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中國云計算十年逆襲:馬化騰的救命稻草,任正非的“下個榮耀”


    十年前的今天,馬云肯定沒有心思想退休的事情。

    因為他每天醒來,都要面對生死時速:服務器處理器載荷98%,離過載只剩一步。他挖來時任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副院長王堅,說要一年投10億,堅持十年,把云計算做起來,別人都罵王堅是騙子。王堅動輒拍桌,業務部門對阿里云避之不及。

    2010年的中國IT領袖峰會,BAT上演了一場華山論劍。李彥宏不屑一顧:云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則幽默地說:云計算比較超前,到阿凡達時代有可能,現在太早了。

    但僅僅十年之后,阿里云已獨吞43%中國公有云市場,居全球第三。騰訊將公有云當變革的救命稻草。通信領域巨頭華為也下定決心,要用做手機的投入將公有云變成“另一個榮耀”。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云計算發展白皮書(2019年)》顯示,2018年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1363億美元,未來幾年市場的平均增速在20%左右,預計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2700億美元。

    這其中,中國公司正奮起直追,距世界第一的差距正越來越短,見證這個國家10年的努力。

    亞馬遜一聲驚雷

    云計算的誕生頗為奇幻。2002年,還在賣書的杰夫·貝佐斯(Jeff Bezos)遭到計算機圖書出版商Tim O‘Reilly逼宮:要么亞馬遜把銷售數據開放給出版商,要么我們用爬蟲自己爬。O‘Reilly甚至建議:你們應當開放API,讓我們據此建立新的網站。

    這看似威脅,卻切中貝佐斯的心坎:當時亞馬遜IT基礎設施部門的高管,如同“硬件祭祀”,掌管著其他部門調用新技術的權利。高管們在會議上互相開炮,讓Jeff Bezos大發雷霆。他決心設計一個提供計算設施的平臺,并起名為AWS(Amazon Web Services)。

    2006年白色情人節,亞馬遜存儲服務S3上線,當時它是那么不起眼,以至于掉線9小時都無人注意。當年秋天,彈性計算服務EC2上線,迅速火爆美國東海岸。

    據AWS的CTO Werner Vogels回憶,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人用Cloud一詞,意思是你可以使用計算資源,同時又不需要知道服務器跑到哪一塊硬件上。這成為世界上云計算的開端。

    在當時,云計算幾乎是寒酸的代名詞:利潤不到20%,讓IBM和微軟都看不起,更別提躺著賺錢的谷歌。但亞馬遜的零售業務利潤僅5%,云計算反而是金礦。時至今日,“野球拳”練成神功:云計算貢獻了亞馬遜全部利潤的2/3以上。

    在2018年,AWS仍占有47.8%市場份額。每當亞馬遜開發出新技術,國內公司便爭相模仿,足見其江湖地位。在背后,當年貝佐斯決心革新時,大洋彼岸的中國,大部分公司還都無動于衷。

    阿里搶灘中國

    2008年9月,馬云把王堅挖到阿里巴巴。當時馬云每天睜眼都提心吊膽:早上八點到九點半之間,服務器的處理器使用率都飆升到98%,離超負載僅一步之遙。伴隨淘寶和支付寶壯大,本地IT機房不夠用是遲早的事。

    服務器不夠就買,是當時公司的共識。但王堅給馬云算了筆賬:按這樣的速度花錢,光買機器和軟件就能讓阿里破產。此外IOE(IBM、Oracle和EMC)也不足以支持如此用量。馬云召開會議,研發一套新的技術架構,王堅則被任命為“首席架構師”。

    馬云雄心勃勃,但其他人一片嗤笑。2010年的中國IT領袖峰會上,BAT老板華山論劍,談起云計算。李彥宏說,“云計算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化騰也潑冷水:“云計算這個概念比較超前,可能你過幾百年、一千年,到阿凡達時代,確實有可能。但現在過早了。”

    在阿里云內部,辭職信則像雪花般飛到王堅手里。人們給他起名叫“騙子博士”,說一個學心理學的居然能當CTO。性情溫和的他也忍不住砸桌子,某天他正砰砰拍手機,有個工程師終于忍不住說:王博士,你拍的是我的手機……

    與華為“自家狗糧自己吃”一樣,馬云也拍板讓支付寶“以身試藥”。2010年初,阿里金融總裁胡曉明陪馬云在西湖畔散步,問馬云:能不能放我一馬?馬云稱,不可以,云計算是未來。2012年,阿里云撥云見日:其支撐的淘寶核心系統實現了零故障。2015年1月,12306把車票查詢業務放到了阿里云上,春運高峰期間,阿里云承擔了12306系統75%的流量,以往搶票系統癱瘓的情況大為改觀。

    2018年,阿里云收入達到驚人的213.6億元,四年翻了20倍,最新估值達390億美元,成為阿里增長第三極。與亞馬遜一樣,阿里充分嘗到先行者的甜頭:獨占中國公有云市場43%,從2015年全球第五,到如今排名第三。2018年6月,時任阿里云總裁胡曉明還表露野心:要用三年追上AWS的技術。

