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器“天宮一號”在對接過程中
今年是人類成功登月50周年。得益于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一切才成為可能。在阿波羅任務之前相當短的時間內,工程師們已經掌握了火箭推進、機載計算和太空操作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幾乎無限的預算。
自此以來,空間工程已發展成一系列相互聯系的技術,不僅為人類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空間科學任務,也帶來了豐富的地球觀測數據和全球通訊導航服務網絡。我們現在可以讓探測器登陸彗星,也能夠觀測到宇宙更久遠的過去。但是在未來的幾十年里,什么樣的新技術能夠進一步改變航天領域?
在過去的幾年里,一個很有前途的方法是空間技術大型化和小型化。通過最近由英國皇家工程學院資助的一項為期十年研究計劃,科學家正開始探索進一步縮小或擴大航天器極限尺寸的可能性。
極小型航天器
小型化技術使尺寸更小的航天器成為可能,例如災害監測星系(Disaster Monitoring Constellation)項目中的衛星只有100公斤重。甚至還有體積為30x10x10厘米的立方體衛星,它們的重量只有幾公斤,可以攜帶一系列不同的儀器。這些衛星通常用于對地觀測或進行低成本的科學實驗,因為大量小型化衛星可以作為二次有效載荷隨較大衛星一起發射。
業界的未來目標是讓航天器尺寸上至少降低一個數量級。從3x3cm的印刷電路板(PCB)衛星開始,然后人類會制造出更緊湊的設備。目前有公司已經對這類衛星進行了在軌演示。以Sprite設備為例,盡管其配置了傳感器、通信設備并具備機載數據處理功能,但其重量只有4克。
這些裝置已經安裝在國際空間站的外部。就在最近,KickSat-2任務在近地軌道上部署了105臺Sprite設備,每臺成本不到100美元。在這些設備入軌運行后的第二天地面就收到了信號,這增加了人們對這些設備有朝一日能在太空執行更多新任務的期望。
更長期目標是制造自由飛行的極小型航天器,可以控制自身在太空中的方向和軌道。這將使人類能夠部署可用于分布式傳感器網絡的大量傳感器,支持大規模的實時數據采集,并完成空間天氣監測等諸多任務。展望未來,人類或將能夠基于單塊硅晶片生產出高度集成的量產衛星。
一種令人興奮的可能性是,通過將這種微型航天器與大型光帆相結合,從而打造出在幾十年內到達其他星系的星際飛船。此外,這種極小型航天器也可以在彗星或小行星附近進行遙感測試。
超大型航天器
另一極端的空間技術也有進展。國際空間站上已經開始使用30米長的大型可展開動力臂來支撐其太陽能電池陣列。在這一領域的未來目標是通過在軌道上制造大型的輕量化結構,將其再次提升至少一個數量級。通過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真空和微重力環境,人類可以制造出超大型天線、能量收集器或太陽能反射器。
但是為什么人類需要這樣的超大型結構呢?以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為例,它將很快取代哈勃太空望遠鏡。其擁有一個巨大的主鏡,并有一個專業網球場大小的巨型遮陽裝置。為了將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搭載到阿麗亞娜5號火箭上,主反射鏡和遮陽裝置都由可展開的結構組成。一旦單次發射失敗,整個項目將功虧一簣。
而在軌道上直接制造大型輕質結構的能力,可能對太空技術產生巨大影響,可以避開直接從地面發射精密結構的一系列風險問題。例如在連續的制造過程中,結構支撐材料可以直接貼合到反射膜上,那么人類就可以制造直徑達到幾百米的超大反射器。
在極地軌道上,這種反射器還可以在黎明和黃昏時分照亮未來的陸地太陽能發電廠,該時段發電量很低,需求卻很高。這將是一種全新的太空服務,其產品會是能源而不是信息。
它還可以用來反射太陽光,從而產生工業級的太陽能熱能,用于處理從近地小行星上回收的材料。例如,一個半徑500米的反射器能夠產生1GW的熱能,相當于地球上一個普通發電站的輸出。
用這種超大結構從小行星上提取水資源是一個特別有前途的方法,因為它可以幫助人類在太空中制造推進劑。太陽能發電可以將水分解成氫和氧,并將它們用作宇宙飛船的燃料。在未來,在軌道上制造推進劑可以避免將燃料從地球表面一路運送到太空,從而降低未來探索太空的風險。
雖然阿波羅任務是一個真正具有英雄氣概的工程實例,但未來的太空探索也同樣令人興奮,并能帶來更為持久的社會效益。【責任編輯/江小白】
來源:知否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