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小米被誤讀、被濫用的“爆品”

    爆品,顧名思義,就是產品做得好,以致于口碑爆棚、帶來海量銷售。

    “爆”是結果,“品”才是根本,太渴望“爆”了,就容易忘了“品”,也就很有可能跑偏,成為成功學的把戲。在谷倉學院的課堂上,經常有同學急切地要討教爆品的成功秘訣,往往讓我無語;成功沒有“方便法門”,要做好產品,就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心理準備。于是我抽空把課堂上的討論和孵化項目的思考整理出來,希望能引起大家對于爆品的理性思考,回歸到潛心做好產品的正確軌道上來。


    被誤讀的小米爆品

    小米的確做過不少不錯的產品,商業上迄今為止也比較成功。所以經常在各種培訓場合被拿出來當成爆品雞湯案例來宣講。由于只講“爆”的結果,只講巧妙之處,而忽略了過程的艱苦,就很容易讓聽眾覺得小米是自我吹噓,甚至引發不少聽眾對于小米的反感——小米完全是躺槍,比竇娥還冤。

    小米生態鏈企業出了不少產品,品質上都還不錯、大部分都還算受歡迎,但還不能說個個是爆品,也還需要持續努力——小米做不到款款是爆品,說明小米的爆品邏輯并非無所不能的成功學。

    一個好產品的誕生,用十月懷胎來形容是不為過的,有些產品甚至要做2年~3年才能面市,不斷迭代,不斷優化,改改、改改、再改改。非但沒有想象中那般輕松愉快,有時候甚至很痛苦。比如為了讓最終的產品更完美,廢掉已經完工的幾百萬的模具。即便如此,產品也不見得就會爆。

    一個產品能不能爆,除了產品本身要做得好之外,決定的因素還有很多,拼的是企業綜合實力:決策者要有好眼光,能選對產品方向;然后還能沉下心來、耐得住寂寞打磨好產品,研發要給力、ID要給力、供應鏈也要給力,每個環節都要到位;還要有好的渠道和海量用戶積累。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加上點好運氣,才能出爆品。米家空氣凈化器、小米手環、小米移動電源、米家掃地機器人,之所以能成為爆品,除了團隊本身的努力和能力之外,小米七、八年積累的用戶、渠道、供應鏈資源、經驗教訓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完全是厚積薄發。

    淪為成功學新馬甲的“爆品”

    成功學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有需求:總有人渴望一夜暴富、一夜改變企業窘境,于是成功學就應運而生了。要鑒別是否成功學,其實并非難事。

    第一種情況,撂狠話。當我們聽到某種絕對化的、毋庸置疑的說法,或者在句尾加上3個(含)以上的感嘆號,就要提高警惕。這類論斷對于急切想找出路的企業家和創業者來說,很有迷惑性。舉凡XX為王、XX法則、XX原理、XX致勝、XX信仰、XX物種、顛覆XX這類斬釘截鐵的斷言,往往是對復雜商業現實的過度簡化,這種過度簡化的結果要么是正確而無用的廢話,或者是運動式的躁狂狠話。這些廢話狠話,充其量就是個標題黨,聽起來很嗨,卻沒有什么用。指望從這些標題黨中獲得靈感,實則是一種思維上的懶惰。

    成功學的第二個特征是善于抓住人們害怕落伍的心理,以新時代嚇唬你,比如“這是XX時代的致勝法則”,或者告訴你,一堆某某知名企業都在學習這些法則,仿佛你不去聽課,就會被淘汰。這種招數是成功學大師的慣用伎倆,心理學稱之為“損失厭惡”。

    成功學的第三個特征,頭銜黨和合影帝。就是講師特別會包裝自己,頭銜一大串,都是很嚇人的、但卻是子虛烏有的。比如華夏企業戰略研究會總顧問之類的(只是舉個例子,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或者是合影帝,會狂曬出和各路名人的合影。其實你仔細去琢磨下那些培訓公司的大師,看看他們的從業背景,是不是真的干過所謂的爆品呢?是不是有過正規的研究經歷?既沒有干過,又是野路子研究,即便標榜所謂的實戰實用,也就不足為信了。

