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夢想成為BAT式的“巨無霸”,也有更多人愿意嘗試“小而美”。
2018年,在這個小程序爆發之年,一大批年輕的創業者聚焦在這個互聯網創業的新風口。
小程序上,一個“新世界”已然誕生。
新世界
10個月前, 在北京工作的茹海波帶領的“小年糕”創業團隊僅有50人,現在公司已經擴充到200多人。
茹海波曾經在國企、創投公司工作十余年,“小年糕”是他打造的第3個互聯網產品。這是一款操作極簡、主打把照片制作成音樂相冊的微信小程序。
內蒙古呼倫貝爾,56歲的郝建華不久前迷上了“小年糕”。她經常用這款小程序把參加婚禮或老同學聚會的照片編輯成音樂相冊,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分享,時不時看看手機,享受著朋友們的點贊。
“這是夏天跳廣場舞時‘舞友’教會我的,以前沒想過我這么大年紀了,還能弄明白這種‘高科技’,其實挺容易的。”郝建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早在2012年,茹海波就相信微信生態中存在著巨大的創業機遇。2014年,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和敏銳的市場意識,他判斷微信有機會成為連接人與線下場景的驅動引擎。而當時認識到這個趨勢的人還很少。“因此,我們有2年的時間窗口做積累。”茹海波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互聯網發展到了某個時間點,海量用戶時長都被吸引到某些超級應用里,這些應用就會形成一種平臺屬性,從而形成全新的生態系統。微信就是這樣一種超級應用。
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上線,半年里吸引了至少20萬開發者投身其中,其中就包括茹海波。
當年5月底,他將“小年糕”與微信公眾號綁定,公眾號與小程序之間的無縫導流,快速擴充了“小年糕”用戶群體。一個月內,用戶量就從1000萬漲到2000萬。
業界有一種充滿想象力的說法:微信互聯網將成為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的另一個操作系統。這也意味著,所有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做過的東西,都可以在小程序上再做一遍。
大公司們的動作似乎也在發出信號——小程序的浪潮中,巨頭不能缺席。
2018年以來,除了微信,支付寶、百度、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巨頭都參與到小程序的戰場中,小程序能力釋放也由圍繞基礎建設邁向流量分發,商業化進程加快了步伐。
小程序生態服務平臺極速應用發布的《小程序2018~2019行業增長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微信小程序體量已超120萬,百度小程序自2018年7月上線后,5個月時間實現體量過萬。
很多人的微信生活方式開始不知不覺地被小程序的應用服務所接管,無論是社群工具,還是電商、生活服務,其實都已經小程序化了。
在2018年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透露,目前微信小程序日活用戶達到2億。
新動能
當一個項目長成大樹,無數新生的創業項目在大樹上發芽、開花。
在外人看來,回國創業曾4年拿過3輪融資的劉秋陽令人艷羨,但只有29歲的他也經歷過親人朋友無法理解的痛苦,曾長期被抑郁癥困擾,又因被查出皮膚腫瘤,與死神“近距離接觸”。
被恐懼籠罩時得到病友鼓勵的他想到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說《解憂雜貨鋪》,書里描述了一個提供煩惱咨詢服務的雜貨店老板,他為寫信來傾訴的人提供理解與幫助。于是,劉秋陽把這間“雜貨店”從書本里搬到了微信上,“Tell心語”隨即誕生。
在“Tell心語”小程序中,有煩惱的傾訴者可以將煩惱寫成信投到信池,每晚十點半信會被投遞出去。同時,每位用戶會在信箱收到三封陌生人的來信,但僅可以挑選一封回復。
劉秋陽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回信是件嚴肅的事,在收到的三封來自陌生人、風格迥異的信中,收信人可以選擇最有共鳴的一封信去回復。
這個風格溫馨的小程序上線兩個月就有超過10000個用戶參與了寫信或回信,其中,87.12%的信至少收到了一次回復。
這樣的成功并非偶然。
在PC 時代,用戶使用瀏覽器的時長超過他們使用電腦總時長的50%;在移動時代,中國用戶使用微信的時長也超過了他們使用手機總時長的50%。
不僅是聊天,閱讀甚至交易的場景也向社交網絡遷移,這就使得內容生產者也必須往微信遷移。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們把微信當作發布應用的第一站,微信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的一項“基礎公共設施”。
2014年,還在暨南大學讀大二的陳裕明沒想到,自己創辦的微信公眾號“我要WhatYouNeed”有朝一日粉絲數量會超過140萬,并且會在2017年獲得600萬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
“我要WhatYouNeed”最初只是為了給大學生提供青春熱點事件的解讀以及招募同伴舉辦有趣活動的平臺。2015年7月,陳裕明在這個平臺上策劃的文章《身邊的人不要隨便約我去旅行》刷爆朋友圈,迅速收獲200萬的點擊量,“我要WhatYouNeed”一夜間漲粉近6萬。