    騰訊奮起直追

    2018年國慶時,有騰訊員工在內部群發問:股價只剩270,是不是遇到bug了?當時,國內游戲行業受版號凍結事件影響,業績普遍受挫,連騰訊也不例外,2018年Q4盈利140.26億港元,同比下跌35%。最低谷時,騰訊市值跌去萬億港元,不得不尋找新出路。

    它找到的新出路便是云和to B業務。國慶前后,其宣布了六年來最大變革:將云直接提拔為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萬年小媳婦熬出頭,馬化騰干脆表示:下半場屬于產業互聯網。

    騰訊云最早建立時,純粹為服務QQ和QQ空間。負責人提出要做大市場,但被馬化騰否決,只能掛在騰訊社交網絡事業群(SNG)名下。2013年騰訊云終于對外開放,但依然“內部不愛,外部不用”。他們在內部尋求跟別的事業群合作,對方老大說:你跟我不是平級的,找湯道生(時任SNG總裁)來。

    “騰訊云輸在頂層架構上。”在馬云逼胡曉明用阿里云,說要投“10年10億”時,騰訊云既沒錢發展技術,也沒內部業務嘗鮮。直到2018年利潤熄火,騰訊云才被當作救兵搬上臺前。但此時阿里云已占國內云半壁江山。

    騰訊云的最大阻礙,其實還在“有沒有to B基因”。云不比to C業務,服務客戶容不得半點閃失。

    2018年,一家初創企業發現自己部署在騰訊云上的數據丟失,憤而提出索賠1101.6萬元,騰訊則只愿賠償13萬元。“出了這種事,騰訊居然不上門溝通,以為一通電話就能解決問題。”云從業者表示不可思議:要是在對公業務上這樣出簍子,領導一個電話就打給馬化騰了。

    2019年初,騰訊爆出更駭人的新聞:托管在騰訊云上的“她face+“,使用的”人臉融合“本由天天P圖提供。然而架構調整后,騰訊云和天天P圖分屬不同部門,后者降低了技術質量,甚至推出競品。面對同行詢問“天天P圖還在搞你們嗎?”,創業公司哭訴:“我們成了騰訊調整的炮灰”。

    得術易,得道難。時隔一年后,騰訊前副總裁吳軍還在炮轟:騰訊就沒有to B基因。2019年,騰訊在國內云市場占據16.5%份額,位居第二。能否追上阿里,騰訊還任重道遠。

    華為睡獅蘇醒

    2016年,華為輪值CEO徐直軍沒少開會:公有云要不要做,怎么做?早在七年前,華為內部就建立了公有云業務,但“發布不發力”,任由阿里和騰訊云搶走了國內六七成份額。“再不做就晚了”,華為最終下定決心,在2017年成立云BU。

    這頗有睡獅覺醒的意味:華為是私有云超級巨頭,中國第一,全球第二。一旦決定做,華為能將私有云積累的能力馬上搬過來,更別提天量政企客戶。“覺得華為來晚了,但又不敢輕視”是當時的普遍看法。

    不同于互聯網公司,硬件廠商做公有云是“革自己的命”。華為內部測算,同樣計算量部署在云和盒子(本地服務器)上,收入比大概是1:5。但被阿里云等倒逼,華為不得不做。為此,任正非拍板讓“賣盒子”的鄭葉來擔任華為云BU總裁,一個人肩挑“互搏”的兩項業務。

    但領導留了退路,鄭葉來反而要破釜沉舟,剝離私有云。“否則所有銷售都優先賣私有云,很容易完成收入目標,但公有云做不起來。”那段時間,鄭葉來白了三分之一頭發,每次進理發店都要求剪到最短。同事都擔心,如果公有云做砸,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會斷送。

    所幸,華為有“自家狗糧自己吃”的魄力。華為手機上100多億張照片,先轉存華為云。華為內部的IT系統也整體搬遷。這意味著全球170國家的18萬員工業務,都挑在鄭葉來肩上。

    經過6年時間,華為云站穩腳跟,成為華為早先投資芯片、服務器、存儲、軟件等交匯點。徐直軍甚至稱:華為云是“另一個榮耀”,將華為30多年打造的基礎設施面向to B客戶。

    2019年,華為在中國公有云市場份額為2.3%,看似與阿里騰訊無法比較。但互聯網企業無法滲透的傳統行業客戶,對華為卻唾手可得。鄭葉來甚至在有意控制華為云的上新速度。

    “華為云不太急于圈地”,徐直軍解釋說,多一個億少一個億,對華為一點聲響都沒有。華為剛做手機時,不愿多投入營銷和廣告。別人笑話華為只會研發,如今遭打臉。現在做云,華為仍將一半投入投向未來。【責任編輯/賈其】

    來源:AI財經社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Gartner發布全球云產品評估報告:阿里云計算能力排名第一
    【特別報道】云和軟件,誰正在蠶食這個世界?
    中國云計算十年逆襲:馬化騰的救命稻草,任正非的“下個榮耀”
    中國云服務廠商爭相謀變 細分市場仍有機會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