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周刊編者按】近日,印象筆記在今年的 Evernote conference 全球大會推出了“內容推送服務”和“群聊功能”。前者可以讓用戶在編輯自己的文稿時,實時收到有關文稿內容的信息推送;而后者也加強了團隊在工作中的溝通與交流。那么,印象筆記真的能夠成為移動端的“Office辦公套件”嗎?這篇對話印象筆記CEO的文章,來看看 Phil Libin自己是怎么說的吧。
導語:關于Evernote的今天和明天 - 一款筆記app的亂世生存術。
據華爾街日報統計,目前,這世界上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初創公司總共只有61家;成立于2007年的印象筆記(Evernote)早在兩年前就加入了這一行列。它是硅谷最有名的效率應用公司,是免費增值模式的典范,它的俄羅斯裔CEO一直秉承一本‘慢生意經’:不靠廣告,不賣數據;2012年進入中國后,他們甚至對外宣稱:“已經做好在中國十年不賺錢的準備”。
今天,Evernote軟件的全球用戶數已經突破一個億(去年同期還是6000萬),雖然尚不盈利,但是底氣十足。過去一年,Evernote甚至開始在線上商店售賣‘實體物品’,85美金的襪子,499美金的掃描儀等等,把很多人的下巴都看脫了臼……從最開始那個“記錄點點滴滴”的筆記app,到去年嘗試‘軟硬都賣’的lifestyle公司,再到今年標榜自己為“你的工作空間”,這只富有心機的大象,正在摸索中經歷一場蛻變。
過去兩日召開的EC4大會上,Evernote又宣布了兩項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重磅功能 —— ‘推薦內容’(Context)和‘群聊’(Work Chat)。前者根據用戶在Evernote上的工作,利用AI算法動態地顯示相關內容,方便大家便捷引用;這些內容來自與Evernote達成合作的媒體和服務,包括《華爾街日報》、TechCrunch,Factiva等等。后者在用戶不離開Evernote應用的時候,即可讓大家通過IM或電郵的方式,與其他用戶進行便捷分享、通信和協作。
又是即時群聊,又是AI算法,究竟Evernote在變一個怎樣的戲法兒?
小編有幸在EC大會現場對話CEO Phil Libin,聽他分享筆記小生的的亂世生存術。
問:你在主題演講中幾次強調:作為一家公司,你不希望Evernote基于‘恐懼’做出任何一個決定。為什么這么鬧心這個‘決策過程’背后的心理學呢?
Phil:因為我們希望Evernote能夠幫你實現自己最棒的工作成果,所以一直苦苦思索:究竟是什么在阻止大家最有效率、也最有質量地進行工作?而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覺得有必要搞清楚它背后的心理學:人們因為什么,做出好的決定、壞的決定…后來我們開始反思自己曾經做出的壞決定,然后發現:那些基于恐懼做出短期決策,還是OK的,但如果你的長期決策也是基于恐懼做出的,那你就有麻煩了(笑)。
問:看來有時候,創業者還得適時來點哲學思考,呵呵。再說說賺錢盈利的事情,你們的商業模式還跟原來一樣嗎?會不會在中國搞點不一樣的?
Phil:還跟原先一模一樣,全世界都一樣,只有‘直接收入’,換句話說,只有Evernote用戶直接付給我們錢的時候,比如把免費賬戶升級成付費的,或者開通企業賬戶,再或者在我們線上商城買東西,這個時候我們才賺錢。我們永遠不會拿用戶來賺錢,我們的用戶不是產品,我們的產品才是產品。
問:你們在中國的收入情況目前如何?
Phil:作為一家公司,我們還沒有盈利。我們觀察到的是,不論哪個國家,隨著Evernote進入這個地區的時間變長,該地區的每用戶收入會越來越高,我們對這種健康的趨勢非常自信 - 用戶使用Evernote時間越長,付費意愿就越高。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用戶增長率超過美國;雖然每用戶收入暫時少于美國或者瑞士,但這跟我們進入中國市場比較晚有關系。
問:從“記錄點點滴滴”到“你的工作空間”,是不是Evernote正在往更加‘商務’的角色轉移?
