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零售是個坑?
昨天,阿里忽然宣布收購餓了么,并表示將作為新零售的基礎設施,新零售這個沉寂了很久的概念又回歸大眾視線中。
新零售是2017年的熱詞。從阿里到騰訊,從京東到蘇寧,這個概念或相近的概念被翻炒了一遍又一遍。究其根本,是強調新零售的互聯網公司和傳統零售商心照不宣的合謀。
互聯網公司遇到了流量困境,人口紅利沒了,線上流量太貴,需要到線下找一個更便宜的獲客渠道(支付場景),這個渠道還得高頻剛需標準化,零售店們再好不過了。
傳統零售商遇到了運營效率的問題,紅海競爭慘烈,傳統的運營方式效率太低,利潤攤薄,也確實需要用用互聯網公司那一套了。
于是這“癡男怨女”就聯手造出了一個新物種。巧的是,這個概念正好給故事匱乏的創投圈提供了新題材,共享經濟的泡沫剛剛破滅,投資人們正愁著怎么把手頭爛了的“共享xx”巧妙包裝一下賣掉。這回好了,新零售來了,趕緊搭順風車。
所以過去半年多以來,很多人都在說新零售,但說的卻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阿里、騰訊這些巨頭,說的是他們和線下頭部商家們的戰略聯姻,阿里和百聯、銀泰,騰訊和永輝、海瀾之家……如果一定要延伸一個品類的話,那就是生鮮電商,從盒馬到超級物種到7fresh,算是新的零售業態吧。
投資人們說的新零售,大多都是給“共享”“無人”們換個包裝,比如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
還有一些可以從理念上說算是新零售品牌,例如三只松鼠、連咖啡、優衣庫、喜茶等等。
歷史一次次地證明,這么多人湊一起,結果往往是泡沫的破裂。
二、無人貨架大潰退
第一個破裂的泡沫是無人貨架。無人貨架與其說是新零售,倒不如說是共享經濟泡沫的延續,每一個投資人嘴上說著新零售,心里想的卻是復制共享單車短期爆發的神話。
講一個真實的笑話:前段時間某二線城市,有個用戶在某無人貨架上掃碼,結果標價3.9元的商品掃了以后卻是6.7元。用戶跑到無人貨架的城市代理那投訴,對方無奈地說:“我也不知道,你是第一個在這個商品上付費的。”
創始人和投資人們一個個說:“很遺憾,我們低估了人性的陰暗,高估了城市白領的素質。”但我卻認為,這幫人分明就是揣著明白裝糊涂,一心只想復制共享單車的資本套路。
只可惜風口的套路重復了太多遍,豬們都學精了,誰不知道你是資本做局讓我當韭菜?
在線下狂建接觸點的打法頻繁陷入紅海的同時,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卻出現了:斷言線上紅利不再的新零售大佬們,正在一個個被打臉。
三、流量紅利回來了
2018年一開年,先是“知識大爆炸”,直播答題引發一波流量紅利,《沖頂大會》《百萬英雄》《百萬贏家》等火了一段時間。接著是全民游戲,從《戀與制作人》到《旅行青蛙》,短短時間收獲了百萬級的日活。再然后“微商熱”又開始了,網易“戲精課”、三聯雜志利用二級分銷體系席卷了朋友圈。
再看去年“現象級”過的游戲,《王者榮耀》《絕地求生》《狼人殺》一直到《天天抓娃娃》,都曾轉眼間斬獲百萬、千萬級的日活。而一度被一線白領們認為low到爆的拼多多,卻侵入了他們父母的朋友圈,利用微信拼團成為2017年增長最強勁的電商。
線上紅利真的盡了?
