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從法國愛麗舍宮傳出的一則消息,讓華為人興奮不已,更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一個80萬億的行業。
那之前,華為正焦急地等待。
千里之外,諾基亞CEO拉杰夫·蘇里正與法國總統奧朗德洽談,擬以156億歐元收購法國電信設備巨頭阿爾卡特-朗訊。
一旦收購成功,將誕生一個新的僅次于華為的全球第二大通信設備廠商。
但最讓華為緊張的,并非這個世界第二,而是阿爾卡特-朗訊手握的一張天牌——美國貝爾實驗室。
這是一個普通人無感,業界聞之“喪膽”的名字。
作為美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AT&T旗下的研發機構,貝爾實驗室在近百年的歷史上,幾乎掌管了全球科技的半壁江山。
早在1940年,貝爾實驗室就發明了戰地移動電話,奠定了現代手機的雛形。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威廉·肖克利、沃爾特·布拉頓,發明了晶體管,將人類帶進半導體的新紀元。
硅谷,由此開始了封神之路。
1969年,計算機科學家丹尼斯·里奇為了早點玩上游戲,在貝爾實驗室發明了UNIX。當今全球兩大手機操作系統——安卓和iOS,無不是基于此而開發。
緊接著,里奇還發明了C語言,并將其打造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編程語言之一。
移動電話、晶體管、UNIX、C語言……這些現代信息通信產業(ICT)的軟硬件核心,其背后都能找到貝爾實驗室的影子。
但在貝爾實驗室浩如煙海的專利庫中,這些還只是滄海一粟。
據統計,從1925年成立至今,貝爾實驗室共獲得3萬多項專利,平均每天一個。
在這份長長的名單中,到處閃耀著曾經改變了人類歷史的技術,包括但不僅限于激光、太陽能電池、通信衛星、發光二極管……
它甚至還改寫了天文學和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1964年,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在貝爾實驗室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強悍的研發實力,吸引來全球各路大神紛紛加盟。
大名鼎鼎的計算機之父艾倫·圖靈從英國遠渡重洋而來,只為了和這里的天才們探討語音加密和腦科學。
被吸引的遠不止圖靈。
在貝爾實驗室近百年的歷史上,可謂群星薈萃,他們一共獲得9次諾貝爾獎、16次美國最高技術獎、4次圖靈獎。這樣的實力,放眼全球,無出其右。
也因此,貝爾實驗室被譽為地球上最偉大的實驗室。
對于通信產業而言,貝爾實驗室更是神一般的存在,它不但發明了電話、光纖、數字交換機……還一舉奠定了現代通信理論。
1948年,克勞德·香農發表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通信的數學原理》,由此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此后,貝爾實驗室一直是全球通信技術的引領者。
1998年,貝爾實驗室在全球最早建立了MIMO(多入多出天線)實驗系統。隨后,又提出Massive MIMO(大規模天線)技術。
后者,如今已成為5G最核心的兩大技術之一。
就在MIMO實驗系統建成前一年,任正非懷著朝圣的心情,拜訪了位于美國新澤西州默里山的貝爾實驗室。
站在半個世紀前,約翰·巴丁發明晶體管的工作臺前,看著眼前密如蛛網的實驗室,53歲的任正非百感交集:
“我年輕時代就十分崇拜貝爾實驗室,仰慕之心超越愛情。”
從貝爾實驗室歸來后,他帶領華為開始了更為激進的技術追趕之路。
就是這樣一顆人類科技史上璀璨的明星,卻在決策者一連串的失誤中,走向窮途末路。
上世紀80年代,經過百年發展,AT&T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壟斷了美國80%以上的電話業務。
不僅如此,AT&T還掌控著從設備制造到運營服務的全產業鏈。
這在鼓勵自由競爭的美國市場,是難以想象的。
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旗下的標準石油公司,就因為壟斷,被美國政府肢解為37家地區性石油公司。
緊接著,因為同樣的原因,摩根財團被拆分為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
不斷做大的AT&T,感到了陣陣寒意。這股寒意,最終變成美國司法部對其發起的一場反壟斷訴訟。
1984年,迫于司法部和里根政府的壓力,AT&T主動拆分為七個獨立的區域公司。
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下。但彼時,被財大氣粗的AT&T庇護了半個多世紀的貝爾實驗室并未察覺到危險。
直到1996年,克林頓政府簽署《1996年電信法》,放松電信管制,允許電信企業提供不同的電信服務,并采用他們喜歡的任何標準。
同年,AT&T再次分家,被一拆為三。
