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周刊編者按】在斯卡利離開蘋果、喬布斯回歸之前蘋果有著四年的“空窗期”,而蘋果正是在這段時間真正陷入危機的。蘋果前CEO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日前抽空前往BI美國辦公室進行了參觀,并接受了后者的獨家專訪。在本次采訪中,斯卡利罕見的談及了許多有關自己和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上世紀80年代的往事、自己被解雇的心路歷程以及自己的新書等等話題。本文總結了本次采訪的主要內容,帶你了解那段不為人知的歲月。
BI:我們知道,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親自解雇了喬布斯而聲名遠播的,那么你當時是怎么想的?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為外人所知的故事?
斯卡利:嗯……這的確是歷史上的神秘事件之一。事實上,我當時進入蘋果的工作目標之一就是將蘋果帶入大眾消費市場,并盡可能的挽救Apple II的頹勢,因為喬布斯那時已經計劃在數年內正式發布Macintosh了,而Apple II則是公司在過去三年左右唯一的現金來源。
在Mac正式發布后的1985年,喬布斯對于Mac的市場銷售現狀并不滿意,因此他希望將一部分Apple II的市場營銷支出轉移到Mac產線上面,同時計劃對Mac降價500美元。但我不同意這一做法,我認為這有可能會令公司走向失敗。因此我告訴他,我們需要同公司董事會商量這件事,且我們每個人都準備了一份材料進行說明。
之后,董事會任命當時蘋果的董事會副主席麥克·馬庫拉(Mike Markkula)審閱我們兩人的建議,并在一周后向董事會匯報自己的結論。最后,馬庫拉表示“我同意約翰的看法,且并不認同喬布斯的建議”。然后,董事會和獨立股東決定免去喬布斯Macintosh部門負責人的職位,但他依然是公司董事會的主席。而在四個半月后,喬布斯最終作出了自己離職的決定。
以上就是當年事情發生的經過,但現在想起來公司這么對待自己的創始人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我認為公司董事會完全可以做的更好一些。而且,如果我能夠更加熟知硅谷和企業創始人重要性這一點的話,我想我們肯定能夠想出一種比逼迫喬布斯離職更好的解決方法。因為當時20多歲的喬布斯或許還不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公司高層,但他卻在后來成為了全球最成功的CEO之一。
BI:人們相信1997年-2011年間的喬布斯其實非常類似于1976年-1985年之間的喬布斯,你覺得這一說法正確嗎?
斯卡利:史蒂夫一直都擁有著過人的天賦,也一直都是個天才,并有著比其他人能夠更快洞悉局勢的能力。但在職業生涯早期,喬布斯還不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管理人,他和我們所有人一樣都會有失誤的時候。
喬布斯在離開蘋果后創辦的NeXT剛開始并不算成功,但他卻最終將其打造成了一家軟件公司,然后以4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蘋果。這一舉動成功拯救了蘋果,因為當時的蘋果亟需一款更加出色的操作系統。應該說,那時喬布斯的辦事理念同此前一樣,即依舊專注于創造出不可思議的用戶體驗、重視設計、盡可能的淡化科技的存在感,且毫不妥協。因此當時最困難的決定并不是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產品加入哪些功能,而是該剔除哪些元素。
而在15年后,那時的喬布斯已經成為了一名有經驗的管理者。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可以從自己的錯誤中更快速的積累經驗,而喬布斯也承認自己在離開蘋果后作出了不少錯誤的決定,但也因此而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BI:那么,蘋果和喬布斯對你后來在投資、科技領域的工作產生了什么影響?畢竟,所有人都認為是你一手解雇了喬布斯,那么這是否對你后來的職業生涯構成了負面影響?
斯卡利:嗯,我只同我喜歡、且喜歡我的人一起共事。對我來說,你說的這些并不是什么阻礙,畢竟我有過數次成功的職業機遇。BI不久前才同我聯合創辦的數字營銷公司Zeta Interactive發布了一份行業深度研究報告,而后者已經成為了紐約地區最大的數據分析公司。我同許多企業的CEO和創始人都保持了不錯的關系,而我同樣也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到經驗。我覺得我擁有著非常愜意的生活,對此我感到十分幸運。
BI:讓我們談談你的新書吧。你為什么會將這本新書命名為《狂潮》(Moonshot),這背后是有什么故事嗎?
斯卡利: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硅谷式比喻。舉例來說,蘋果當年發布Apple II就是一股狂潮、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爵士發明互聯網、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創辦谷歌、喬布斯發布iPhone都可以被稱之為“狂潮”,而目前硅谷的狂潮則是有關于云計算、移動、大數據分析和物聯網這些方面的。
BI:你在書中談到了人工智能、自適應平臺等話題,你能夠給我們詳細解釋一下嗎?
