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宣布退休,正式將商業帝國交給兩位兒子執掌。在接受彭博新聞專訪時,這位91歲的富豪就香港地產熱潮、香港年輕一代,以及他自己的慈善事業發表了如下看法:
關于香港房地產市場
彭博:瑞銀近日預計,香港房地產市場還能再漲十年。您是否認同這種看法?您對香港樓市前景如何看待?大灣區是否會是主要的促漲因素?
李兆基:香港是“福地”,我們背靠祖國,基本因素好好,有利樓市發展,我對香港的樓價是比較樂觀的。所謂“有土斯有財”,市場目前對房屋的需求仍然是非常龐大,這主要是由于利率長期偏低,加上華人都喜歡自置居所,投資偏向“磚頭”。但我們仍不能漠視風險,因為樓市有起有落,亦受外圍因素影響。有需要買樓自住的話固然沒問題,最重要的是量力而為。
彭博:鑒于高房價難以負擔且負債水平上升,一旦樓市崩盤,對香港經濟的沖擊會有多大?
李兆基:香港的房地產相關行業在本地的GDP佔了相當的比重,如樓市下跌,對經濟定會有影響,但金管局曾表示約65% 業主自住單位已全數還清按揭貸款,而本地銀行對樓宇按揭都非常謹慎,部份物業只可以提供最高到樓價50%的貸款。
所以整體來看,選擇買樓的人,基本上不應有負擔能力問題。加上金管局一向都重視這風險,長期嚴密監察市場,有需要時會采取防控措施,因此目前的風險應不高。
香港的住屋需求大,但買樓卻不容易,有見及此,我捐出了一些土地和有待重建的物業,去興建青年宿舍和提供過渡性房屋,希望可以舒緩社會上一些住屋問題,讓一些有需要的家庭可以安居。
長遠而言,我們很支持政府繼續多推土地興建房屋,發展新界和舊區重建都很值得考慮。
大家都知道,我一直支持舊區重建,因為重建舊樓對社會好有用,可以美觀市容,又可處理違例僭建,以及避免因為設施陳舊,引致災禍發生。我們重建的舊樓,有些已達五十年樓齡,很殘舊,部份更近乎危樓,若不及早拆建,實在是不堪設想。舊區重建對政府、對市民都有利。
彭博:您對當前政府的土地供應政策有何看法?例如,增加公屋的土地供應,以及興建人工島。
李兆基:增加土地供應是治本的方法,不同的造地方法有快亦有慢,時間都是一個考慮,當然是快好過慢,因為能加快土地供應。對那些沒有能力負擔私樓的人士,政府是應該照顧的,公屋是社會的安全網,有助社會安定繁榮。公私營兩者要取得平衡,政府要留意私人市場的房屋需求也很龐大。發展新界土地方面,要有交通、渠務等基建配套,都需要政府大力推動,以及各方面的配合,過程并不容易。
關于香港的年輕一代
彭博:香港的年輕一代擔心自己的財務狀況,憂心將來買不起房子,您對他們有何建議?
李兆基:我一直認為年輕人是要幫忙的。我對他們有幾點提議:
要刻苦耐勞,勤奮勉力,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男的最怕入錯行,女的最怕嫁錯郎。
經濟未定,不宜早婚。
要努力儲“第一桶金”,要懂得“錢揾錢”。
彭博:恒基地產捐地興建香港最大的青年宿舍,去年提供深水埗一塊土地以興建組合屋給有需要家庭。恒基未來是否還會考慮類似的計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具體會是什么?
李兆基:除了深水埗的組合屋,我還做了不同的計劃,去幫助舒緩香港的住屋問題,包括捐地興建安老院舍和青年宿舍,利用有待重建的舊樓,加以裝修去提供過渡性房屋。這些計劃的基本原則,都是要做到“地盡其用”。
2013年,我將一幅位于元朗的土地捐給政府興建安老院舍,希望舒緩目前安老院舍床位緊張的情況。當有需要照顧的長者,從公屋單位搬到院舍居住,他們原來居住的單位就可以騰空出來,讓其他有需要的家庭盡快上樓。
我在2015年捐出土地興建青年宿舍,有機會入住的年輕人,可以以較低廉的租金解決居住問題,他們才會更容易儲錢,去發展事業或者置業,到有能力時就可以搬走,讓其他人得到同樣機會。
至于過渡性房屋,無論是組合屋或者是“社會房屋”,目標都是一樣,希望幫助?房戶和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在輪候公屋期間能解決燃眉之急。
我們提供作“組合屋”的地段,或者改裝“社會房屋”的舊樓,都是利用重建動工前的時間,地盡其用,我覺得這些計劃都能夠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幫助有需要的市民,值得繼續推行。我們還有不少市區有待規劃重建的項目,會繼續留意哪些樓宇適合用作過渡性房屋。
關于香港的未來
彭博:您對香港前景的看法如何?鑒于中國內地城市的崛起,香港的競爭力是否面臨風險?香港未來應如何定位自己?
李兆基:我對香港前景保持信心。
我早年說過,要管治好香港,要做好四件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減少貧富懸殊、促進社會和諧。香港仍然具有良好的營商環境,稅制簡單而稅率有吸引力,法制完善,人才集中,亦能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但我認為香港仍然需要與時并進,吸引人才,以保持競爭力。我們與內地城市的關系,我認為不應該只看我們和內地城市在競爭,還可以合作,一起發展,因為國家發展得好,香港只會更好。
彭博:此時此刻, 您對香港的未來最大的恐懼或擔心是什么?