在我看來,只能說“渠道曝光”簡單粗暴獲取流量的紅利盡了,我們進入了一個拼創意、拼內容的社交傳播時代。ASO、SEO、買量、預裝、刷榜、換量、積分墻……這些簡單粗暴的獲客方法已經沒有利潤可言,“社交傳播”很可能是新零售業態和品牌們突圍的關鍵。
如果說,新零售就是用互聯網公司的優點去改造零售業態,是用互聯網公司的模式做零售,那么具體一點,這個“互聯網”的構成應該是:產品思維+數據迭代+內容賦能+娛樂社交。
那么,如何利用社交的力量去獲取和粘合用戶?
四、社交營銷就是微商?
說到這里要澄清一個概念,基于社交傳播的營銷不等于微商。
在過去的幾年里,社交電商、社群營銷一再被提及,但是很快被簡單粗暴化,社交電商成了在朋友圈賣東西的微商,社群營銷變成了拉個群發廣告的微商……這些打法無非是做號加很多好友,或者建群拉很多人,這仍然是渠道分發的舊思維。
加好友、拉群無非都是建渠道。
微商們顯然高估了人們對社交圈中出現營銷信息的寬容,低估了每個人捍衛私人空間的決心,結果簡單粗暴的曝光信息被人們視作垃圾,根本就不可能被傳播。
曝光,只有帶來人們的自發分享,才會有意義。只有融入人們的分享行為,從而自發傳播,才是真正合格的社交營銷。
網易運營課在朋友圈刷屏的時候,有人調侃說,一幫天天瞧不起微商的人,此時卻自發地參與到二級分享中,還以此為榮,難道僅僅因為是在傳播知識?
但這句話卻道出了社交營銷的魅力,人們明明知道是宣傳,卻并不厭惡,甚至主動投身其中。就如同你知道《旅行青蛙》的明信片是一種宣傳,可依然不自覺地分享。
人們并不反感宣傳,人們只是不喜歡簡單粗暴地強行植入。
人們并不吝于傳播,人們只是不喜歡被利用。
五、裂變的公式
如何引發病毒裂變的分享,我總結了一個公式:傳播裂變力=分享效率 X 接收效率 X 分享接收一體度
下面一一解讀。
(1)分享效率
“分享效率=分享收益-分享成本”
解讀:沒有人愿意無條件乖乖地分享,你得給足好處,同時把他內心深處的障礙降到最低,把分享的門檻降到最低。
分享收益:
a. 直接的利益刺激。比如春節假期刷屏的集5福、集生肖,關鍵就是一個“分錢”。前兩天刷屏的直播問答復活卡,目的就是為了多一次復活搶錢的機會。
b. 炫耀逼格的社交貨幣。發現一個好玩的h5立刻分享出去,往往是為了說明自己“消息靈通、興趣廣泛”;年終的網易云音樂榜單被分享出來,多半是為了體現自己的藝術品味;科技媒體上的深度文章被分享出去,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思想層次。
c. 和他人的關系增進。父母分享養生知識給子女,多半是為了表達關心。你把手頭的外賣紅包、拼團鏈接分享出去,多半是為了關系的雙贏。
d. 表明情緒和立場。分享偶像的東西,就是要為他打call咯。分享聲討吐槽某件事的文字,因為那是我敢怒不敢言的心聲呀。
e. 純粹好玩有趣。這個東西分享著玩玩唄,看看大家什么反應。
分享成本:
a. 分享動作的復雜性:“居然要下載app,居然要注冊驗證的!”
b. 分享的社交形象影響:“我轉這個,會不會好low,感覺好微商呀!”“這么偏激的不能轉,我又不是微商!”“我是有腦子的,不是免費搬運工,商家別想利用我!”
c. 分享的直接利益損失:“居然要花錢的!”
d. 信任感:“承諾的分享好處是真的嗎,不會是騙子吧?”
