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深1度】騰訊云之殤:渙散戰略下的跟隨者

    如果一個“希望之星”只能以自身“潛力”作為賣點,那么外界對其發展前景的期望難免會逐漸走低,直到被質疑所取代。

    騰訊云便是這樣一個例子。

    2016年7月5日,馬化騰在深圳前海舉行了一場浩大的騰訊云產品推薦會。在那場發布會上,他花了30分鐘首次詳細向外界披露了騰訊云未來的發展規劃,也讓騰訊云第一次從幕后走到臺前。

    那時的騰訊在長期耕耘To C(面向消費端)業務之后,亟需找到新的業務方向,尤其是To B端(面向企業端)。因此,騰訊云承載了“騰訊下一個增長點”的重任,被賦予極高的期望——騰訊云已經成為騰訊在To B領域最重要的業務之一。

    在那之后,騰訊上下都將騰訊云作為主要的對外宣傳點,“云+未來”峰會也成為騰訊每年舉辦的核心活動之一。每次出席重要場合,馬化騰也會或多或少地提及騰訊云,來凸顯騰訊云在騰訊業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但一個業務的發展勢頭,并不完全取決于內部人員的重視程度。兩年過去,騰訊云的進步依然不算明顯。無論是發展戰略、管理架構,乃至自身定位,這個被稱為“下一個增長點”的業務并不能夠讓人滿意。相比之下,早一步發展起來的阿里云已經領跑當時的國內公有云市場,摩根士丹利還為其給出了390億美元的估值,占據阿里巴巴集團當時總市值的20%?!栋蛡愔芸飞踔琳J為,阿里云將比肩亞馬遜AWS。

    是什么在阻礙騰訊云的發展?

    一場事故引發的“血案”

    除了機場鋪天蓋地的廣告之外,騰訊云最近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和一家創業公司發生的糾紛。

    今年7月,初創企業“前沿數控”發現,部署在騰訊云上的公司網站、小程序、H5突然無法打開。7月22日,騰訊云方面向前沿數控確認,丟失的數據已經找不回來。

    對此,前沿數控聲稱,該公司近千萬元級的平臺數據全部丟失,包括經過長期推廣導流積累起來的精準注冊用戶以及內容數據?。后續影響在于廣告主在其平臺的廣告投入已不能正常展示,面臨退款賠償及老客戶丟失的問題,公司融資計劃也被中止。前沿數控因此對騰訊云提出了高達1100萬元的索賠要求。

    騰訊云在之后對故障進行了復盤,稱該故障緣起于因磁盤靜默錯誤導致的單副本數據錯誤,再加上數據遷移過程中的兩次不規范的操作,導致云盤的三副本安全機制失效,并最終導致客戶數據完整性受損。

    同時,騰訊云也表示,前沿數控提出的過千萬元賠償數字難以接受,它們給出的方案是,在全額返還業務費用的基礎上,提供132900元現金或云資源的額外補償。

    雙方就賠償額度的糾紛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8月8日,前沿數控在微博上表示,雙方已經消除誤會,共同制定解決方案,這場紛爭才算暫告一段落。

    然而這次技術故障給前沿數控帶來的影響還在持續。截至9月21日,界面新聞記者登入其官方網站,發現該網站尚未結束無法訪問的狀態。而前沿數控的負責人并未回應界面新聞記者對這次事件的進一步咨詢。

    此外,騰訊云對于這起事件的處理效率也不算理想,解決問題的時間跨度超過了半個月,折射出騰訊云在管理層面的無力。兵無將而不動,管理層的遲鈍,讓騰訊云在糾紛之中陷入了被動,極大影響了自身的品牌形象。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這背后的原因在于,騰訊云的管理層始終未能對賠償一事達成共識,也沒有迅速給出最后決策或者明確指示,使得事件不斷發酵,引發了一次直指騰訊云的輿論危機。

    “雙方其實最初給出的解決方案都很極端,但是騰訊云沒有迅速進行斡旋,導致事情被拖延解決。”有接近騰訊云的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如果騰訊云的高層能夠盡快達成共識,也許雙方會以一個更加合理的價碼解決問題,騰訊云也不會背負如此多的輿論抨擊。

    “前沿數控”事件,不僅損害了騰訊云在行業內的形象,還進一步影響了騰訊云后續的一些公關行為。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騰訊云原定9月底舉辦發布會,對外宣布與甲骨文在數據中心的運營方面達成合作,但考慮到種種因素,這場發布會最終被取消。

