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重磅雄文剖析為何大多數ICO會失敗


    2017年6月12日,一個名為Bancor的項目發起ICO,并在三小時內籌集了1.53億美金。

    如果這個數字讓你的內心毫無波動甚至有點想笑,那么不妨看看BAT,該項目僅用30秒便募得3500萬美金,接近一百二十萬每秒!

    如果BAT也不算什么,那UET呢?3天40000美金!

    你沒有看錯,40000后面確實沒有“萬”,在動輒成百上千的ICO世界里,這個數字稱得上是寒酸。

    不過我們為什么要在Bancor和BAT之后提起UET呢?就像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UET

    ,全稱Useless Ethereum Token,意思是沒什么卵用的以太坊token,熟悉它的親切地稱之為“忽悠幣”。

    雖然本土化為UET取了一個賣拐式的花名,但人家的賣點卻一點也不含糊:

    "UET is a standard ERC20 token, so you can hold it and transfer it. Other than that... nothing. Absolutely nothing."(UET是一個標準的ERC20 Token,所以你可以持有它并轉讓它。除此之外……什么用也沒有。絕對沒有。)

    完全沒用,那又怎樣?完全沒用的UET在3天內募得了40000美金!Welcome to瘋狂的ICO世界!這個世界僅僅在2017年上半年就籌集到了超過10億美金,誰又能說過去幾年的金融格局沒有被ICO改變呢?

    越是瘋狂的故事,越是應該冷靜審視。

    然而,事實上,過去幾年里出現了數千種加密貨幣,其中90%已經失敗。ICO市場散發出的金錢之味,也吸引來了眾多騙徒,發起假項目、發行空氣幣并有效創造ICO泡沫。

    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大多數ICO的失敗呢?

    首先,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ICO是怎么運作的。

    開發者在最初發布數量有限的token,通過保持有限數量的token,確保token本身有價值,同時確保他們的ICO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募集目標。

    取決于公募情況,token的價格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浮動的。

    Token基本上可以理解為是能在某一個環境中使用的貨幣

    (好比玩街機游戲用的游戲幣),或者是(好比酒吧中用來兌換免費飲料的腕帶)。

    ICO的交易非常簡單。如果有人想購買token,只需向公募地址發送特定數量的規定貨幣,例如以太幣,當交易確認完成后,他們會收到相應數量的token。


    很簡單不是嗎?可為什么失敗案例還是前仆后繼?總結來說,問題往往出現在以下三點:

    Cryptoeconomics/加密貨幣經濟模型

    Utility/效用

    Security/安全

    一個很有趣但很普遍的現象是,大多數ICO開發者在面對“cryptoeconomics”一詞時,只關注“cryptograpgy”(加密貨幣),而忽略了economics(經濟模型)的部分,我們也的確很少能找到在經濟模型方面有合理而全面籌劃的token。

    有缺陷的經濟模型以及the greater fool theory(最大笨蛋理論)

    要想讓token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擁有體面的價值,必須保證其具有足夠大的需求,而我們所看到的卻往往是不可持續的token通脹,這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咎于。

    對于那些持續瘋狂膨脹的token,需求必須始終高于通脹,才能長遠地具備價值,否則無論有意無意,都會變成另一個龐氏騙局(Ponzi Scheme)。

    什么是ICO經濟模型的關鍵所在?

    那么

    ICO的最大優勢之一是任何人都可以利用ICO來為他們的“概念”籌集資金。

    注意,“概念”而非“成品”,意味著項目在成為一種產品或服務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就意味著有90%到95%的幾率會失敗。

    ICO的低門檻和高利潤讓很多ICO“先驅”賺得盆滿缽滿,隨即引發了人們對于錯過這一波超級紅利的恐慌(FOMO),大量資本爭先恐后地注入甚至都沒有準備好alpha版本的“概念”之中。僅在2017年第二季度,ICO就吸引到了8億美金,而風險投資同期數字僅為2.35億美金。


    這些奮力爭先的人們甚至不知道區塊鏈是如何工作的,他們只是投入資金來賺些快錢。

    在這種趨勢下,開發者們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去中心化的應用(DAPPS),而是轉移到了與ICO相關的產品之上,為ICO生態增添了一些“新鮮”和“獨特”。

    大家的目標最終變成了,寫一份足夠抓人眼球的白皮書好在ICO中賣個好價錢。這種猖獗的投機行為加上投資者們少得可憐的背調,the greater fool theory開始“發光發熱”。

