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周刊編者按】2014年,大數據熱度持續。依靠龐大的網絡用戶行為累積,越來越多的行業認識到大數據對于企業的重要性。而對于有著十年數據積累的大眾點評,又是怎樣看待國內的大數據行業發展的呢?大眾點評目前的大數據模式是什么?一起來看看這篇對話大眾點評聯合創始人龍偉的文章,或許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大眾點評本身就是一個大數據網站。”大眾點評聯合創始人龍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大眾點評的點評數已達4200萬條。另據了解,目前大眾點評的月活躍用戶超過1.7億,數據服務調用在10億級別。
對于大數據的發展,龍偉表示,之前幾年,大數據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技術上是巔峰期,而業務上則處于“欲爆發期”。也就是說,前期必須有數據的積累過程,然后才能有后續的開發應用,如果沒有數據積累,根本談不上大數據。
和市場上一些觀點不同的是,龍偉認為,大數據根本稱不上是一個行業,因為大數據涉及各行各業。同時,他認為,目前大數據也難以形成產業,因為專業的大數據挖掘公司并不一定對每個行業都了解,“肯定有機會,但絕對沒那么容易”。
“我不覺得大數據是一個行業,只是一個應用而已,如果對公司業務、用戶和商家無用,大數據就沒有意義。”龍偉說。
事實上,基于大眾點評的UGC和O2O模式,其在大數據采集、挖掘、應用等方面均有與其它行業不同的特點。
開放是大數據的趨勢
《21世紀》:大眾點評目前的大數據模式是什么?
龍偉:大眾點評網站上的內容(即數據)都是通過UGC產生的,從第一個用戶上傳第一家商戶開始,數據就開始產生。首先是商家的基礎信息展示,然后越來越多的用戶進行點評,在這個過程中,平臺積累了商家和用戶兩方面的數據。
一個是關于商家地址、菜品、環境、服務等方面的數據,一個是用戶的消費習慣等,并且在用戶點評過程中,也有一個對商家數據不斷調整、完善的機制。
當大眾點評開始涉及交易業務時,數據更加豐富。目前,在大眾點評的大數據結構中,用戶的行為日志數據量占總數據量的大部分,剩下的就是交易數據。
從這個角度看,整個大眾點評本身就是一個大數據網站,基于用戶上傳、消費積累,將大數據呈現出來。
《21世紀》:UGC模式下,如何驅動用戶生產內容?平臺又如何不斷優化整合這些數據?
龍偉:沒有物質獎勵,主要是用戶心理的滿足感,比如你是第一個發現某家餐廳的,或者你的點評獲得多少個贊。
優化數據方面,比如2003年建站,只有一個用戶點評時是沒價值的,當點評數達到25個左右,就比較客觀,通過打分數的形式展現——就是計算出一個加權平均數,根據用戶權重,星級越高權重越高,由此在后臺實現打分。這種模式可以快速復制到所有商家。
通過近12年的積累,大眾點評在商家數據結構化、用戶數據整合分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規則。
《21世紀》:大眾點評目前有什么大數據應用?
龍偉:目前分兩類:一類是商戶通、推廣通,這些是收費產品;另一類,比如大眾點評指數,為消費者提供決策;還有餐飲行業風向標,提供行業發展參考;同時在業務方面可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推薦;點評管家則可以幫助商家分析經營行為、用戶特點等。現在這些產品都是免費的,未來不確定。
同時,大眾點評也在做開放平臺,即將數據向第三方開放,他們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
走向開放,是大數據的趨勢。
80%來自移動端
《21世紀》:相比PC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會給大數據帶來什么影響?
龍偉:首先是用戶量增加、數據增加,目前,大眾點評的業務超過80%來自移動端。
更重要的是,移動端可以獲得PC端得不到的數據信息,比如地理位置信息。而對于O2O企業來說,這非常重要。比如你經常在徐家匯附近活動,那么旁邊的商戶對你更重要,一般是在周邊千米之內。而對于淘寶那樣的實物電商而言,地理位置相對就不那么重要。
時間維度也會發生變化。比如查詢,PC查詢的時間相對固定,移動端隨時隨地查,對數據調用交互要求很高。
《21世紀》:你如何看待目前國內的大數據行業發展?是否能形成一個新的產業?
