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周刊編者按】阿里巴巴上市了,市值2300億美元,遠超騰訊和百度市值之和,同為中國互聯網市場三巨頭,阿里甩開百度騰訊,一騎絕塵,多少讓人有些感概。除了情懷和大勢,本文作者給我們分析了造這一差距的根本原因,并結合BAT三者發展優缺點,分析了未來三者的發展大勢,高屋建瓴。
9月19日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收盤價比發行價上漲38%,市值2300億美元,成為僅次于Google的市值第二大互聯網公司,而且還超過了中國騰訊和百度的市值總和。馬云的個人財富也超越萬達王健林、騰訊馬化騰、百度李彥宏,成為中國新首富。
阿里巴巴為何能夠獲得如此高的市值?阿里巴巴與騰訊、百度的未來競爭又將如何?
阿里巴巴市值超越騰訊和百度之和的根本原因
對于阿里巴巴2300億市值,投行和投資者只是看到了阿里巴巴連年來不斷增長的收入,以及淘寶、天貓龐大的交易額,還有中國巨大網民市場的紅利。
然而在我看來,阿里巴巴之所以超越騰訊、百度成為僅次于Google的互聯網公司,主要因為阿里巴巴率先完成了網上建國的任務。
上市前夕,馬云發表了一封《在15年爭議中如履薄冰,不回避挑戰》的公開信。在這封信中,他27次提到生態系統,他說:“我們運營的不是一個公司,而是一個生態系統,一個用新技術、新理念組建而成,由全球數億的消費者、零售商、制造商、服務提供商和投資者組成的仍在持續長大和進化的新經濟體。”
如果從國家角度看,阿里巴巴就是一個虛擬國家,這個國家不依靠向普通公民收費,而是依靠向在這個國家里做生意的企業收入“稅費”,稅費的組成包括了廣告費、服務費、交易傭金等。阿里巴巴將收入的資金用于購買流量、打廣告、建設平臺、物流等基礎設施從而更好地服務企業。而馬云所講的“生態系統”,事實上就是一個國家的生態和規則。
騰訊似乎也是一個虛擬的國家,但是騰訊的營收模式并不是向國家中的企業收取“稅費”,而是依靠向普通國民提供娛樂服務獲得收入。百度則是典型的“管道”或者說是高速路運營商,向獲取流量的企業收取“過路費”。
然而隨著互聯網與實體產業融合,越來越多的線下生意開始上網之后,阿里巴巴這個提前為企業提供網上交易的平臺依靠中國網民和電商交易額增長紅利迅速崛起,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除了參照虛擬國家角度分析阿里巴巴外,我們也能參照萬達王健林構建的萬達商場模式,王健林曾是中國的首富,依靠的是搭建線下交易平臺,向入駐萬達的企業收取租金、銷售分成、金融服務等等,王健林構建了一個線下的商業王國,并依靠“稅費”獲得巨大收益。
而馬云則構建了一個線上的商業王國,其規模遠超線下模式,在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招股書中,首次披露了淘寶和天貓兩大平臺單獨計算的成交總額(G M V )。2014財年淘寶總G M V為1.172萬億元,天貓總G M V為5050億元。
三巨頭站在了連接商業和服務的同一起跑線
顯然互聯網大規模普及之后,互聯網公司的未來在于連接商業和服務,阿里巴巴提前連接了商業和服務,而騰訊、百度也開始從原有的商業模式向連接商業和服務大舉邁進。騰訊希望借助QQ、微信連接服務,百度希望依靠搜索、大數據連接商業和服務。在連接商業和服務的戰爭中,三巨頭優劣勢十分明顯。
阿里巴巴的優勢之一在于先入為主,已經先于騰訊、百度建立一個靠“稅費”獲得收益的虛擬商業王國。同時,有著完善的規則、制度和強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支付寶這個可以實現整個生態閉環的第三方支付工具。
如果用馬云的話講,阿里巴巴的最大優勢在于一個完善的連接商業和服務的生態系統,涵蓋批發、零售、物流、配送、線下連鎖、廣告服務、金融服務所有環節,并通過瘋狂的收購為線上線下結合做準備。
阿里巴巴的劣勢也十分明顯,一方面網民的人口紅利正在消退,企業蜂擁在阿里巴巴的平臺上開店,流量吃緊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沒有強粘性賬號體系,用戶過于松散。2013年6月30日,阿里巴巴交易額的同比增長率為65%;2014年6月30日,阿里巴巴交易額的同比增長率為45%,增長率面臨天花板。阿里巴巴如何更多的獲得流量并分配給商鋪,成為其急需解決的難題。
另一方面,競爭對手的崛起必然分流阿里巴巴的線上交易。京東商城2013年的GMV為1255億,并仍在保持高速增長。蘇寧易購、國美在線、一號店等B2C電商平臺正在以保證正品,追求低價的優勢侵蝕阿里巴巴淘寶和天貓業務。微信的微店、百度的直達號,也希望從去中心化、大數據方向切下電商的蛋糕。
