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莫名其妙“被就業” 個稅申報App暗藏貓膩?

    國家稅務總局開發的“個人所得稅”App自上線以來,已連續十幾天位列各大應用商店排行榜的榜首。不過,在使用App的過程中,一些用戶卻發現了蹊蹺的事:

    在App的個人工作信息中,為什么了出現了一些從來沒有打過交道、也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公司和單位?

    是App出了bug,還是什么其它的原因?

    而當真相揭開的時候,不少網民立即炸了鍋。

    個人所得稅App里出現無關企業

    最近,成都市民龍先生就遇上了這樣的事:為了早點享受個稅稅收優惠,他第一時間在手機上下載了“個人所得稅”App,并通過人臉識別方式對個人信息進行了認證。

    不過,在通過認證后,龍先生卻發現,在App所顯示的“任職受雇信息”中,他竟然被兩個公司同時雇傭!

    有關報道內容顯示,在“個人所得稅”App中,除了自己目前所就職的單位(成都一家醫藥企業)外,龍先生還發現了另一家自己聞所未聞的企業信息——“四川XXX嘉商貿有限公司”。信息顯示,龍先生“任職受雇”日期為2018年10月1日。

    既然是一家從沒有打過交道的企業,又為什么會出現龍先生“任職受雇信息”?甚至還有具體的“入職日期”?

    對此,當地稅務部門給出了這樣的回應:之所以會出現龍先生在這家企業的雇傭信息,有可能是這家企業通過這種方式虛列工資,虛增企業成本,意圖偷稅。

    企業虛列“隱形員工”偷稅漏稅

    這些企業所逃的,究竟是什么稅?為什么要通過這種方式逃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根據我國現行稅法,大部分企業需要繳納稅率為25%的企業所得稅。不過,法律法規同時也明確,企業一部分合理的支出可以被免于征稅。而對于企業來說,最大塊的支出,就是員工的工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四條就對此明確規定:“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準予扣除。”

    也就是說,企業的工資支出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這樣一來,一部分企業就意圖鉆法律法規的空子,通過增加“隱形員工”的方式逃稅。因為只要員工的數量有了增加,工資支出的總額就可以跟著增加,這樣一來,準予免征企業所得稅的額度就更大了,納稅額自然也就減少了。而這往往只需要制作一份虛假的員工花名冊就可以實現。

    此外,虛列員工可以方便逃繳個人所得稅。由于工資薪金適用超額累進稅率。當企業雇員的工資薪金收入額較大時,將適用較高的稅率。因此,一部分企業在扣繳個稅時,可能會將每個人的收入拆分到“隱形員工”的頭上,以適用較低的稅率。

    這類案例不少見。例如,2017年1月,浙江省寧波市國稅局第三稽查局便查處了一起虛列人員領取工資、實施偷逃企業所得稅的案件,3個年度總計涉稅金額121萬元。

    據稅務部門介紹,根據資料顯示,該企業每月員工人數多達11人,但根據檢查人員前期踩點與正式下戶時的所見,企業的經營場所無法滿足11人辦公。該企業財務人員承認,企業通過虛增員工名單來虛列工資,以偷逃企業所得稅。

    個人信息哪里來的?

    有人會問,這些被不法企業盜用的個人信息,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除了常見的網上個人信息非法買賣途徑外,一些人竟然向自己的親戚、朋友、學生、下屬下手,盜取他們的個人信息,來用作自己“逃稅”的工具。

    前不久在上海,公安機關就破獲了這樣一起案件:一名家長查到自己正在讀書的女兒已“入職”于一家公司。民警調查后發現,位于浙江的一家人力資源公司有重大嫌疑。而據該公司負責人馮某交代,學生信息都是上海的張某提供。隨后,民警立即對張某實施了抓捕。

    張某交代,妻子曾在某學校從事教務工作,電腦里存有大量的學生信息資料。張某為圖私利,竟將596名學生的姓名和身份證號碼直接復制轉發給了馮某,偽造他們“入職”勞務公司的假象,直接申報了發票。目前,張某、馮某已被當地公安部門刑事拘留。

    事實上,此前這類通過各種手段盜用他人信息,以為自己逃稅提供方便的案例屢見不鮮。不過,普通人只有在生活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況,才會發現這一事實。比如明明長期無業卻在人社部門的系統內顯示有穩定就業,工資不到個稅“起征點”卻被要求補繳個稅等。

    而在“個人所得稅”這款App出現之后,由于其信息與企業在“自然人稅收管理系統扣繳客戶端”上所申報的信息進行了對接,這樣的不法行為則被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我們該如何應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個人所得稅App中“任職受雇信息”部分中的“詳情”頁面,有一個“申訴”選項。如果在信息列表中出現了一個從未就職過的公司,用戶在“申訴”部分內選擇“從未任職”的選項,并填寫不少于十五字的理由。對此類現象進行申訴。

    而對于虛列人員和工資逃稅的企業,法律也有相應的懲罰措施。例如,2018年1月,原廣東省鶴山市地稅局稽查局根據舉報信息,對某制造企業實施稅收檢查,通過核查“賬實”差異、細審工資費用數據,查實該企業冒用他人身份信息,采取虛列人員、分解工資的方式逃避代扣代繳義務,偷逃個人所得稅稅款20多萬元。該局依法對企業作出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40多萬元的處理決定。【責任編輯/林羽】

    (原標題:莫名其妙“被就業” 個稅申報App暗藏貓膩?)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個稅改革兩周年: 超1億人免繳 中產將成下階段受益者?
    莫名其妙“被就業” 個稅申報App暗藏貓膩?
    個稅改革邁出關鍵一步,人民日報提5問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