龍偉:好多都是在喊口號,什么熱就喊什么。我認為,首先要做好業務,有這個能力了,順其自然。并且,我不認為大數據是一個行業,因為它涉及各行各業。
雖然有很多大數據方面的創業公司,但形成產業也不太可能。大眾點評是自己積累、挖掘,而對于傳統行業,不排除要依靠專業的數據公司做大數據。但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特點,需要針對性地量身定做,專門大數據挖掘公司,你對行業了解多少?不過肯定有機會,但是也沒那么容易。
《21世紀》:近幾年來,傳統行業也在探索大數據方面的運用,你認為和互聯網相比,有什么特點?
龍偉:大數據不分互聯網和非互聯網。互聯網通過多年發展,只是讓數據積累更加便捷,用戶的每個訪問都是記錄在服務器上。而傳統行業則可能要專門開發一套系統,人工采集數據。
因此,大數據和互聯網結合緊密,是因為在搜集數據上占據天然優勢,但搜集的數據不一定全部有用。現在傳統行業越來越重視大數據,他們在搜集、積累大數據方面可能投入的成本更高,但在數據挖掘方面并不一定差,不同行業有不同的特點,即使互聯網公司不懂傳統行業的業務模式和特點,同樣不行。
《21世紀》:對于企業而言,如何定位大數據的作用?
龍偉:大數據積累和挖掘首先要對公司本身的業務有價值,更好地知道用戶習慣,以及如何滿足用戶需求,為運營提供決策。在此基礎上,再去滿足商家的需求。
不要為了大數據而大數據,有了大數據,so what?還是要讓用戶更方便。
《21世紀》:和實物電商相比,餐飲這樣的O2O模式產生的數據是否相對單薄?
龍偉:餐飲行業有自己的特點,消費頻率、金額不同,做決策的人也不同。餐飲沒有倉儲物流,我只需要一個序列號,消費者去消費時,商家到大眾點評的后臺驗證確認,這些數據都會到數據庫中。O2O有自己的特點,對其它公司有用的數據,對我們而言可能不是那么關鍵。
挑戰在于構建“數據模型”
《21世紀》:你認為目前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遇到哪些挑戰?
龍偉:積累、完善、迭代,都會遇到一些挑戰。做大數據挖掘需要有長期沉淀,但用戶行為的變化是很快的,每個季度、每個月,甚至每周,產品處于變動之中。
比如牛奶,相對變化不大,可以長期按照一定規則積累數據,比較穩定。但互聯網行業產品迭代很快,剛剛沉淀了一個月的數據,明天你的數據類型可能就要改變,因此挑戰不在于技術,而關鍵在于如何構建數據模型。牛奶產品穩定,數據模型穩定,但互聯網需要很強的靈活性。
《21世紀》:近期,蘋果“艷照門”事件也暴露出大數據時代的一些安全、隱私問題,你如何看待大數據安全?
龍偉:安全本身不應該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一方面,公司本身的誠信就不應該是一個問題,必須要保護用戶隱私,但不排除濫用;第二是外部攻擊,這是純技術問題,有了互聯網,這個問題就存在,也不會因為這個問題互聯網就死掉。大數據安全主要還是通過內部管理制度和技術雙重保障。
《21世紀》:大眾點評是否會基于大數據涉足互聯網金融的業務?
龍偉:也有銀行有意向合作,因為,大眾點評有良好的大數據體系,了解商家現金流、運營情況,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分析進行金融業務,都有可能性。
【IT時代周刊編后】“大數據”早已不是一個新鮮名詞。龍偉認為,如果沒有數據積累,根本談不上大數據。而如今的“大數據”也不再是僅僅用來描述大量的數據,其中也涵蓋了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等等。通過近12年的積累,大眾點評在商家數據結構化、用戶數據整合分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規則。毋庸置疑,大數據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將會在未來開啟重大的時代轉型。【責任編輯/李響】
作者滑明飛,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