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個來自騰訊青騰大學的創業公司CEO,聚集在硅谷Palo Alto的Whole Foods門口。亞馬遜大手筆137億美元收購Whole Foods的新聞剛剛宣布不久,這家零售企業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上次我在波士頓和一個哈佛的教授交流,他們把我們永輝寫到了哈佛商業案例里,他跟我說Whole Foods就是美國零售業的未來,有機會一定要做中國的Whole Foods”,永輝超市創始人張軒寧在大家走進Whole Foods前介紹說。
而走進去之后,一幫身價上億的CEO開始討論Whole Foods的選品策略。除了感慨亞馬遜的新零售布局,大家也順便感嘆了一下美國的藍莓居然換成人民幣后還比國內便宜,草莓也比國內的好吃。
但一堆創業者組隊出現在硅谷,除了在Whole Foods買點吃的,顯然有所希冀。
青騰學員于西雅圖參觀波音公司商用飛機制造廠
新思維:中國公司缺乏使命感
這是一次中美間的深度交流,這30多位創業者多涉足零售、金融、教育、內容各種垂直行業。8天的日程里,騰訊青騰大學安排了Google、Lending Club、英偉達、Singularity University等的參觀和交流,在斯坦福的學習和宣講,以及與Y Combinator合伙人的密談等。這些國內的創業者們有機會親身體會新零售技術在美國發展的如何,人工智能如何在硅谷落地,互聯網金融在技術上中美之間的差異。
除了技術的先進,大家也貪婪的吸收硅谷新思維,而這個其實帶來的震撼比技術更大。
參觀北美最大的醫藥批發商麥克森
最大的感慨其實是對使命感的追求。
胖吳貨棧創始人吳則飛發現,他在硅谷參訪的每個企業都不斷的強調它的愿景、使命、價值觀,而一個企業所有的進步和所有的生態其實都圍繞著使命愿景和價值觀做。
這個給他的震撼非常大,而中國的很多公司經常做著做著就忘了。
隨行游學導師、騰訊培訓專家徐昊對此也感慨頗深,對于COSTCO,國內對其商業模式極其清楚了,但是國內的觀察只是停在了商業模式層面,只是冰山的一角。
令他感慨的是COSTCO所做事的原則,我只收你會員費,我替你把關所有的質量。這種為用戶服務的使命感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1.5美元的熱狗和汽水的組合,已經30年沒提高過價格了,而COSTCO的汽油的會員價格明顯低于其他加油站,每次路過都是長龍。
正是這種對使命感堅持,老會員的續費率在北美達到了91%。
所參訪企業無不談自己的愿景、使命和價值觀
輕松籌創始人楊胤對硅谷企業對愿景的強烈追求也感觸頗深,真正的把愿景落實到了公司的每一個好的問題、好的戰略和人才培養的細節中。
TStudy創始人田雪松對硅谷企業的使命感也有強烈的共鳴,“先有東西去賺錢,賺著賺著我再總結愿景,這種情況也不是不好,但是后總結的東西,其實是硬找出來的東西”。而硅谷的公司無論大小,在創業之初,都給自己頂一個自己的理想、目標、愿景,解決一個什么樣有價值的社會問題。
除了使命感,對設計和用戶的關注也是一大啟發。
斯坦福大學的Barry Katz講述的設計思維,換位思考-> 定義-> 設想-> 原型->測試的流程里,以人為本的設計,一樣用戶為源頭,以故事為載體,通過情景再現來挖掘人性需求,而不是以技術為源頭去空想需求的理念讓青騰大學的學員耳目一新。
設計思維這套方法論在國內可能水土不服,但設計應該貫穿到整個公司的上層建筑的設計,邏輯和架構的設計,再到產品的設計。
回收寶CTO葉飛也感慨,“文化有異同,但人性是相通的,產品無處不在,精心打造細節,就是壁壘”。
斯坦福商學院的Robert Burgelman講的戰略領導力也讓永輝超市創始人張軒寧感慨,過去的控制型戰略已經有點跟不上時代,新一代的公司關系都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依賴的。
新技術:硅谷技術依舊領先