    “現在的策略就是一切低調,盡可能不對外發聲。”一位騰訊云內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事實上,“前沿數控”事件所反映出來的騰訊云管理問題,并不是一次孤立事件。對外發展數年以來,騰訊云的某些高管頻繁更迭,給內部管理造成了混亂。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前兩年負責騰訊云品牌建設的是副總裁曾佳欣,后來一位空降的臺灣高管接棒,最近又換回了曾佳欣。這使得騰訊云的品牌規劃路線在這兩年間換了一次又一次,缺乏穩定。

    2007年加入騰訊的曾佳欣,曾經陸續負責過QQ秀、QQ空間等公司核心產品的內容運營和市場管理,其履歷和目前的騰訊云總裁邱躍鵬頗為相似。但目前來看,對于騰訊云這個技術性更濃的業務,她還沒有找到一個特別好的管理方法。

    在過去幾年,騰訊云的中高層員工也屢有變動。令人感到泄氣的是,上層領導每一次更迭,就意味著策略路線的徹底轉換。

    但混亂不僅僅出現在高層管理上。有騰訊云的合作企業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由于騰訊云內部的體系設置過于繁復,很多時候所對接的負責人往往不止一位,“技術要找市場,市場要找運營,效率有時會變得很低?!狈N種因素,讓騰訊云難以在市場中建立起有效的競爭優勢。

    走在對手的老路上

    盡管來得有點晚,但騰訊云似乎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今年5月,騰訊在廣州召開了一場年度的“云+未來峰會”。3個月后,在重慶舉行的智博會上又舉辦了一場“云+未來峰會”,像是一次地方性的巡演。

    值得關注的是,峰會舉辦前不久,騰訊正式宣布西南總部落地重慶。騰訊表示,會將自己的技術能力灌輸到重慶的城市建設之中,比如在民生和經濟方面。

    這幾乎是對“數字廣東”工程的復制。

    今年兩會期間,馬化騰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到,廣東正打造全國領先的省級數字政府樣板。在這個進程中,騰訊將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在那之后,騰訊接連推出了幾個與政府合作的成果,比如民生服務小程序“粵省事”等。

    政務方面的合作,是騰訊今年在技術輸出的重要舉措。這背后,騰訊云自然扮演著關鍵角色。

    “今年騰訊云的重點就是政務云,可以說是全員出動,在各地推動這塊業務的開展。”一位和騰訊云有過業務接觸的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騰訊云總裁邱躍鵬曾經如此定義騰訊云:“騰訊集團前沿技術能力對外輸出的總出口”。在各地推廣期間,騰訊和地方政府開展的不同方向合作,基本都是建構在騰訊云輸出的技術基礎上。比如在重慶,“一鍵游武隆”這個與旅游行業相關的項目,騰訊云在背后提供了技術支持。

    “政務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們在智慧旅游上不僅涉及景點(相關信息),還涉及到金融保險、餐飲、消費這些需要管理的部分,所以需要和政府進行深度合作。”騰訊云副總裁王濤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除了廣東和重慶等地,騰訊云今年還在全國其他地區緊鑼密鼓地推動政務云的落地,西部的一些省份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就在9月25日,騰訊云還宣布和烏魯木齊達成合作,共建數字政府。

    “現在來看,華東地區基本是阿里云占據領先地位,在西部的一些省份,阿里云和騰訊云還在競爭之中。”前述業內人士對界面記者形容稱,兩家公司已經在全國各地加速圈地,每和一個地區達成合作,都意味著它們在政務云方面的再進一步。

    相比其他領域而言,政務還是一個數字化相對欠缺的領域。不少政府部門目前仍在使用相對原始的信息傳遞方式,政府的數字化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以2016年IDC所發布的數據為例,中國政務云市場總體規模為91.5億元人民幣,未來五年將實現20%的年復合增長率。

    “很多信息還是存在光盤里面,儲存起來很不方便。”有知情人士曾經向界面新聞記者舉例稱。因此,大力向政務云進軍,也是騰訊云快速實現業績提升的重要途徑。

    只是,政務云此前并不算是騰訊的優勢領域。對于以社交和娛樂起家的騰訊來說,它們的云服務自然最早在這些領域落地。

    界面新聞記者此前曾經了解到,騰訊在發展云業務之初,收到的需求大多來自于游戲行業的合作伙伴,這部分客戶希望將數據儲存到騰訊內部的云端,從而成為騰訊云最早服務的一批客戶。