    The greater fool theory是一種經濟理論。這一理論指出,某種事物的價格增長可能不是因為它所提供的價值,而是由于它附加的某些非理性信念(一些人之所以完全不管某樣東西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也愿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他們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出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

    我們把這一理論套用在ICO上,可以假設你有一堆DAPPS和一堆即將推出的對生態毫無用處的幣,它們被炒得沸沸揚揚,周圍還有那么多無知的投資者,因此它們的價值在增長,而結果是token面臨著通脹。

    回顧之前我們提到的內容,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投資者正在為連alpha版本都沒有的概念投入數百萬美金

    投資者認為ICO是一種“快速致富”的方式

    為了套現,開發者正在開發更多的ICO相關產品,而不是創造價值

    Token由于the greater fool theory而通脹

    現在,如果你覺得自己正在圍觀一個泡沫,那么恭喜,你是對的。整個ICO的情形讓人很難不聯想到90年代后期席卷我們的那波浪潮,而我們常說不尊重歷史的人往往會重蹈覆轍,所以不妨一起回顧一下the dot-com bubble(互聯網泡沫)。

    1997年左右,互聯網產業變得空前龐大,科技公司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投資者開始向其中投入巨額資金。大家由于害怕錯過賺錢的機會,也不再像通常那樣謹小慎微,開始把錢盲目地交給互聯網公司,卻連公司是否有潛力做成都不知道。

    理性不復存在,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都可以在IPO中大賺特賺。

    沃倫巴菲特指出,“事實上,泡沫市場默許泡沫公司的產生,這些實體更多的是從投資者那里賺錢而不是為投資者賺錢。公司創始人的首要任務已經變成了IPO,而不是商業利潤”。

    BOOM!投資之神直擊要害!那些從投資者手中獲得數百萬美金的公司失敗了,其中一些公司甚至干脆是徹頭徹尾的騙局!

    最終,泡沫在2002年爆發,在一年內破產并損失數百萬美金的公司不勝枚舉。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個例子是Pets.com,它在268天內損失了3億美金!

    ICO泡沫和互聯網泡沫的相似之處多得令人有些害怕。

    就像互聯網公司一樣,ICO吸引了許多不想錯過淘金潮的投資者,所有投資都是在純猜測中完成的。我們必須清楚的意識到,ICO市場中的很多公司其實幾乎是沒有做任何準備的,沒有項目的alpha版本,所有的所有都是基于猜測和項目潛力。

    所以這些項目大部分最終落得失敗,是毫不意外的。相比之下,以太坊的ICO之所以運行的如此之好,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于他們所有的一只由天才開發者組成的驅動團隊,他們每天都在獲得進步,Golem也是如此。

    當然,話說回來,我們不可能都是市場專家,很多時候猜測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不到ICO泡沫破碎的那一天,我們都不能確定自己是否真的處于ICO泡沫之中。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

    ,除非開發者停止他們的“快速致富計劃”,開始把精力放在真正具有價值和經濟模型基礎的ICO之上,否則我們還將繼續看到更多類似的令人沮喪的悲劇出現。

    Utility/效用是指我們消費商品或服務所獲得的總體滿意度。

    大多數ICO沒能最大化他們的token效用,而token理應是ICO的絕對組成部分,并且必須能夠提高最終產品的總體價值。

    Tokenize只有在少數的情況下才是合理的。

    如果你是ICO開發者,那么不妨捫心自問:拿走了你的token,你的業務會崩潰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不需要token。事實上,大多數玩幣一族的做法是,獲得token,持有token,在未來購買更多的比特幣和以太坊。這樣一來,token的價值何在?

    盡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實用性

    如果你的token確實與業務息息相關,那么你需要想明白它在業務中所扮演的角色并。Token可以作為一種多用途工具,為你的業務帶來諸多優勢,而你的商業模式也理應是利用token創造更多的可能。

    正如William Mougayar所說,token效用有三大原則:

    Role/角色

    Feature/功能

    Purpose/目的


    每一種token角色都有其功能和目的:


