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共享經濟的倡導者,滴滴無疑站在了黃金賽道上,但一把好牌終被打散,滴滴的創始人程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說過的這三句話,或許已經決定了滴滴的命運。
1
產品做到70%就上線
在當前新一輩的互聯網巨頭中,83年的程維雖然是年齡最小的,卻是公認戰斗力最強的。在滴滴圖書館入口的第一排書架上,清一色地陳列著戰爭史書,程維就是在這樣的狼性文化里帶著滴滴一路向前。
2017年底,程維接受媒體采訪時公布:滴滴目前的日單量在2500萬單以上,已經是全球是最大的出行平臺。這意味著2012年6月成立的滴滴,用了短短6年時間,就站在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最前端。
收獲成功的同時,滴滴也遭遇了遠比任何一個公司都要艱難的創業史,從快的到Uber,PK掉了無數對手,在政策的灰色地帶中試探。程維本人也一直游走在資本之間,確保在相對自主的情況下獲得足夠的融資。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面對種種不確定性因素,程維的保命秘訣之一就是:快!
入局要快,新品上線就要1000個司機在線;擴張要快,占領市場,燒錢提速;融資要快,創業公司6個月融資一次的速度,在滴滴這里變成3個月;做產品更要快,2個月完成上線。
初創團隊面臨的最大問題,往往是尋找靠譜的技術合伙人,程維是銷售出身,雖曾是支付寶最年輕的區域經理,在技術面前卻始終難以大施拳腳。他找來了百度的研發經理張博做CTO,并叮囑他: 時間不能再拖了,兩個月產品必須要上,能響就行。
第一代滴滴打車軟件就這樣倉促推出了,“產品做到70%就上線”,這是程維總結出的經驗,這樣既能趕時間,也能不讓產品出現大bug,剩下的問題,可以邊跑邊迭代。
滴滴產品總監羅文和設計總監趙天翔在2016年做客騰訊匯時,說過這樣一番話:“集中設計和開發團隊的實力,先解決那些80%的用戶所面臨的共同的、高頻的訴求和痛點,并且作到專注和簡單。 20%差異化的需求先不滿足,而是在后面持續的迭代過程中去完善和優化。滴滴4次產品迭代都證明了,一款產品不用等到做到完美才能夠發布和推廣。”
這如此產品設計理念的驅動下,滴滴上線新品的速度快到讓外界感慨,“專車、快車、代駕、巴士,從來沒有哪家公司在這么短的時間推出這么多垂直產品。”
但70%的完成度真的就夠了嗎?事實證明,堪稱國民級網約車平臺的滴滴連最基本的乘客安全問題都無法保障,客服流程冗雜、投訴機制反應滯后、不能在第一時間獲取被害人相關乘車信息,這些產品本身的漏洞在事故發生后一一暴露在公眾的視線中。1%的僥幸,就可能會帶來100%的傷害,更何況是30%的僥幸呢?
2
爾要戰,便戰
“滴滴是一家非常沒有安全感的公司,出生在血海狼窩,生下來就面臨激烈的競爭。”程維不止一次強調過滴滴一路走來的浴血奮戰,他極為欣賞成吉思汗西征時的戰書,“爾要戰,便戰”。
初創時的滴滴,在北京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搖搖招車,當時后者早有紅杉資本300多萬美元的融資,而滴滴只有天使投資人王剛給的70萬和程維自己出的10萬,一共80萬元起步資金。
搖搖招車有錢在電臺黃金時段和機場做廣告,滴滴就避開機場在火車站爭地盤,注冊送WIFI、雞蛋餅,使出渾身解數做地推。
2012年冬天寒風刺骨,程維和團隊戴著大皮帽子、裹著棉衣等在西站邊上,用30秒的時間說服司機并安裝上滴滴軟件,靠著“死磕”的精神一點點拿下了北京的地盤。
之后程維順勢一路南下,殺到上海跑馬圈地,干掉大黃蜂;推出滴滴順風車,擠走了估值達10個億的微微拼車;曾經火爆一時的嘀嗒拼車、e代駕也只有大幅裁員的份。
與此同時快的也在迅速崛起,成長為滴滴強有力的競爭對手,2013年9月,騰訊開始借滴滴推微信支付,網約車賽道上迎來了巨頭的參與,燒錢補貼用戶,滴滴的乘客用戶從2000萬激增到1億。
2014年1月,隨著騰訊1億美金融資到位,滴滴補貼大戰陷入瘋狂狀態,隨后在阿里支持下快的跟進,這場紅包大戰一直打到5月份才告一段落,雙方燒掉近20億元,堪稱慘烈。
