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已經好幾個月沒見到那批人了,往常每個月他們都要上門推銷或者偷摸著塞廣告單。
她依然記得,兩年前的夏天她感覺幾乎要瘋掉了,每天都被那些無人貨架的銷售員追著跑。
“以前一周能見到四到五個不同無人貨柜的銷售員,一不留神,臺面上可能就放著七八張新的宣傳單。”趙玉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前臺,以往可沒少和這些銷售打交道。
包括她自己在內,公司里的員工已經很少再光顧之前入駐的那個無人貨柜了。
這一兩年,這個貨柜上的零食從琳瑯滿目的水果、飲料、小零食和泡面等等逐漸減少,最后只剩下三三兩兩的幾瓶飲料孤單地躺在里面。
哪怕是這些飲料,也很少有種類的更新了。“每次都是那么幾瓶,還不如下樓去便利店里看看又啥新上市的飲料呢,都喝膩了。”不少同事跟趙玉反應,大部分時候他們還是愿意結伴到樓下的便利店去買東西。
“本來工作就很疲憊了,下樓買喝的,順便透透氣。”去便利店買點喝的,成為了許多公司人可以短暫逃離工作壓力的理由。
趙玉的公司采用的是每日優鮮旗下便利購的無人貨柜,這家公司是僅存的幾家還在繼續投入無人貨的創業公司,他們還在去年開始全面升級了現有的貨柜,增加了智能鎖、攝像頭等功能,來減少貨品虧損。
但即便如此,同事們打開柜子的次數還是少之又少,便利購來補貨的人也降低了出現在辦公室的頻率,最后柜子里只剩下了飲料這類產品。
行情好的時候,無人貨柜里互聯網行業里投融資的頻次以周計。2017年是無人貨架最旺的一年,短短幾個月,近50億資金涌入,平均每個月都有2-3家創業公司宣布進入無人貨架賽道。
但現在,做貨柜的大部分公司都消失不見了。到底發生了什么,是辦公室的人不愛吃零食了嗎?
從無人貨柜到無人問津貨柜
錢正的公司樓下最近擠滿了排隊買便當的人,因為那里最近新開了一家便利店。
一般情況下,錢正和他的同事愿意下樓買便當的時候,順便逛逛店里還有什么飲料零食,適合下午工作的時候做個零嘴。便利店的冰柜一般也有一些蔬菜沙拉、或者洗凈的水果,保證每天的維生素C這件事上也不太成問題。
最關鍵的是,大家可以在買完東西以后,一起在公司門口抽個煙,吐槽一下最近項目的進度,或者領導的某個曖昧不明的眼色到底是不是預示著自己很快要被裁了。
這天錢正正跟同事聊著八卦,就看到他們經常買便當的那家便利店不遠處,又有一個門店要裝修,上前一打聽,又有一個新的便利店準備開張了。
便利店們正在搶奪辦公區域樓下的黃金地帶。以便利蜂為例,這家主打互聯網模式的便利連鎖就一直以辦公區域為主要發展方向,目前的主流客群以80后、90后的白領為主,主要覆蓋在一二線城市的商圈和寫字樓。
除此以外,曾一度反復強調自己無人貨柜業務的每日優鮮,也逐步變得低調,又開始繼續宣傳自己的前置倉服務。截止到去年8月份,每日優鮮便利購的無人貨架業務占到差不多60%的市場份額,第二名只占了10%,剩下的30%左右份額被多家分散擁有。即便如此,便利購的無人貨柜數量也在逐步減少。
所剩無幾的貨柜里,品類也從原先的近50種,逐步縮減到不到十種,從暫時充饑的餅干、泡面,變成了一些小零嘴和飲料。
“只有公司樓下買零食不太方便,或者工作時需要長時間呆在工位上,熬夜情況比較多的,可能才對這些貨柜的零食有一些需求。”錢正說,“否則大家都在中午吃飯或者下午到樓下透透氣時,在便利店就近購買,選擇更多,也很方便。”
小e微店曾經也是紅極一時的無人貨柜創業公司,到現在已經近兩年沒有再宣布融資消息了。采訪中一家公司前臺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小e微店到現在還使用非常原始的購買方式,前幾個月甚至直接把零食鋪在辦公桌上讓大家掃碼購買。
“后來薅羊毛的實在太厲害了,基本沒人付款都直接拿的。”最后前臺把這些零食撤掉了。
再后來,錢正辦公室的無人貨架上不僅更新貨品的速度很慢,甚至連貨品的數量都變得很少。“大部分消失的貨品還不是被人買的,是被公司的貓給偷吃的。”錢正曾親眼見到公司里養的貓是如何熟練地從貨架上叼住火腿腸,并一口撕開腸衣,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無人貨架們原先幻想的市場逐步被便利店、和能夠實現即時配送的前置倉服務所取代。從每日優鮮、便利蜂等公司近期主打的品類可以發現,這些創業公司主打的對象正是辦公室人群,不少都提供新鮮餐食、現磨咖啡、早午餐等產品。
而那些只能提供標品的無人貨架們,又有什么勝算呢?