其中,設備部門被獨立出來,成立了朗訊公司。一起被打包的還有貝爾實驗室。
這意味著,貝爾實驗室從此失去AT&T這一最大的金主,不得不綁在一輛前途未卜的新戰車上。
激進的新電信法,迅速將美國電信產業推向了巔峰狀態。
隨著行業壁壘被打破,大量資金紛紛涌入,Sprint、MCI等一大批新玩家,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終于掙脫了束縛的巨頭們,禁不住誘惑,殺入各種電信標準,GSM、TDMA、CDMA……只要能擴張規模,統統來者不拒。
“美國電信業陷入了癲狂,就如同19世紀狂野的西部。”托馬斯·勞里亞在《電信業的衰落》一書中寫道。
那是美國電信業最輝煌的年代之一。
朗訊成立當年,營收就達到242億美元,同期摩托羅拉營收279億美元,而愛立信和諾基亞均不到200億。
彼時,華為還在為打開中國農村市場苦苦掙扎。
然而,瘋狂過后是一地雞毛。
由于標準太多,美國設備供應商不得不多頭下注,這擠占了他們大量的資金。很快,就有廠商支撐不住,其中就包括朗訊。
這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獨角獸,憑借為新涌入的運營商提供不同標準的產品,迅速崛起為全球一霸。
但同時,和很多美國人一樣,朗訊的高層又篤信,只有CDMA才代表未來方向,“落后”的GSM不可能成為全球標準。
只可惜,他們猜中了結局,卻輸掉了過程。
還沒等CDMA真正落地、成熟,這場歷史空前的電信泡沫就破裂了。大批運營商倒閉,勉強支撐下來的,也彈盡糧絕。
為了活下去,朗訊不得不向這些運營商提供融資。最終卻發現,這不過是邁向更加絕望的深淵。
2001年,其最大的客戶之一WinStar Wireless宣布破產,20億美元融資打了水漂。
接連的重創之下,這一曾經創造了美國最大IPO歷史的明星,不得不在2006年“下嫁”給了法國阿爾卡特。
但這一樁跨國婚姻,并未能挽救兩者的命運。合并后的阿爾卡特-朗訊陷入了持續虧損。
離開AT&T這個大金主的庇護,曾經“揮金如土”的貝爾實驗室也不得不節衣縮食,并在2008年放棄了曾經引以為豪的基礎物理研究。
甚至,連位于新澤西霍姆德的貝爾實驗室大樓,也被阿爾卡特-朗訊賣掉,數千名工程師流離失所。
即便如此,貝爾實驗室依舊實力不俗,并在2009年,幾乎和華為同時開始了5G研究。
一年后,其工程師托馬斯·馬爾澤塔便提出大規模MIMO這一5G的核心技術。
與貝爾實驗室相比,阿爾卡特-朗訊對5G的興趣似乎并沒那么大。
盡管手握一些重要的5G專利,但其首席技術官邁克爾·皮特斯卻在2014年CTIA的一次會議上警告:
目前關于5G開發的討論是荒謬的,它不應該成為一種技術傾銷。
而就在皮特斯發表這番言論前,華為卻豪擲千金,在全球建起了9個5G創新研究中心,甚至不惜在Polar碼這種不成熟的技術上下注。
但它同時,也正面臨一個巨大的潛在威脅。
在手機市場上鎩羽而歸的諾基亞,不甘心失敗,賣掉手機業務,在全球通信設備產業掀起一場收購戰,聲稱要做“華為在西方的替代品”。
與其同處歐洲大陸的阿爾卡特-朗訊,很快便成為諾基亞眼中的獵物。
彼時的阿爾卡特-朗訊,在華為、愛立信的沖擊下,風雨飄搖,虧損數十億歐元,就連法國本土也被攻陷。
即便如此,它在歐洲市場上依舊舉足輕重,更與阿爾斯通一起,堪稱法國的戰略級企業,是整個國家的象征之一。
通用電氣幾個月前對阿爾斯通發起的收購,便遭到法國政府的強烈質疑。
這其中的要害關系,諾基亞不可能不知道。
為了說服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諾基亞CEO拉杰夫·蘇里于2015年兩次飛往巴黎,在愛麗舍宮鄭重承諾:
將保留阿爾卡特-朗訊在法國的所有職位,并新增500個研發崗位。
最重要的是,將諾基亞5G全球研發中心放在巴黎,而不是美國貝爾實驗室。
巴黎,一個盛產時裝、香水和皮包的地方,從來不是半導體和通信產業的中心,而大洋彼岸的貝爾實驗室,卻在過去百年主宰了全球通信產業技術。
消息傳出后,一直緊繃著神經的華為人,抑制不住興奮,跳上餐桌慶祝。
另一邊,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總部卻一片沉默,從巔峰時的光芒萬丈到如今偏安一隅,個中的辛酸難以言表。
拿下阿爾卡特-朗訊的諾基亞,如愿超越愛立信,躋身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廠商,但它本來有希望在5G研發上更進一步,甚至領先華為。
只可惜,因為一個看似不經意的決定,至今被華為死死壓制。
同時輸掉的,還有美國的通信設備業。
就在朗訊被阿爾卡特收購后不久,摩托羅拉的無線業務也被諾基亞攬入懷中,美國兩大電信設備巨頭雙雙落敗。
最后的一線希望——貝爾實驗室,也在諾基亞的決策中淪為犧牲品。
從華為員工那里聽聞這一故事的郭臺銘,感慨萬千道:
選擇比決定重要。
曾經為AT&T奮戰過多年的勞里亞,則失落不已:
“我們曾擁有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通信設備廠商,如今卻無法在地圖上找到它們。”【責任編輯/江小白】
來源:華商韜略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