李兆基:我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戰亂和動蕩。當時的生活很困難,環境惡劣,我也生存過來,繼續發展我的事業。相對來說,香港目前已是天堂,我真的沒有什么恐懼和擔心。
香港有很多獨特之處,政府有盈余又有好的收入,有能力照顧基層需要。香港得天獨厚,有優秀地理環境,是“經濟”、“金融”、“航運”國際交流中心,香港前景將會越來越好,相等于亞洲區的瑞士,有優勢、有福氣,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關于中國內地
彭博:恒基地產未來在中國內地的擴張計劃是什么?內地近來經濟放緩是否令您憂心?
李兆基:對集團來說,香港和內地市場同樣重要。恒基未來會繼續在香港和內地尋求增長及更大的發展,也是這個原因,公司需要兩位主席,各司其職。
關于慈善及退休后打算
彭博:如果時光倒流,您會有何不同的做法嗎?無論是您個人或您的公司。
李兆基:如果時光真的能倒流,我很希望重溫當年與郭得勝,馮景禧先生組成“三劍俠”,一同經營事業的年代。那時候,我們三人各展所長,分工合作,亦師亦友,相處甚歡,有問題、困難一起討論,一起解決,一起承擔。
郭先生是我認識最勤力的人,他幾乎每一天都會落地盤視察。馮先生的人脈廣闊,而且見多識廣,最適合做金融方面的工作,至于我的專長,就是賣樓,判斷一塊地皮興建樓盤是否有潛力。和他們兩位拍檔,除了事業成功的滿足感,那份濃厚的情誼,我一生人都在懷念。三人的合作后來因各種原因沒有做下去,真的可惜啊!
后來的日子,我獨自創業打拼,所以我時常說,我的兩個兒子相當幸運,他們多年來可以有商有量,互相提點。所謂“一人計短,二人計長”,他們比我當年一個人創辦和發展恒基,是容易得多了。
彭博:您兩位兒子未來作為公司的聯席主席有何不同的責任和關注重點?
李兆基:他們兩兄弟的性格稍有不同,家杰靈活,家誠實干,而他們一直都有很好的分工,家杰主力負責內地,家誠主力負責香港,所有重要決策他們都會參與,有商有量,一起做決定。這幾年我已逐漸退居幕后,很多事情都由他倆自己去做,他們都做得好好,已做到100分,我對交棒給他倆很有信心。
彭博:能否以簡單幾句話總結您作為商人的一生?
李兆基:我一生實在很幸運,上天對我好好,讓我有機會發展我的事業。我沒有甚么專長,我的專長就是工作。因為上天對我好好,我覺得我有責任回饋社會。我認為只懂賺錢不算是成功,還要懂得使錢,而使錢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慈善工作。中國歷代圣賢所推崇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是我希望達到的境界。
彭博:您在退任主席后打算做些什么?是否計劃專注于您的基金會或慈善工作?在恒生指數收于3萬點之上時,您是否會繼續每年捐出10億港元?您為何會在自傳中有此承諾?
李兆基:我退任主席,但會繼續做董事,日常事務會交給兩個兒子家杰和家誠打理,若有重要決策,我仍然是會參與,會給意見。除了工作,我希望日后可有多點時間享家庭樂,同孫兒玩,和繼續做慈善工作。
我有11個孫,6男5女,由3歲到30歲,他們都很孝順,好錫我,我想花多點時間跟他們一起。我最享受與孫兒一齊玩樂,這讓我有返老還童,回復青春的感覺。 有時候,他們“無大無細”,集體戲弄我,欺負我。我做老板多年都未試過,但都幾“過癮”。我亦希望他們快些成家立室,我就有機會抱曾孫,到時我又有機會派利是。
我曾經說過,我要向中國古代賢人陶朱公學習“聚散之道”,即是“揾錢要成功,使錢要成功”,要有效率地投放資金于回報高的慈善項目,使更多人受益。
我深信“取之社會,用諸社會”,資金經過循環流轉,經濟才有生機,民生亦得以改善。而我做慈善的理念跟賺錢一樣,就是“四両撥千斤”、“以小博大”,通過杠桿原理,投放一元,若能回報十元,才是算成功,絕不會為做慈善而亂花錢到效益不好的地方。
要做到“一傳十,十傳百”,惠及萬民,是我們堅持的原則。好像我們始創“溫暖工程百萬農民培訓”計劃(Warmth Project Million Farmers Training Program),由開始到目前,已培訓超過一百萬農民及逾一萬名鄉村醫生,達至“一人受助,全家受惠”。故此我雖然已捐助超過四億元在這項目上,還是覺得很值得。
我特別對教育和醫療等相關慈善項目興趣較大,花的時間和精神會多些。因為香港和其他世界大城市一樣,貧富差距相對較大,不能單靠政府的扶貧工作,社會各界包括商界,都需要支持,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出一分力。
要解決貧富懸殊,我覺得要從教育著手,因為教育是幫助年輕人向上流的最重要因素。我歷年的慈善捐獻,用于教育最多,數以十億元計,香港十間大學我都有捐過款,還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外國的大學,都是希望幫助年輕人。另外,我成立的“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Hong Kong Pei Hua Education Foundation),主要是培育人才,至今已做了年37年。
做慈善不是做一次兩次,慈善事業是持續性的,不必設定時間和額度,我們一向都很努力尋找合適而又能夠做到一傳十、十傳百的項目,愈多人受惠愈好。我給兩個兒子的訓示,就是“賺多些,捐多些”,要做好生意,也要繼續做好慈善工作,回饋社會。【責任編輯/林羽】
(原標題:香港富豪李兆基采訪實錄 | 分享對香港樓市、經濟及人生感悟)
來源:彭博社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