兩年時間,一地雞毛
某些程度上來說,或許無人貨柜的出現原本就是資本的一場誤判。
最初資本的想法是理想化的。打動前阿里聚劃算總經理閻利珉的,是這個幾個數字:兩個月、30人、8000元收入和5%的耗損率。他覺得無人貨架能夠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迅速吸引線下流量,然后把這些流量導到線上,再復制一個聚劃算或者拼多多。
簡單來說,他認為這是一個低價的流量獲取渠道,而且拼的是速度,速度快的就有壟斷市場的可能性。所以他迅速創立了果小美加入戰局。
資本是趨利的,但很多時候也是跟著形勢走的,特別是出現了滴滴、快的的打車亂局,美團、餓了么的外賣之戰,還有ofo和摩拜的打車混戰,更讓很多投資人相信理性分析有時候要讓位于天時地利和人和。
果小美、猩便利、番茄便利等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拿到融資之前,他們甚至只是一個創業的想法,還沒來得及跑幾個辦公樓測試數據,也沒來得及做太多的市場調研。對于這種追著投資還處于概念中的想法的情況,被投資行業中以“期貨”定義。
顯示顯然不盡如人意。先撇開辦公室的人是否會長期買單不說,界面新聞記者曾經報道過,無人貨架的盈利情況是十分讓人擔憂的。
以果小美在成都的運營點為例,最好的時候,每個貨架日流水在100元左右,月營業額在2000元左右,以毛利率以30%來算,單個貨架每月毛利有600元。此外,在北上廣的數字必須翻倍,才可以支付設點的月租成本,否則就已經是虧本的生意了。
更糟糕的是,無人貨柜的消費習慣此前都還未被培養出來。在記者走訪的幾個寫字樓中,銷售人員都遇到了層層阻礙,首先是微波爐和辦公室的冰箱,已經解決了無人貨柜背后所滿足的需求,此外,大部分寫字樓附近本身就有便利店、以及一些即時送達的線上超市,更是完全可以取代無人貨柜。
如果在無人貨柜中提供鮮食,則無法解決運送和售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如果需要有人監管這些貨柜,一方面是成本,另一方面是這就完全違背了“無人貨柜”的初衷。“那不就是在辦公室里開一個雜貨鋪嗎。”一位前臺對界面新聞記者說道。
閻利珉是充滿理想主義的,在他的構想里,“線上流量匯聚到果小美的手上后,一定會變成極致單品的果小美版聚劃算,辦公室這個場景是非常好的熟人關系鏈,很容易互相影響,病毒式營銷,拉人拼團是基于辦公室范圍的拼多多。”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本來就是每天面對面能夠見到的熟人關系了,為什么還要費勁的轉成線上流量呢?買零食本就是單一的買賣行為,想通過交易轉化為社交,這件連阿里巴巴都還沒想明白的事情,會僅通過一個貨架就實現嗎。
還沒等閻利珉琢磨明白。2018年4月就傳出果小美融資受阻,同時宣布砍掉線下業務,轉型做S2B2C的社交電商業務。當初殺入這個領域的大量創業公司都已經轉型或者倒閉。
熊貓資本的李論曾指出,無人貨架的交易相關方太多,不太可能出現爆發式單量的增長,“在互聯網交易平臺中,交易牽涉的人越少,發展速度越快。”