(2)接收效率
“接收效率=接收收益—接收成本”
解讀:分享出去的東西,如果沒有任何人愿意看和用(接收),那么本身也毫無意義;分享如果變成了視覺垃圾,就降低了逼格。
接收回報:
a. 產品本身的價值。我確實需要學習網易的方法論呀,所以刷屏了我也要看;我確實需要上班點咖啡啊,所以萬能咖啡卡對我太有用了!
b. 產品本身吸引人:這個文案一看就好抓人,這些文字畫面讀下去完全流暢不累的。
接收成本:
a. 用戶不感興趣、不需要。
b. 用戶對刷屏的事物缺乏好感和信任。有趣的是,當網易運營課在朋友圈刷屏時,也就反過來證明其效力,大家的信任感大幅提升。
(3)分享接收——體度
解讀:
最好的自傳播,分享和接收是一體的。
如果使用的過程本身就帶來分享(使用即分享),這種一體化的程度越高,則引爆的概率越高、速度越快。
案例:
歷史上著名的hotmail郵箱,用戶使用免費郵箱向別人發郵件時,后綴都會帶上郵箱本身的廣告,使用即分享。再比如直播問答的爆發中,分享復活卡本身就是游戲的必要環節,而且是分享、接收者雙獲益,自然就爆發了。
六、《引爆流行》新版本
市場營銷領域,有一本被奉若神明的經典著作: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引爆流行》,這本書提出了流行的三要素:找到擅長傳播的個別人物、產品本身具有附著力容易傳染、環境劇變的勢能。
那么在社交營銷時代,一個新零售品牌要想引爆,可能得讓這三要素落地。
(1)個別人物
解讀:
a. 要尋找在社交網絡中有影響力和動員力的自媒體和KOL。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和公關公司都會有一張表格,告訴你大佬們在社交網絡里幫你說話的價格。
b. 要根據垂直領域,尋找喜歡傳播、擅長傳播信息的易感人群。
案例:
比如臉萌最初的爆發,是在社交網絡中尋找對“萌”最有偏好的人群,于是百度的TFBOYS吧成了一個重要陣地。網易運營課最初的刷屏,是運營精選團隊利用了運營社群的力量,這幫人本身就以傳播為專業和樂趣。
(2)附著力
解讀:一般來說,用戶在社交網絡中常見的動作有:
a. 社交溝通
b. 創作表達
c. 內容閱讀
d. 參與活動和公共事件
你傳播的載體越接近這四個動作,甚至本身就是這四個動作,人們傳播起來就越自然順暢、沒有心理障礙和負擔。新奇社交工具、UGC元素、情緒爆文、活動裂變、事件營銷一定是最主流的方式。
案例:
點咖啡外賣本身是正常的事情,可如果送咖啡給別人,變成了像“發紅包”一樣的社交行為呢?如果同時還能送出一封情書,正好被另一個在喝咖啡的陌生異性收到呢?咖啡就成了陌生人社交,這是連咖啡在做的事情。
吃堅果本身是正常的事情,可是如果吃堅果的同時還可以看各種“萌漫”(內容閱讀),吃堅果的裝備可以在社交網絡中分享呢?這是三只松鼠在做的事情。
(3)環境威力
解讀:要學會追名人、蹭熱點和利用一段時間內大眾的主流情緒。
案例:當網上喪文化流行的時候,喪茶就成為一波蹭熱點的文化現象。
七、新零售的雙向倒流
更多的線下門店、更豐富的線下場景,確實給新零售們帶來了更多的流量獲取渠道,但是反過來說,線上不應該被忘記。
只不過在這個時代,線上流量的獲得不再通過自己開發產品平臺,而更多是通過借勢——在微信這樣的大社交平臺上,小心而巧妙地攫取流量。
渠道曝光的硬廣時代已經過去,只有善于利用社交傳播來營銷的“軟廣”才有未來,這是線上流量獲取的升級。
線下更多獲客場景、線上獲客手段升級,只有這兩者同步推進,才是真正的新零售,才真正叫雙向導流。【責任編輯/衛安】
(原標題:新零售的坑,阿里、騰訊們靠什么填上?)
來源:虎嗅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