    至于政務云,卻似乎不是騰訊的專長。2017年3月,騰訊云以1分錢的價格中標廈門市信息中心對外招標的廈門市政務外網云服務,引發了軒然大波。

    爭論的焦點在于,騰訊云以近乎免費的方式爭取政務云客戶。不少行內人士擔心,價格戰會擾亂政務云市場的正常運作,甚至違反相關規定;另外,騰訊也有可能繼續通過To C“先免費后收費”的方式來吸引用戶——這是騰訊在發展游戲等業務時采取的常用策略。

    在這方面,阿里云走得更遠些。2016年,杭州市政府與阿里云共同開創了“城市大腦”這個概念,并在同年10月的云棲大會上正式啟動。而在最近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發布了杭州城市大腦2.0,基本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

    某種程度上,騰訊云正在走阿里云的發展老路,尋尋覓覓之后,還是將政務云作為重點拓展的領域。如果想把云服務轉變為基礎設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必不可少。然而騰訊云已經在這方面落后一籌,需要在追趕競爭對手之時繼續“補”大量的課。

    To B業務遭遇質疑

    一直以來,騰訊留給外界的印象多是To C領域的巨頭,“能否做好To B業務”則被打上大大的問號。這種質疑同樣適用騰訊云。

    鼓勵內部競爭的“賽馬”機制,是騰訊在To C業務成功的法寶。

    以近年風靡一時的“吃雞”類游戲為例,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騰訊曾經在內部投入數十億元的資源,合計推出了7款同類游戲鼓勵競爭,使得吃雞游戲獲得眾多國內用戶的認可。騰訊今年3月份發布的2017年財報顯示,《絕地求生:刺激戰場》已經成為了日活躍賬戶最高的生存射擊品類游戲。

    內部競爭的好處很明顯,能夠盡可能地調動產品團隊的積極性,使產品快速捕捉到用戶的敏感點進而獲得認可。此外,也能最大程度地體現團隊對于產品的把控能力,讓產品成為“神作”。

    然而To B業務和To C業務遵循著兩種完全不同的邏輯。如果說To C業務所體現的是小團隊的創意或者意志,那么To B業務則需要更高的集中度。這對騰訊云來說并不容易。即便騰訊云在內部沒有遇到類似的競爭對手,但其他事業群的部分業務也會出現和騰訊云重疊的情況,讓騰訊云處處受限。

    據全天候科技的報道,騰訊云在制定客戶個性化需求時,往往無法調用TEG(技術工程事業群)、MIG(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甚至優圖實驗室的能力。

    在這點上,就連騰訊員工也認為老對手阿里云做得比較好?!罢w來看,騰訊云的戰略還是比較散亂,沒有明顯的戰略集中點,這一點比不上阿里云。”一位了解騰訊云的內部人士認為。

    騰訊云的業務范圍上也處于落后態勢。除游戲和視頻兩個優勢領域外,騰訊云還在拓展金融、醫療、交通、政務等領域。然而直到今年,騰訊云才明顯地體現出對于政務云的資源傾斜,但阿里云的“城市大腦”已經成為一個招牌案例。

    “太過民主反而不是好事情,要是還是主張內部競爭,反而不適合發展To B客戶,會失去一些機會。”上述內部人士進一步評價稱。

    除了對戰略高度集中的需求之外,To B業務還需要服務提供方能夠將穩定作為產品的第一要素,畢竟企業用戶背后所承擔的利害關系要遠遠高于個人消費者。一旦為這類用戶提供的服務出現差錯,受影響的將會是一個群體。這要求服務提供方首要保證業務的質量,而不是如何能夠快速地將盤子做大。

    在談到騰訊云“一分錢中標”一事時,一位電信行業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不管利潤先拿下單子,后續再進行服務合同的增補或者將目的放在口碑上,不算是一種成熟的To B業務發展方法。

