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十年前,TCL收購湯姆遜和阿爾卡特的一連串國際化化作轟動全球。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談及當初收購湯姆遜項目之所以結局不佳的話題時,認為其實對產業轉型的誤判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近日,在“2014中國企業國際化論壇”上,李東生回顧了TCL跨國并購十年過程中的體會和教訓,并認為互聯網時代是中國企業的機會。本文為李東生現場發言和接受采訪的口述。
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額將達到1200億美元,外商在華投資額1100億美元,中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利用外資額,這意味著中國正式成為資本輸出國。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所有,從參與低層次分工到高層次分工,當強大起來的中國企業集體出海,重量級跨國并購頻發時,如何把握國際化的機會和風險?
11月28日,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中國企業國際化論壇回顧了TCL跨國并購十年的得失成敗,并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互聯網時代是中國企業的機會
工業4.0的說法有些嘩眾取寵,對企業來說4.0還是5.0不重要,我們要看三年內的趨勢,十年八年后的事可以去想,但真正投入還是三五年。包括TCL,中國企業在未來三到五年內不會落后,我們和國際領先企業的差距正在縮小,而且有機會進一步縮小。
以彩電行業為例,在智能化和互聯網應用上我們并不落后,不比韓國企業差,更加不落后于日本企業。互聯網技術對我們威脅最大的可能是美國,美國這方面依然領先全球,全球最盈利前十名的企業很多在美國,比如蘋果、微軟。中國彩電企業在核心技術也就是屏上,坦率講和國外企業有一些差距,但這個差距正在縮小。
5年前我投資華星光電時不是特別有底,只是感覺到這個事情必須要做,但能不能做好我心里沒底。我們的資本力量是不足的,當時整個公司的資產加起來也沒有三星的十分之一。5年后幸好我們有華星,沒有被三星拉開太大距離。
過去7個季度,華星經營的效率指標在行業內是領先的,比三星、LG和中國臺灣的兩家企業都要好。雖然我們規模還小,但華星進入屏產業也只有五年,五年前誰都不看好我們,我相信五年后華星和其他幾家的規模差距還會縮小。
在上游布局的很多動作我們沒有對外講,TCL投了芯片廠商昆泰科技,去年投了一家做智能電視操作系統的公司AMLOGIC,現在它已經從硅谷遷到了上海。我們投資最大的是軟件和智能互聯網應用,集團研發 5000多人,其中一半是做軟件的。過去我們做彩電是面向客戶,由客戶去搞定用戶,現在則是面向最終用戶,要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2014年9月TCL 啟動了新的“雙加戰略”轉型,也就是“產品+服務”和“智能+互聯網”兩個方向。
應用市場是有相當準入門檻的,中國和美國是互聯網應用最主要的兩大市場,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智能化是新的方向,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應該比韓國企業更加有機會,我們依托中國大市場。TCL正在建設基于互聯網的彩電生態圈,我們還要把這個生態圈快速復制到全球市場去。
跨國并購要看準產業和技術趨勢
和十年前不同,現在的跨國并購更多著眼于核心能力的提升,不只是大,更重要的是強。塊頭大是基礎,塊頭不大肯定不行,但只有大是不夠的。什么是核心能力?我理解有三個方面:技術能力,供應鏈效率,品牌和市場能力。并購阿爾卡特拿到的專利當時估價2億歐元,現在價值更高,這些專利至今都是TCL通訊在歐美市場開展業務的支點。
未來我們還會在全球市場在供應鏈方面做更多布局。彩電產品因為產品比較大,對供應鏈要求高一些,TCL未來在南美、印度、非洲、俄羅斯這些市場還會進一步提升供應鏈能力。TCL通訊在供應鏈成本比較高的地區比如南美會加強加深。
過去兩年我談的并購項目有10來個,大的沒有,小的也沒有對外講。人家給你東西你要特別小心,這個產業已經很明顯在下坡的路上,是不是值得拿過來?技術升級和產業大趨勢你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這個非常關鍵。
TCL 收購湯姆遜付出了很大代價,2004年收購之后三年內重組困難重重,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對產業升級的技術趨勢判斷失誤,沒想到彩電從CRT轉向LCD會來得那么快。跨國并購本身已經很復雜,同期又有重大產業和市場變動的話,難度超乎想象,當時我們的判斷和估計是不足的。
2003年我們已經看到LCD技術興起,但我們和大部分從業者一樣,認為平板還要五六年才會取代CRT。當時平板的價格是CRT的兩三倍,我們認為LCD在顯示器19寸以下會取代,在大屏上沒那么快。在大屏上我們更好看的是PDP和DOP技術(現在的激光短焦投影技術),認為DLP性價比更高,解析度更高。
結果大家都看走眼了,PDP被淘汰,湯姆遜和TCL在LCD技術上都沒有技術積累,導致我們在接下來幾年內同時面對產業升級和整合重組,非常被動。
但國際化這一步我認為是走對了,而且非常必要。2003年TCL集團銷售規模280億元,盈利5個多億,2014年銷售規模過1000億,增長3倍,盈利估計會達到42億。2014年TCL集團海外銷售收入占到48%,明年估計會超過50%。2014年我們的主要業務增長來自海外,國內市場基本持平。
現在TCL 彩電出貨量全球第四,手機全球排第6,我們通過跨國并購形成了全球規模。規模上的領先使得我們在產業鏈打造上更有信心,更放得開,依靠我們全球規模和客戶,TCL在國內企業中率先建立上游產業,現在華星光電已經是國內領先的屏生產企業。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后】十年前,TCL“勇猛”收購彩電和手機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湯姆遜、阿爾卡特,開啟中國電子品牌國際化的艱難征程。十年間,盡管業界對這兩宗收購的評價褒貶不一,但TCL的海外業務已經占其整體業績的近百分之五十,走在“國際大企業”的康莊大道上。這次演講的特別之處在于TCL“自爆其丑”,李東生通過講述TCL在國際化歷程中的挫折、失敗、再崛起的經歷,與大家一同探討了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全球競爭的寶貴經驗和成果,非常值得借鑒和學習。【責任編輯/李響】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