中國的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就有目共睹,連Y Combinator的合伙人Anu也承認其實中國在很多的方面已經彎道超車了,包括像微信、移動支付等。
所以技術的交流是這些創業者最想要的。
在英偉達的Demo Room里,大家看到英偉達打造的強大的人工智能個人超級計算機DGX以及其展示的AI能力,都殷切的關心這些AI技術如何應用到自己的領域。
田雪松已經大量在他們的產品中使用計算機視覺,他非常關注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改善傳統教育行業。
Linkedin的大數據架構也讓貝貝網聯合創始人柯尊堯打開認知,大數據驅動的網絡互聯讓人才大戰硝煙彌漫。
而在與微軟HoloLens相關負責人交流的時候,在座的CEO都關心語音、腦電波是否能和視覺一起改造未來的人機交互。
“硅谷的技術在不少領域是領先幾年的,硅谷的很多公司都是技術驅動”,不少CEO都暗自感慨。
出海:Copy from China
不過在2017年來考察硅谷,與5年前來硅谷,體會完全不一樣。從“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風向變了。
而這群來自中國的創業者,開始考慮用中國的產品和運營,做出海的生意。
其實“copy to China”早就有了先例,除了大家熟悉的微信,不少美國都已經用上了共享單車。青騰學員一行還在異國他鄉看到漂洋過海的共享單車,他們興奮的合影留念。
“美國很多地方實在是太村了,方圓幾公里都沒有幾家店”,西少爺創始人孟兵感慨,“不過舊金山、紐約這些地方都不錯,全球都在經歷消費升級,我覺得對于美國的很多戰略性的東西基本上思考到五六成了,可能以后還需要一些積累,很快就可以去開拓美國市場了”。
想開拓美國市場的不止有孟兵,輕松籌創始人楊胤早已在硅谷開了一個辦公室,下一步是做美國市場的運營和推廣。
而不少CEO已經開始考慮未來如何在硅谷當地開辦公司。
挖人:硅谷最重要的是人才
不過說回硅谷的核心,依舊是人,薩摩耶金服產品負責人馬馳騁此行感慨頗深,“灣區的公司技術驅動氛圍非常濃厚,技術驅動是基因里的東西。” 而技術背后,更重要的是人。
第二屆青騰中美創業論壇暨硅谷高端人才招聘會
而“硅谷游”的另一面,是一場巡演,背后的期待也很明顯。
在斯坦福的中美創業論壇,30位CEO與300名來自斯坦福等學校的硅谷高端人才面對面交流。雖然是叫中美創業論壇,但現場的招聘環節卻是最火爆的。
固生堂創始人涂志亮來硅谷找高端人才的計劃由來已久,在會場有幾個斯坦福的學生找到他與他交流。還有一個醫學信息博士和他后續見了面深談,希望在醫學信息數據挖掘上有所突破。
現場招聘環節火爆
涂志亮表示他們還需要AI算法和人臉識別的人才,而畢業三年的技術人員,他們能給到20-30萬美元的待遇。
輕松籌創始人楊胤在中美創業論壇現場還遇到了幾個利用輕松籌平臺獲得幫助的學子,他們都表達了加入輕松籌的意愿。而楊胤對數據增長、機器學習、區塊鏈技術方面的人才極度渴求。
在騰訊安排的參觀活動之外,他們把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田雪松幾乎用盡所有空隙時段,在硅谷安排了幾場面試。他的目標很明確,需要優秀的圖像識別、搜索工程和算法工程師,3到5年工作經驗的工程師他們可以給到每年30萬美元的待遇。
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融合,能否有承受挫折與挑戰的能力,期望值與現實的妥協,工作強度的差異,這些都是硅谷人才回國面臨的挑戰。
大家都認同中國是個巨大的市場,有巨大的機會,歸不歸的確是不少工程師一直在考慮的問題,而中美發展也日新月異,明年的硅谷也許又不一樣?【責任編輯/楊雅倩】
(原標題:中國獨角獸CEO的硅谷反思:這3個字,90%的中國企業都沒做好)
來源:硅谷密探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