斯卡利:在過去30年的時間內,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在專注于企業的人力效率。但現在,機器學習、智能系統和數據分析技術的成熟已經開始使電腦真正成為人們的助理,而諸如Siri和Cortana這些產品則清晰的顯示出了這一領域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同時,越來越多的自動化智能系統已經出現在了我們身邊,這意味著科技將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管人們的日常生活。
BI:你談到了Siri和Cortana這些產品,但它們目前似乎仍有不少缺陷,你認為它們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達到理想的使用狀態嗎?
斯卡利:我認為個人效率助理產品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進入了研發階段,在30年的時間內,這些產品已經變得越來越出色。但在大多數時候我依舊不會使用Siri,因為它并不特別好用。不過,我認為通用電氣所生產的智能化飛機引擎或許是一個更好的例子,通用電氣在這些引擎上安裝了500個傳感器,這些傳感器會實時監控引擎的工作狀態,并將數據傳回以自動調整引擎的工作狀態,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完全自動、無需人工介入的系統。
BI:假設我是一名正準備創業的企業家,現在我希望買一本有關創業方面的書籍,那么為什么我會選擇你的《狂潮》,而不是彼得·泰爾(Peter Thiel)的新書呢,畢竟泰爾在近期參與了更多的流行科技投資項目。
斯卡利:首先,我喜歡泰爾的書,我認為他的書非常不錯。但與此同時我也會購買《狂潮》,因為這是兩本完全不同類型的書籍。我的書是關于如何打造出一個公司的,而泰爾的書主要講的是有關他對于科技領域的看法、他的投資決策以及成功故事。
BI:讓我們再繼續談論一下蘋果的話題吧,你認為在你掌權期間的蘋果發生了哪些變化,這間公司當年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偏離自己軌道的?
斯卡利:我想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在我蘋果的10年生涯中,該公司的市值從8億美元上升到了80億美元。在我離開的時候,蘋果坐擁20億美元現金,并且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硬件廠商之一。當時蘋果還推出了第一款平板電腦Newton,雖然該產品本身稱不上是一款成功的消費者產品,但它的出現推動了ARM公司的成立,而后者的處理器現在已經內置在了超過60億部設備之中。
我在離職前曾反對蘋果對外授權技術,因為這會讓公司面臨破產危機。但他們根本不聽,并接連更換了數任CEO。在喬布斯回歸后,他所作的第一個決定就是取消技術授權、取消他認為設計不夠出色的多余產品。簡單來說,喬布斯幾乎是在那個時候又將蘋果開始重頭打造了一遍。
BI:你為什么不對外宣傳“不是我解雇了喬布斯”這樣的信息呢?
斯卡利:我不是一個懷舊的人,我喜歡向前看。所以我相信當人們開始讀完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喬布斯傳》的時候會感到一絲驚訝,因為他們會發現其實并不是我一手逼走了喬布斯。而且,人們會發現在我離開蘋果、喬布斯回歸之前蘋果有著四年的“空窗期”,而蘋果正是在這段時間真正陷入危機的,因此這并不是我的問題。
BI:對于自己被蘋果解雇一事你怎么看?
斯卡利:被解雇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沒人喜歡經歷這些。但事實是,如果你身處一個風險巨大的環境中,你將肯定會遇到一些挑戰和困難。有時候你會被解雇,有時候你則必須解雇他人,這就是這個游戲的規則。
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或許就會發現,即便是那些如今非常成功的人也會在他們成功之前遇到許多挫折。所以,我更多的會將這些經歷當成給自己上的寶貴一課,因為失敗并不會阻礙我們走向成功。
【IT時代周刊編后】離開蘋果公司后的20年來,約翰·斯卡利沒有停下腳步。蘋果公司前任的CEO將它剩下的大部分時間用來投資,幫助了很多在硅谷及附近的公司。他涉及領域從市場營銷到可穿戴,大家都知道在加盟蘋果前他曾是百事公司副總裁,市場能力卓絕,而其直面錯誤并從中吸取經驗的態度,也影響了其投資之路。盡管2011年5月喬布斯去世后,蘋果的股價一度增長緩慢,斯卡利對于蘋果在金融市場的預期依然“十分樂觀”,這從他從未拋售過蘋果的股票也可以看出來。當蘋果全面超越可口可樂,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品牌時,斯卡利稱蘋果這一成績的取得,蒂姆功不可沒。【責任編輯/周冬樂】
作者湯姆。本文轉自BI中文站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