    “哪怕是騰訊云有這樣的技術基礎,但一分錢中標給業內留下的印象并不算好。對于政府業務來說,自然是寧可貴點,也要保證服務質量。價格并不是這類服務的第一考慮要素。”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不僅如此,即便是在技術層面,騰訊的缺陷也依舊存在。有多位騰訊員工表示,騰訊內部的技術體系已經呈現出落后的態勢,“很多代碼過于繁復,一次小改動就要牽一發而動全身,而且升級緩慢”。這些技術上的落后,也不足以為騰訊云的發展提供強大推力。

    對于騰訊來說,服務消費者已經成為了深入骨髓的基因??蔁o論是在管理層的打造、業務的發展戰略,甚至是在技術積累上,這家互聯網巨頭看上去似乎都還沒有做好準備,來全面投入稍顯陌生的To B端業務。

    這讓騰訊云更像是一輛倉促上路之后,在途中依舊需要被不斷調試的汽車。在這個過程之中,走過的每一段彎路,都變得理所當然。

    但走彎路乃至原地踏步,始終不是騰訊云發展的長久之計。變革迫在眉睫。

    騰訊云的謎之地位

    盡管一直頭頂“騰訊未來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業務部門之一”的旗號,但騰訊云在內部的地位與外界的期望不相匹配,難以獲得來自騰訊內部的集中力量。

    阿里云則不同,其在阿里巴巴集團體系內部的地位,從成立之初就已確立。2009年,在確定“云計算”和“大數據”兩個主要戰略之后,阿里云隨即成立了獨立的運營公司,并且最終成為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四大業務條線之一。

    2015年8月,阿里云的運營數據在阿里巴巴2015年第二季度的財報中首次被披露。發展至今,阿里巴巴2019財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阿里云的營收已經達到了人民幣46.98億元。

    在阿里云發展的早期過程中,來自集團決策層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馬云曾經提到過:“每年給阿里云投資10個億,投個10年,做不出來再說?!?/p>

    這種集中式的態度,是騰訊所不具備的。盡管互聯網評論家keso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曾經表達過,相比于計劃力量強大的阿里巴巴,自由獨立式的騰訊更值得認可,但是在云服務這種領域,集中的力量更為重要。

    華為云是另一個實際地位在組織內部得到明顯提升的例子。2017年3月,時任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公開場合提到,華為要進入公有云市場,并宣布華為成立新的云BU。

    不到半年,華為內部發文,表示為了支撐業務發展,云BU遷移至華為集團下,成為一層組織。至此,華為云在集團內部的地位僅次于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以及消費者業務三大事業群。

    至于騰訊云,盡管一直獲得騰訊高層的站臺支持,然而從實際地位來看始終是騰訊SNG(社交網絡事業群)旗下的一個業務部門。部門單列,或者是財務數據列入財報等可以體現騰訊云地位提升的舉動,遲遲未能出現。

    好在變化正在路上。全天候科技的報道中提到,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曾經表示,騰訊要設立一個適應To B業務發展的組織架構,潛在的架構調整則在近期開始醞釀。有騰訊內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這個變動可能會在今年年底落地。

    目前來看,騰訊的各項To B業務中,云計算和金融是發展勢頭最為強勁的業務線。在騰訊近年的年度財報發布會上,這兩項業務多次出現在騰訊高層對外宣講的主要內容中。一旦業務架構出現變動,這兩項業務很有可能會是其中的主角。

    騰訊經歷了一個難熬的夏天。8月15日,騰訊發布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在第二季度,其營收為73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營收增速創2015年二季度以來新低。

    其中,騰訊的王牌業務,網絡游戲收入環比下降12%至252.02億元。而隨著有關部門逐步收緊對于游戲內容的管控,騰訊的游戲業務即將進入一個冬天。

    游戲業務的頹勢,意味著騰訊需要開始從其他業務上尋求更多的收益,云服務自然也是需要被重點考慮的領域。

    IDC在今年7月份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顯示,騰訊云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10%,排名第二位,但和市場占有率超過45%的阿里云相比,依舊存在明顯差距。一直成長于溫室中的騰訊云,需要盡快兌現潛力,給騰訊注入更多的活力?!矩熑尉庉?江小白】

    (原標題:騰訊云之殤:渙散戰略下的跟隨者)

    來源:界面新聞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騰訊云被索賠一億 否認對“她拍”進行技術打擊
    【深1度】騰訊云之殤:渙散戰略下的跟隨者
    【特別報道】騰訊云的“圈地運動”
    騰訊云丟失客戶數據遭索賠千萬,騰訊方:只能賠償13萬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