    以上三個特征,不少爆品培訓機構中都有出現,足見爆品也日益成了成功學。這種成功學有很多副作用,比如會激發你的焦慮感,讓你為自己的產品不是爆品而寢食難安。或者讓你產生一夜暴富的幻想,進而只能求助于培訓大師。病急亂投醫,是萬萬要不得的。

    我們想一想,天底下哪有這么好的事情,哪有這么高明的招數,知道幾個新詞金句,就能讓你躺著賺錢,或是一夜暴富。企業本身就是個系統工程,每項工作都要下笨功夫的:好產品很重要,高效率的渠道不可或缺,要有好的商業模式和戰略,團隊要足夠強還要有合適的激勵機制,要有強大的供應鏈等等,每個業務板塊都很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

    沒有價值觀,不足以談爆品

    說了這么多,相信很多人會問,那我們到底還要不要做爆品?當然要做,但我們要換個老老實實的說法:把產品做好——這是經營的根本,必然要全力以赴。致于能不能爆,還得看運氣,所以不要老惦記著就是了。只要你真正用心去做,即便不能如預期中火爆,結果往往也不至于太差。商業回歸本質,就是要為用戶創造價值,要為用戶創造價值,必然要有好產品和好服務,這是大白話。

    把產品做好,首先要理解究竟什么是好產品。博朗前設計總監迪特·蘭姆斯(Dieter Rams)曾經討論過好的產品設計的10個原則,平實樸素卻能切中要害:

    1. 好設計是創新的(Good design is innovative)

    2. 好設計讓產品更實用(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seful)

    3. 好設計是美的(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4. 好設計是低調、不炫耀的(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

    5. 好設計是便于用戶理解的(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nderstandable)

    6. 好設計是誠實的(Good design is honest)

    7. 好設計是持久的、不易過時的(Good design is long-lasting)

    8. 好設計是環境友好的(Good design is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9. 好設計要用盡量少的設計(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10. 好設計是徹底的、細節到位的(Good design is thorough,down to the last detail)

    小米做產品的路子,在很多方面與蘭姆斯的觀點相仿。之所以能橫掃各種國際設計大獎,又能受到國內消費者青睞,都源自于樸素的產品價值觀:做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產品,注意首先是高品質,然后才是高性價比,為了做到高性價比,就要有極致的效率。

    雷總經常強調的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也是一個意思。當眾人都在討論用科技來讓產品溢價的時候,小米卻提出“讓每個人享受科技的樂趣”的口號,反而更接地氣,也更有一種“技術民主化”的理想主義色彩——最大的理想主義者,首先要做最大的現實主義者。

    小米爆品邏輯背后的價值觀,才是最要緊的;離開價值觀談爆品,就容易變成一種投機行為。

    硬件創業:一年賣百萬件產品,咋能做到?

    回答能不能海量銷售的問題之前,先要思考一個更基本的問題:你是否在做“對的產品”。創業有很多坑,最大的坑是方向性錯誤。我見過不少硬件創業項目,有些是大方向有問題,面向的市場太窄;有些產品定義不夠精準,這兩種情況做下去都有危險。

    為智能而智能的情況,還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有不少人要做智能腰帶、智能鞋子、智能鞋墊,聽起來似乎有需求,但真實情況并非如此。谷倉2017年孵化了一支智能鞋墊團隊,第一次開會,我們就把智能鞋墊的點子否了,當然我們比較婉轉地說,智能鞋墊的方案可以留到今后做,我們先做出一雙好鞋墊吧。我們的判斷是,市場上的鞋墊很多,但沒有知名的品牌,完全有機會做出一個鞋墊領域的第一品牌。

    當團隊把注意力放到了做最好的鞋墊上面來,就里邊就有很多的商機。比方說喜歡運動的人群需要專業的人機工程鞋墊、南方沒有暖氣女生生理期手足容易發涼,就需要有保暖性好的羊毛鞋墊等等。這就是芯邁鞋墊團隊,要知道國內市場一年賣個四五千萬的鞋墊不在話下,發展勢頭很猛。

    再舉一個例子,有這么一種記筆記的產品,就是你用筆寫在普通的紙上,然后寫的內容可以同步到你的手機里。這對于喜歡記筆記的、平時又經常丟三落四的用戶來說,是不是一種可以做的產品方向呢?