2015年2月14日,情人節這天滴滴與快的合并,這場大戰中滴滴奠定國內網約車的霸主地位,程維贏了。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7月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找到程維,說服他接受Uber占股40%的投資。程維如何能甘心做一個傀儡?這場仗他一定要打。
當時Uber估值超過 400 億美金,是滴滴的10倍,并且短短幾個月就占據了中國近三分之一的市場。程維坦言,跟Uber打,優勢就是本土化,除了戰略部署之外他每天最重要的是就是做團隊激勵,鼓舞士氣。
新一輪的網約車大戰延續了紅包補貼的策略,投資人看中了用戶、支付入口、流量等龐大數據的價值,擊鼓傳花般地為滴滴提供彈藥。整個2015年,滴滴燒掉了122億元人民幣,平均每月燒掉10個億。
Uber在中國也燒掉了25億美元,雖然雙方表面上勢均力敵,但觸角在全球的Uber明顯力不從心了,如果選擇繼續燒錢會累及Uber的全球化戰略。
最終,扛不住的Uber亮出了“白旗”,這一仗程維又贏了。2016 年 8 月,滴滴出行與Uber 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收購 Uber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
網約車市場過了兩年的平靜期,又一輪風暴起于2018年的上半年,美團打車在上海強勢殺入,直接劃走滴滴三分之一的蛋糕。
程維毫不退讓,立刻在無錫掀起了外賣大戰,“我們一路碰到了太多對手,美團肯定不是最弱的,但也未必是最強的”。
接著首汽約車、嘀嗒、易到這些老玩家重振旗鼓,高德、攜程也相繼入局,滴滴面臨一個新的戰場,從沒輸過的程維,又一次站在了沖鋒前陣的位置。
3
2018年我們將會全面出擊
滴滴從2012年創辦到2018年初,已經完成了16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200億美元,擁有100多家投資者,最新估值550億美元。
在資本的眷顧下,滴滴的兩位80后掌門人,CEO程維和總裁柳青身價暴漲。目前,35歲的程維以165億財富排在胡潤富豪榜189位,滴滴的天使輪投資者王剛,也因滴滴獲資本青睞估值飆升而身家增長至60億。
隨著資本的積累、估值的擴張,滴滴也將其觸角伸向金融、外賣、網絡安全等多個領域,版圖日益擴大,程維一次次強調:“2018年滴滴要全面出擊,一做國際化,二要推動共享新能源汽車和配套的服務體系。”
早在完成與Uber中國的合并之后,滴滴就開始加速國際化進程,目前已經與全球七大出行企業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網絡服務遍及超過1000個城市。
而在人工智能領域,滴滴也早早布局,2017年1月26日,滴滴正式宣布在美國加州山景城成立AI Labs(人工智能實驗室),重點推進全球智能交通前沿技術的發展。
在國內則與北汽新能源、比亞迪等12 家汽車廠商達成了合作,開始打造自己的“智能共享出行聯盟”,要在多個城市運營自己的自動駕駛出租車。
出行之外,滴滴還上線了“滴水貸”小額信貸項目,用戶最高可申請30萬元的貸款額度,支持隨借隨還。滴滴方面作為入口,主要為產品導流和提供數據,資金來源則為新網銀行等持牌機構。
僅僅6年,從網約車平臺到產業生態鏈,滴滴的速度之快被程維形容為,每天都像坐在飛速行駛的車上,輪子都要飛出去了,還要不停踩油門。
從初出茅廬到所向披靡,滴滴一路走來打敗了無數對手,卻在登頂后離初衷越來越遠。程維或許想過創業的成功,但他卻失掉了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希望他能如自己所言,做一個內心充滿敬畏的人,敬畏用戶,敬畏行業,敬畏一切。【責任編輯/孟亮】
(原標題:程維的三句話 決定了滴滴的命運)
來源:新浪科技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