無人貨架這一條產業鏈上,涉及場地方、貨架方、補貨方和用戶方等多個環節。無法簡單地和打車、共享單車和外賣進行對比。
但資本已經管不及這些。果小美的一位離職高管表示,“這幾百天的創業,濃縮了中國式創業的特點。我們是身處風暴眼中的當事人,我經歷的這一切,反映出資本市場的焦慮,中國式創業的焦慮,還有人性的焦慮。”
零售本質的回歸
啟賦資本投資總監謝波曾評價,無人貨架是“資產重、投入大、難掌控、風險大、格局也大”。
但本質來說,無人貨架似乎從來就沒有真正滿足過辦公室人群的真實需求。“所有不顧零售邏輯、不考慮眼下的單位經濟模型,只講流量變現故事的公司都活不到流量變現那天。”一位創業者評價。
便利蜂的一項消費數據顯示,北京地區夜晚消費需求在逐步提升,尤其夏天更為旺盛。在辦公區域密集的北京西二旗便利蜂門店,25%的客流會持續到晚上12點,主要是因為該區域互聯網行業人士居多,因此便利店經常是24小時營業。
“不同區域的消費需求有一定的差異化,比如在商圈、辦公園區,夜晚消費比較多的是關東煮、熱餐、零食和功能性飲料,而在社區附近晚上消費比較多的是小吃、啤酒、各種奶制品。”便利蜂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比無人貨柜,便利店可以提供更多的商品品類,以及一些非標品如新鮮餐食、水果冷飲等產品的選擇。無人貨柜唯一的優勢或許是更便捷的獲取方式。
“無非是走幾步路在辦公室拐角拿,或者是下樓去便利店買的區別,相比之下大家都更愿意下樓透透氣。”錢正還是覺得,少走幾步路并沒有那么重要。如果實在不愿意走,等上半小時,也問題不大。便利蜂、每日優鮮都設置有前置倉,可以實現線上下單,線下一小時內即時配送。
逐漸地,原來追求60-70個sku的無人貨柜、無人冰箱,逐步又退回到了傳統的無人售貨機模式。
如果連貨柜的形態都沒有,就會大量出現只拿貨不給錢的情況,貨損太高。如果做貨柜,就會出現成本高,流水不能保證,毛利率不可控的情況。貨柜和防盜都做,保證運營時食品的新鮮安全以及及時補貨,這筆賬算下來,還不如前置倉來得劃算。
最后,大部分的無人貨柜創業公司都默默撤柜、裁員,只剩下本身有前置倉資源的每日優鮮便利購還保留了部分無人貨柜在辦公樓里。剩下的這批貨柜,也被進行了智能升級,需要掃碼才能打開,但貨柜所保留的品類也主要保留了水果和飲料兩種。
每日優鮮的負責人接受采訪時候曾表示,作為無人貨柜,它們主要通過提供“人無我有”的短保質期產品,例如水果、早餐油條包子等,便能夠和傳統無人售貨機打出差異化。
“大部分的水果最后都爛在了柜子里”,趙玉說道,“爛了以后必須等到他們下一次補貨的時候才有人來清理,如果水果不是每日更換,辦公室里的人更愿意下樓購買。”
無人貨柜或許不是一個偽需求,但是辦公室里似乎并不需要那么多復雜品類的零食柜了。加上便利店和配有前置倉的創業公司逐步興起,這場圍繞著辦公室人們的資本鬧劇,就這么悄無聲息地煙消云散了,一如那個角落里落著灰的貨柜,再無人提及。【責任編輯/李小可】
來源:界面新聞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