Phil:‘商務’不太準確,我們其實是希望把Evernote的核心,落到人們的工作場景中。每年我們都收到的非常一致的反饋;對于70%的用戶,Evernote的主要用途就是工作,這倒不一定跟商務有什么關系。對于音樂家來說,它可能是指音樂,對于畫家來說,它可能是指繪畫相關的東西,總之,就是每個人最看重的‘工作’。以前我們總說用Evernote記錄每件事,從今以后,我們希望專注在‘工作’上。
問:相比一年前,今天的Evernote有何不同?
Phil:今天的Evernote確實是家很不一樣的公司了。從規模來看,我們剛剛迎來第400號員工,Evernote已經不再是家小公司,當然,我們仍然在努力維持一種初創公司的氛圍,這確實是個挑戰。怎么說呢?這個規模挺尷尬的,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笑)。
Evernote的產品也很不一樣了。一年前,我們說自己是lifestyle公司,現在,我們希望回歸‘工作’,那才是對用戶最重要的東西。Evernote已經從一個單純的筆記app,變成了一個全面的工作空間;以前我們只想著服務于單個用戶,今天,我們打造的是一個便于協作的高效環境 - 在這里,你可以跟任何人合作去完成任何工作。今天宣布的Context和Work Chat都在體現Evernote的這種轉型。
問:老生常談,IPO到底有多遠?2年?3年?
Phil:還得2年多一點吧。我們暫時還不夠格成為一家很棒的上市公司。IPO前,Evernote的團隊格局需要有所調整,一些重要崗位的空缺要補上,比如CFO,我希望一個好的CFO在公司待夠至少1年后,我們再去運作上市的事情。此外,對于關鍵數據的預測,我們也要做得更加精確才行。
問:怎么看待最近硅谷激烈討論的‘科技泡沫’?會不會對Evernote造成影響?
Phil:首先我覺得‘泡沫’這種比喻不太恰當,因為它假定只有兩種狀態:泡沫還在,泡沫破了。我覺得目前的科技圈仍然正在創造很多價值,只是大家需要更有意識地著眼于長期收益。
我很贊同一些硅谷人的觀點,現在不少初創公司的燒錢率高得嚇人。沒錯,過去幾年,創業者找錢很容易,但肯定不會一直這么容易下去;所有有個實打實的商業模式至關重要。我們從一開始就很明確,Evernote要做的是一個能夠賺錢,能夠維持下去的事情,而不是公益;從上線第一天,Evernote就有了今天的商業模式,免費版和付費版都是同天上線的。
我相信,對于‘沒這根弦’的初創公司來說,接下來的融資環境應該會變得更困難一些;你知道的,就是告訴投資人:我們先把這東西做起來,然后再琢磨怎么賺錢。
問:你提到Evernote Market(線上商城)給了公司一些設計方面的實踐,你們的產品一直很洋氣。我想知道,Evernote會跟可穿戴設備扯上什么樣的關系呢?能不能舉些例子?
Phil:我們會為所有主流的可穿戴設備打造相應的產品;Evernote的足跡覆蓋Google Glass,Pebble手表,蘋果手表等等。尤其現在蘋果手表也出來了,可穿戴設備距離主流又前進了一大步。以往,我們打造安卓手表上的Evernote,其實只是服務于像我一樣喜歡嘗鮮的極客人士,這是個很小眾的群體。現在,我們全力以赴為蘋果手表設計新的Evernote,知道它的目標受眾可能是全球一億的消費者。
至于可穿戴設備上的Evernote會以什么形態呈現?我認為主要是優化多個設備之間的協作。比如,我可能會從手表上看到一條會議邀請的通知,這時候我拿出手機,上面的Evernote已經知曉我剛剛看過手表,然后會在app中自動顯示會議提綱。再比如,一個電話進來了,我希望在Evernote中查找跟這個聯系人相關的信息。這時候,如果Evernote能檢測出我正戴著耳機,并已接通電話,它就會在我的手機屏幕上自動顯示跟該聯系人相關的Context,諸如此類的。
【IT時代周刊編后】雖然印象筆記一直宣稱自己是一家記憶產品公司,但不難看出其在不斷發展生產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如今,作為創業公司的印象筆記在近一億的用戶當中擁有高達49%的付費用戶,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十分耀眼的成績了。印象筆記能否走向輝煌的明天,在這里只能說,居安思危方能長盛不衰。【責任編輯/李響】
本文作者晴然,原載于搜狐IT。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