    Token的角色

    Right/權利

    通過持有特定token,在生態中獲得一定權力。例如持有DAO Coins,可以在DAO內部擁有投票權,決定哪些項目獲得資助。

    Value Exchange/價值交換

    在項目內部范圍創建一個經濟體系,協助買家和買家在體系中交易,或允許人們在完成特定任務時獲得獎勵。此類token的要務之一便是創造并維護內部經濟。

    Toll/收費

    可以充當收費網關,以便用戶使用特定系統的某些功能。例如在Golem中,你需要擁有GNT才能獲得Golem超級計算機帶來的便利。

    Function/功能

    Token可以使持有者在特定環境中獲得更豐富的用戶體驗。例如在Brave中,持有BAT的用戶有權在Brave平臺上添加廣告或關注服務來豐富用戶體驗。

    Currency/貨幣

    可以是在特定生態內外進行交易的價值存儲。

    Earnings/收益

    幫助投資者在特定項目中實現利潤或其他相關財務利益的公平分配。

    如果你想要讓自己的token提供盡可能多的效用,那么你就需要為token設計多個角色屬性。角色屬性越多,token為生態帶來的效用和價值就越高。如果你的token的角色屬性難以解釋清楚,后者不能與以上角色相關聯,坦白說,你的token很可能是沒有什么實用性的。

    token velocity(token速率)

    另一個重要概念是。

    oken速率指的是,人們是否會為了長期收益而持有該token,還是在短期內立即出售?

    簡單來說,t對于大多數ICO和token結構來說,這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因為這些token更多是被當做一種變現手段,而非長期價值的存儲。關于這個問題,Willy Woo做了一次有趣的研究。

    他繪制了118種加密貨幣從誕生開始的表現,衡量標準是加密貨幣在其存在的任何一年里,市值至少應該達到25萬美金


    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圖中的紅線,沒錯,那就是比特幣,唯一一個從始至終都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加密貨幣(比特幣上方藍線是統計偏差)。

    很有趣不是嗎?而當我們把Woo的研究進一步分解,我們會發現更有趣的事情。根據創始年份,將加密貨幣分組,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年份組的加密貨幣表現如何:


    Oops,看起來不妙啊!

    加密貨幣的表現逐年下降?原因很簡單,越來越多“李鬼式”ICO入場,而開發者們沒有能夠作出足夠有價值的項目。很多我們持有的加密貨幣,除了作為變現手段外,似乎沒有其他任何用途,這也正是比特幣和以太坊比其他項目表現好的原因——我們意識到,比特幣和以太坊是一種長期的價值存儲。

    以上正是開發者需要關注token速率的原因,比特幣和以太坊的高價值正是源于它們的低速率。

    用一條公式來量化token速率(TV):

    TV = Total Trading Volume / Average Network Value

    Total Trading Volume(交易量)越大,Average Network Value(平均網絡價值)越低,token速率越快。

    我們可以看出,

    比特幣的token速率非常低

    從比特幣的角度來理解,一是沒有其他加密貨幣擁有比特幣一樣的網絡價值,二是沒有人愿意交易比特幣,他們知道持有比特幣是增值的,因此。

    開發者應該怎么做來保證較低的token速率?

    那么,答案是他們需要了解token是否被充分地利用了:

    我的項目是否真的需要token?

    我是否充分利用了token并設計了盡可能多的token效用?

    我的token是否只是一種變現手段?

    長期持有我的token有沒有價值?

    我的token是否可以(在生態中)扮演更多角色?

    只有當開發者在token效用上不斷努力,才能對生態產生有意義的作用。

    在ICO期間以及ICO剛剛結束之后,安全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不注意這方面的工作,也許會遭受黑客攻擊而被洗劫一空。

    Chainanalysis指出,“超過3萬人已經成為以太網相關網絡犯罪的犧牲品,平均每次損失7500美金,而ICO在2017年的收益約為16億美金”,換句話說,你有1/10的幾率成為網絡盜竊的受害者!

    Faulty code

    總結過去所發生的安全問題,主要可分為三類:(錯誤的代碼);(網絡釣魚);(密鑰管理不善)。

    Faulty Code 錯誤的代碼

    DAO事件

    關于Faulty Code的例子,最著名的要數。

    DAO全稱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是一個復雜的智能合約,號稱將徹底改變以太坊,它本身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風險投資基金,任務是投資未來在該生態中創造的所有DAPPS。

    DAO的工作方式非常簡單,如果你想在DAO的DAPPS投資中獲得一定話語權,那么你需要用一定量的Ether來購買DAO token,正式成為DAO系統一部分并具有投票權的憑證。

    如果你對DAO不滿意,可以通過Split Function(分割功能)來脫離DAO。使用這個功能,你可以拿回你投資的Ether,如果你愿意的話,還可以創建Child DAO。

    在DAO的合同中有一個條件,即從DAO中脫離出來之后,必須等待28天,才能使用,而這正是造成漏洞的地方。當時有人提前看到了這個漏洞并提交給了DAO團隊,但他們認為這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恰恰是這個問題,讓他們墮入了走投無路的境地。