艾瑞咨詢公布的《2018年中國網絡經濟年度洞察報告》顯示,中國網絡經濟營收規模正穩健增長,2017年社交網絡市場規模為1058.4億元,隨著社會化營銷和社交增值服務兩部分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被激發的潛力還很巨大。
很多年輕創業者不再把成為BAT式的巨無霸當成終極目標,創業的意義已經有了新的注解,很多“小而美”的事情都有價值、有意思。這種轉變,讓衍生在微信上的小程序產生了強大的孵化作用。
剛走出校門不到兩年的“90后”小伙子周江南在大學時代經常去做志愿者,這讓他了解到盲人生活的諸多不便,便一直想要為這個群體做些什么。研究生期間,他在IBM中國研究院做科研實習,注意到人工智能圖象識別、語言識別的合成技術能用來幫助盲人識別周圍的情景,但在國內,除了傳統的讀屏App,專為盲人設計的軟件寥寥無幾。
中國盲人協會官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有1731萬盲人。“盲人市場非常大,而且相當一部分盲人具備較強的消費能力,一些盲人按摩師的月收入比白領還高,但大多投資機構沒有重視這一市場。”周江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為了用技術給盲人提供一種全新服務,周江南特意與盲人在一起生活了三個月。之后,專為盲人定制的小程序“啟明瞳”誕生了。
在智能手機安裝讀屏軟件的情況下,盲人可以根據聲音提示打開小程序,拍攝面前的文字或者場景,幾乎不用等待時間,就可以收到經過智能識別的結果。如果是特別復雜的場景,盲人可以根據語音提示上傳小視頻在線求助志愿者,通常幾分鐘就會收到回復。對于盲人而言,這款小程序能讓他們“看”到一個新世界。
周江南算了筆賬,相對于微信小程序,開發App的成本高很多,而且微信小程序中AI識別模塊目前免費提供,同時基于微信生態創業,微信龐大的用戶群體以及微信服務號等各項關聯功能都可以讓使用者操作更便捷。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發布的《創新生態共同體助力經濟新動能——2017微信經濟社會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微信帶動社會就業規模達2030萬人,較2014年翻一番,其中直接就業496萬人。小程序和企業微信成為帶動就業增長的新動能。
快與慢
如今,微信小程序迎來正式上線兩年。
在創業者看來,快速發展的小程序似乎還不夠快,因為背后的微信“太慢太克制”——不開放朋友圈的能力、不和公眾號打通、不能群發模板消息……
這一切都和互聯網通行的“流量變現”邏輯,保持了相當的距離。
一位工具類小程序高管表示,小程序里的流量有時留存難。小程序點進來就算是一個用戶,但很多用戶并沒有留下,規則限制小程序也不能像App那樣通過推送喚回用戶,7天之后,這個用戶就很難再主動回來。
而微信小程序團隊的負責人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每次外界說小程序熱潮來了、有多少投資進入時,我們反而很擔心。我們希望的是,讓趨利的開發者離開,讓服務用戶的開發者留下。只有關心用戶,才能做出有價值的事情。短期可能很難被理解,但一定會有很多人發展起來。”
如何避免“虛火”,將火熱的流量變現?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營銷系助理教授梁屹天認為,“先吸流量再變現”是典型的互聯網模式,流量這個步驟做得好的企業不少,但后一個步驟做得好的企業則不多。
“艾格吃飽了”零食品牌創始人聞佳就一直在探索讓服務帶動流量變現的道路。2016年聞佳辭職全身心團隊化運營微信公眾號“艾格吃飽了”,并成立編輯部“沒事干研究院”。在變現方式上,“艾格吃飽了”不接廣告,在變現方式上,其收入主要來源自營時令禮與零食品牌產品的售賣。
比如,在零食開發初期,“沒事干研究院”的“研究員”根據調研得知,用戶希望吃到一款口感更軟更好嚼的牛肉干。經過分析,“研究員”得出市場上很多牛肉干口感差的原因是因脫水嚴重,添加劑過度。
團隊與華南地區某大型牛肉干企業合作:將牛肉干做成條狀,提高牛肉干水分,最大程度去掉添加劑,縮短保質期,第一批出貨一千盒很快搶購一空。
此后,每款產品的開發,聞佳團隊都從了解用戶消費心理及個性化需求入手,選擇上游優質工廠,根據用戶需求,改進產品原料、配方和生產模式,目前已推出蝴蝶酥、麻花、山楂等上百種零食,這些零食被包裹進“有趣的包裝”,包裝上還有大家感興趣的網絡話題。通過公眾號推薦和粉絲自主轉發,好幾種零食已經成為網紅,甚至還有企業專門找他們為開發新產品提供模型。
創業不進則退,從公眾號到小程序,再到微信7.0版本,即便到今天,微信也一直在更新、探索,尋找其特有的生態模式,利用小程序的創業者們亦然。
不久前,劉秋陽和團隊上線了一款可以分享各自挫折和困難故事的小程序“Make You Stronger”,目標是“讓同類用戶找到可以說話的人”,把“傾訴”做實做細;周江南的啟明瞳已經嵌入“電臺”功能,“電臺”可以收聽西醫學基礎知識、傷科按摩學等音頻以及超過300部無障礙電影。雖然還在完善功能階段,并沒有進行宣傳推廣,但目前電臺的播放量已超過200萬次。
“我經常和員工們說一句話:永遠在創造,永遠不守成。”茹海波說,他需要一直保持成長型的心態,像竹子一樣先扎下根再往上發展,“我有耐心等待我們破繭而出的那一天”。【責任編輯/李小可】
(原標題:用小程序打開“新世界”)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