騰訊的優勢也十分明顯,擁有近10億粘性極高用戶的騰訊擁有其他兩大巨頭所不具備的穩定可靠流量,騰訊也曾將這一優勢比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流量海洋”,騰訊也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將這些流量導入到商業和服務中去,包括投資京東、大眾點評、滴滴打車、中國石化等等。如果能夠完成從依靠游戲營收向依靠商家和服務的“稅費”營收,那么騰訊會很輕松的再次超越阿里巴巴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因此,騰訊目前的主要任務正在朝著這個方向邁進。
同時,微信開始進入智能設備,比如家電,開通企業號進入移動辦公市場,這都是對手所不具備的能力,騰訊的微信如果可以無處不在,意味著成為真正的超級入口。
騰訊的劣勢也值得分析,可能很多人并沒有看到這些劣勢。首先,從國家角度看,騰訊已經將自己的商業平臺進行了剝離,電商全都交給了京東、搜索交給了搜狗,這兩個曾經虧損的平臺剝離后,短期內可提升騰訊利潤率,但是從長期看或許意味著巨大隱患。因為騰訊失去了構建連接商業、服務生態系統最可控的兩大平臺,這或許不利于微信支付的快速推廣,同時在連接商業和服務的產業鏈中,騰訊能夠涉足的環節變得過少,這樣不利于利潤的獲取。
百度的優勢也非常明顯,在搜索上首屈一指的地位無人撼動,同時迅速將搜索的優勢轉向移動端,并希望構建一個以搜索為中心連接商業和服務的生態系統——直達號計劃。而且百度在大數據、云計算方面的技術實力也在其他兩家之上,百度也在加大對大數據的運營,希望以此滲透到更多的傳統產業之中。
百度的劣勢在于沒有一個強大的賬號體系,無法更好的黏住用戶。目前,百度正在通過貼吧、金融、去哪兒、糯米網、知道、閱讀等旗下所有業務吸引用戶注冊百度帳號,并實現打通。為了構建生態系統的閉環,百度也在支付和金融上發力,目前仍嚴重落后于阿里和騰訊,這也是百度連接商業、服務最大的短板之一。
互聯網也進入了有產業鏈的時代
此前的互聯網是沒有產業鏈概念的,這意味著一切都是中心化的,集權式的。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可以通吃整個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環節,比如,騰訊可以開發游戲,運營游戲,再依靠支付體系獲得營收,整個過程無需其他企業配合。但是在連接商業和服務的時代,互聯網真正的從中心化集權式向更加開放的“去中心化”方向發展,有了產業鏈的概念。
對此,馬化騰、李彥宏都曾公開闡述過類似觀點,認為互聯網只是工具,傳統企業的專業能力是互聯網公司所不具備的。因此,在橫向一體化的互聯網融合大時代里,互聯網公司可能只是產業鏈中的一個或者幾個環節,并賺取這個環節上的利潤。
阿里巴巴通過大規模的收購和投資,希望在這個互聯網融合時代獲取占據產業鏈上更多節點,這其實還是一種中心化,集權化的思維模式,這是舊的商業模式和思維方式,而可能會引發產業鏈上其他企業的反感,比如,百度、騰訊、萬達建立電商公司,進軍O2O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案例,這也值得馬云好好思考。
去中心化的時代,或許騰訊和百度更有優勢。騰訊的微信、百度的搜索框可以散布到各類智能設備中去,不僅存在于手機上,從而更具入口價值,這所構建的生態系統或許比阿里巴巴當前的生態系統更先進,但這需要時間。
當然依靠“甘蔗理論”,企業能夠拿到更多節的甘蔗就意味著獲取更多利潤,這與去中心化又是相悖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權衡取舍更加關鍵。
一個嶄新互聯網融合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幸運的是我們都將成為這個新時代變革的參與者、觀禮者,未來無限美好,令人期待!
【IT時代周刊編后】連接服務和商業,去中心化,成為未來互聯網公司發展的圭臬。其實除了巨頭們,還有很多的細分領域也是大有可為,關鍵是這些公司有沒有真正為用戶們帶來他們需要生活方式,切實的為他們解決了問題。【責任編輯/馮敏】
本文作者:磐石之心,IT評論人,10年IT從業者,見證互聯網跨時代轉變,著有《融合時代》一書,關注產業融合的一切,微信公眾賬號:磐石之心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