驗是什么?”“ 零經驗的人都是如何轉行的?”“ 有哪些提高英語聽力的好方法?” 這樣的問題在知乎上不計其數。隨便翻出一個問題,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幾個高贊答案,這其中知識的含金量通常比較高——它們相當于網民票選出的優質答案。

    知乎去年年度最高贊回答,是一篇介紹英語聽力經驗的文章,獲得了 23 萬個贊同,閱讀量破千萬,數以萬計面臨考試的學生直接從他的答案中受益。

    真正的知識該是什么樣?

    經濟學家汪丁丁說:一流的知識只能免費,這是因為它只吸引少數能夠理解它的人。這些人是最可寶貴的,他們原本不應付費,他們投入的理解力和伴隨著理解一流知識的艱辛,價值遠遠超過任何付費知識的市場價格。

    的確,在百度等平臺免費分享干貨知識的大 V 們,有比做付費課程更為強烈的驅動力:為了爭奪有限的注意力,大 V 們分享出的免費內容必須含金量足夠,才能讓路過的流量留存下來。

    比如百度百科的全民編輯團隊,希望貢獻最優質權威的內容:無論是為了自己喜歡的愛豆,還是為了補全某個與自己所在專業相關的詞條。這種知識貢獻,同樣是不遺余力的。

    真正的知識還可以幫助你做出決策。這是知識付費比較欠缺的方面:它最被人詬病之處就在于很難看到實際效果。

    相反,免費知識卻常常具備交強的實操性——你可能因為某知識付費課程的營銷話術而下單,但使用免費知識時卻是主動搜索,目的性更強,尋求實操性解決方案的動機也越強。

    真正的知識也有這樣的作用:打破地域間的不平衡,使每個人都零成本獲取同等知識。

    只要付費,門檻就誕生了:一線城市花費 99 元甚至 199 元購買知識付費課程不算什么,但對于一些偏僻地區的學習者,這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了。

    而信息匱乏帶來的認知落后,會間接加重貧困。

    在百度等免費知識平臺出現之前,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多半來自書籍報刊,因此需要常常跑到圖書館。信息流動的速度很慢,檢索也不夠精準——有時你看完好幾本書,也沒能找到解答你疑問的細小知識點。

    百度這樣的知識平臺實際上帶來了知識的普惠,從此以后,貧苦者也可以利用免費知識改變命運,信息在各個地區平等地流動起來。這些社會價值是無法用數字衡量的。

    其實,免費知識可以解決 99% 的問題,剩下 1% 的問題專業程度很高。知識付費的音頻形式內容能讓講解深入淺出,但同時帶來一個弊端,無法播出專業性太強的內容,因為聽起來太枯燥。

    所以,需要更為專業的那 1% 知識,也很難借助知識付費實現。

    而這 1% 的知識,恐怕要通過訂閱極為專業的學術期刊或從實踐中總結提煉了。

    不是因為知識付費來了,我們才開始大量攝取知識。

    在互聯網,我們與知識的距離,其實一直都很近。【責任編輯/李小可】

    來源:鈦媒體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羅振宇、吳曉波都錯了,知識是免費的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