    這個項目我曾經拿到京東方的儲備干部培訓班上作為案例討論過,當時共四個小組,其中有三個小組認為可做,只有一個小組力排眾議認為不能做。如果進行真金白銀的投資和孵化,認為可做的三個小組很有可能會血本無歸,而認為不能做的小組的理由是成立的:

    即便這個產品能夠解決了手寫筆記的數字化問題,卻會帶來了新的麻煩,比如你要帶專用的筆、專用的本子,而筆是最容易丟失和遺忘的;再比如數據同步,也會給用戶帶來麻煩,而這些麻煩,很容易造成產品的重復使用率很低。要解決手寫筆記的數字化,還有其他不同的解決辦法,比如做個能校正透視變形、能把手寫筆跡轉化成可編輯文件,類似于OCR功能的手機APP也就可以了。或者直接用類似于iPad Pro的設備直接手寫就可以了。

    要做對的產品,先要定義好產品。尤其對于硬件產品來說,研發周期長、投入大,精準定義很重要。我見過很多硬件創業者,模具都開了,定義卻有問題。這時往往令我很為難,直接把產品拍死的話,很容易傷了創業者的自尊心,但又不能鼓勵他們沿著錯誤的方向前進。這里邊的教訓和經驗,如果你能提前了解的話,至少可以少走些彎路。

    代工企業:燒了一個億做自主品牌卻打了水漂,有啥好建議

    對于代工企業的發展方向,我有過粗淺的掐指一算,大體有三種出路:

    一種是自主品牌自主產品;

    一種是做垂直領域的富士康,把制造業做到極致、做到“高端”,使得自己成為產業鏈條上不可或缺的狠角色;

    最后一種是關停并轉,也就是撤了別干了。

    第一種自主品牌自主產品,其實是最難的一種路徑。要做自主品牌自主產品,產品經理角色的缺位,是致命的。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生產能力就等于產品能力,或者認為研發能力就是產品能力、設計能力就是產品能力,其實是有問題的。生產能力不等產品能力,研發能力不等于產品能力,設計能力也不等于產品能力,產品能力是一種獨立的能力,也需要有專人擔當產品經理的角色。

    綜合考慮市場、用戶、技術、設計、生產、渠道、團隊,然后找出最優解,這是產品經理的職責所在。小米生態鏈團隊中,產品經理是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設計師或其他人員,也往往都具有相當的產品經理思維。

    弄懂產品經理這一整套打法,對于OEM企業做自主產品來說很重要。對于高段位的產品經理來說,是可以直接拍死新產品的定義的,但對于新手來說,還是建議按部就班比較好。這就是我經常打的比方,高手都是氣宗,動動指頭就可以致人于死地;新手要學劍宗,一招一式都要做得扎實,要學習同仁堂“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該做用戶調研做用戶調研、該看數據看數據,技術方案設計方案要仔細推敲迭代,該內測內測,一個都不能少。【責任編輯/衛安】

    (原標題:小米被誤讀、被濫用的“爆品”)

    來源:虎嗅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人事】前瑞信董事總經理林世偉履職小米CFO 操盤多家小米系公司IPO
    國內第一家 小米健康新增手機心率檢測功能
    小米手機部總裁暗示5nm處理器驍龍875:小米11首批商用
    【上市公司】小米市值首次站上6000億港元,年內累計漲幅已超130%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