    2016年6月17日,有人利用這個漏洞,吸走了DAO三分之一的資金,約5000萬美金。事后看來,黑客不費吹灰之力便發現并利用了這個漏洞。

    分割功能遵循以下兩個步驟

    如果有人希望退出DAO,他們可以通過發送請求來完成。:

    還給用戶Ether以換回DAO token

    在ledger中注冊交易并更新內部token余額

    黑客的做法是在請求中加入了一個遞歸函數

    ,在DAO Token被銷毀之前,將以太幣轉移到Child DAO之中并不斷重復,直到Child DAO中存儲了價值5000萬美金的Ether才被制止。

    如你所料,混亂席卷了整個以太坊社區,Ether價格一夜之間從20美金跌落至13美金。至今為止,DAO事件依然穩坐最糟糕ICO黑客攻擊事件寶座。后來發生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以太坊分叉成為了兩種不同的貨幣:以太坊(ETH)和以太經典(ETC)。

    Phishing Schemes 網絡釣魚

    Phishing Schemes

    相比DAO事件,或許是更令普通人感到頭暈目眩的安全問題。

    Phishing Schemes在以太坊相關網絡犯罪中盜走了高達2.25億美元!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有超過3萬人陷入了以太坊相關網絡犯罪,平均每人損失7500美金。

    什么是Phishing Schemes?

    Phishing Schemes是詐騙者冒充一些值得信賴的人來獲取我們的敏感信息。詐騙者通常會利用電子郵件,有時也會利用社交媒體來欺騙ICO開發者。

    作為開發者,你需要非常小心。想象一下在ICO之前泄漏了信用卡信息,甚至泄漏了Key的詳細信息,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一般情況下,投資者比開發者更容易上當受騙,比較普遍的方式是,創建一個虛假的社交媒體或者ICO頁面,操縱潛在的投資者將資產匯到詐騙犯指定的地址。

    Mismanagement of Keys 密鑰管理不善

    還有幾個問題是ICO開發者不得不考慮的——

    密鑰在哪里存儲?

    如何保護你的錢包?

    在你的生態中如何保護客戶的token?

    與誰共享multi-sig錢包密鑰?

    另外作為ICO開發者,還會面臨如何解決來自投資者的疑慮和擔憂的問題:怎么保證你不會拿著資金跑路?使用multi-sig錢包將是一個不錯的解決辦法。

    什么是multi-sig錢包?

    multi-sig錢包的原理是需要多個密鑰來進行操作以保證安全

    簡單來說,,適合用來實現以下兩種目的:

    提高錢包安全性,減少人為錯誤發生的概率

    創建一個可供一人或多人使用的“民主”錢包

    以某錢包服務提供商為例,每個錢包有三個密鑰,一個由公司持有,一個由用戶持有,第三個是備份,用戶可以自己持有或者交給自己信賴的人保管。

    在該錢包中進行任何類型交易,至少需要2/3個密鑰才能操作。

    所以即使有黑客,也很難同時拿到兩把密鑰。另外如果因為任何原因遺失了密鑰,還有朋友保管的備份密鑰可用。

    在民主方面,想象在一個10人公司里至少有8人批準才能進行交易的情形。顯而易見的是,這無疑會減輕投資者對于資金安全的擔憂,例如你公開聲明10個密鑰中的5個交給在加密環境中有信譽的中立方保管,這無疑會增加投資者信任的砝碼。

    當然,錢包本身的安全性和代碼也是必須要關注的,錢包出現漏洞被黑客攻擊的情況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注意安全總是沒錯的,畢竟沒人希望在ICO時看到這樣的推文:

    ICO的火爆和數量增長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應該把ICO當作是創造真正有意義的東西的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粗暴斂財的詭計。

    作為開發者,向投資者和公眾坦白產品最終很可能做不出來,是需要很大勇氣的。這篇文章并不是在吐槽ICO,或者表達對于ICO的憎恨,正相反,我們認為ICO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一件事。但如果你是一名開發者,那么你有責任對你、潛在投資者以及加密貨幣本身的未來負責,

    為什么要ICO?Token是否會能帶來真正的價值?你確定你ICO不是為了quick buck?

    如果不能肯定地回答這些問題,那么請不要ICO,不要為這個泡沫做貢獻。【責任編輯/孟亮】

    (原標題:冷酷真相:重磅雄文剖析為何大多數ICO會失敗)

    來源:環形碼頭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lCO六年簡明史:天才、騙局和暴富神話
    官媒批ICO披上洋外殼繞開監管 扮作區塊鏈割韭菜
    部分ICO項目套“洋馬甲”隱匿發行,不少投資者虧損超九成
    為什么說大多數ICO都是詐騙?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