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董明珠與格力手機的傲慢與偏見

    “全新格力2代手機,原裝正品未拆封,格力二代,1240元順豐包郵”。

    這是一則出現在二手平臺“閑魚”上的格力二代手機的售賣信息。與其他常見手機品牌不同,在長達11頁商品中,你很難找到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二手”格力手機,許多賣家都在強調“全新未拆封”。

    可即便是這樣,這款手機依舊鮮有人買單。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格力自己的電商平臺,這款定價3200元、名為“色界”的新機登錄格力商城以來,2天內一共售出了8部。


    一共售出8臺的格力2代“色界”手機

    不過,這樣的成績似乎也情有可原。要知道當初格力一代手機“連吹帶捧”也不過才賣了5萬多部,這其中還算上了送給員工的年終獎和強賣給供應商的抵賬機。

    對于這部手機,董大姐毫不吝嗇贊美之詞:“格力手機質量很好,就是有點貴,你們不識貨,誰用誰說好”。

    手機好不好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但“有點貴”著實不假。

    這款發布于2017年的“色界”手機,仍在采用2015年的高通四核芯片。這款芯片曾用在小米5、三星Galaxy S7、樂視樂Max Pro、LG G5等旗艦機上。

    要知道,當時的三星Galaxy S7售價3700元左右,小米5最高版本也不過才2400元。

    這樣的配置,還敢賣3200元。董大姐不愧是做空調出身的,真是變著頻地吹。

    手機市場掙不了快錢

    在功能機時代,曾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的手機市場,哪怕你只占有1%的份額,一年也能掙個幾百萬。

    雖然我們現在并不能考證這一說法,但這足以從側面說明彼時國內手機市場份額的龐大。

    2011年至今,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規模已從當初的1.2億部上升為5.6億部,新增市場已完全變化為換機市場,用戶體驗要求更高,不僅拉動中高端手機市場份額,也無疑給國產手機升級提檔帶來了機會。

    而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崛起了太多的優秀手機品牌。

    不管是處于第一梯隊的華為、小米,還是處于二三梯隊OPPO、vivo、魅族、金立和樂視,都在這段時間里確立了自己的市場地位。而作為后起之秀的錘子、一加等品牌也已經完成了產品的多次迭代,聚集了一部分自己的粉絲。

    錘子科技的羅永浩曾在《長談》節目中說,自己嚴重低估了制作一款手機的難度,對產業鏈的失控成為他永久的噩夢。

    設計、研發、下料、采購、生產和品控等每個環節對于小米、魅族、華為來說不是問題的問題,到了他這里這都成了問題。

    但格力1代手機的顯然沒有經歷過這些問題,這款手機并非完全是由格力自主打造,而是由上海龍旗方案公司設計、深圳卓翼科技(8.61 +1.06%,診股)代工的手機。嚴格意義上說,這是個純粹地ODM“貼牌貨”。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出濃濃的“格力味”。畢竟,沒有哪個廠商能把手機做的這么像空調。

    “掌握核心科技”一直是格力所自我標榜的口頭禪,然而在手機制造行業,作為后來者的格力顯然沒有掌握多少核心科技。

    但這也是極其無奈的選擇,為了完成董大姐當年在媒體前吹下的牛逼,格力的手機團隊也只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拿出這樣一款完成度不高的產品。

    誠然,這并不是一款面向消費者的手機,而是格力團隊單純為了完成董明珠作業的交差之物。銷量自然不言而喻,許多科技媒體放眼全網,愣是沒能找到一個自掏腰包買格力手機的人。

    主營業務下滑,手機扛起大旗?


    格力空調已經賣不動了,這是董明珠最焦慮的事情。

    由于家電行業需求的整體放緩、近3年產能增量的消化和產品價格調整,成為格力全年營業總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迫于股東壓力,董大姐開始布局新的戰略。

    和董大姐打賭的雷布斯也同樣遇到了主營業務下滑的困境,但各自的選擇卻大相徑庭:一個放下了手機;另一個撿起了手機。

    雷布斯顯然是幸運的,小米生態鏈爭氣的頂起了這一重擔。

    2016年,小米生態鏈硬件為雷軍(微博)帶來了近150億元的收入。其中包括銷量2300萬個的小米手環、2000萬個的小米充電寶和200萬臺的小米空氣凈化器。

    對于雷布斯的成功,董大姐顯然是不服氣的。要知道,作為一直標榜工匠精神的格力,能把空調做到世界第一,做一款成功的手機更應該是順理成章的。

    但問題顯然不僅僅局限在技術層面:

    中國家電廠商不適合做手機,未來十年也依舊如此。

    質量或使用體驗并不是制約格力前進的最大阻力,而是家電品牌形象不符合消費的要求。

    在消費者眼里,家電屬于耐用品,而手機則是快消品、高科技,消費者會認為家電廠商沒有能力生產出高技術含量的手機,所以消費者對家電的品牌印象就無法嫁接到手機上。而家電廠商如果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的這種認知,就無法在手機行業做出成績。

    這樣的失敗案例數不勝數,三菱手機、飛利浦手機和TCL手機等基本上無一幸免。


    營銷女皇不會營銷

    依靠博人眼球的營銷方式如今早已過時,產品質量、用戶體驗和品牌價值才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

    格力手機還未面世,董明珠便開始賣力宣傳。“格力要做手機分分鐘滅掉小米”之類的言論頻頻從董小姐嘴里說出來,著實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最后,在一次出席活動時,董明珠突然拿出一部印有格力LOGO的手機,宣布“格力手機出來了”,連產品發布會都沒有舉行。

    這的確是不走尋常路的一種宣傳手段,讓人對格力手機的興趣猛增,但是之后的一系列“打臉”言論則讓人們愈加確信,格力之所以會做手機只是一種博眼球的營銷手段,這樣用力過猛的方式讓董小姐這個曾經腳踏實地的“人設”開始崩塌。

    董明珠曾有“營銷女皇”的美名,但是如今她究竟配不配的上,到底懂不懂營銷,可能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了。

    在百度上搜索“格力手機”的關鍵詞,搜索結果基本上都是對“格力手機年內賣5000萬部”譏諷報道。

    盡管,負面報道有時可能比正面吹噓傳播效果更好,但暫時的曝光率卻是在慢慢消耗格力曾經長期積累的品牌價值。

    也許,有人會認為布局手機不過是格力未來宏圖大略的一個微小部分,這點資金投入根本算不上什么,格力有的是錢。但手機顯然不是一個能夠快速變現的行業,它需要長期的資源和資金投入,若最終手機項目流產,格力將為此付出巨大的沉沒成本。

    寫在最后

    格力,不管是從營銷傳播還是產品質量,都看不到董明珠對于進入手機領域的一點點誠意。銷量是最為有力的證據,消費者從來都不是傻子。

    談及如何看待董明珠進軍手機行業,知乎一位用戶給出了高票回答:

    “這讓我感到絕望,董小姐”。【責任編輯/朱艷芳】

    (原標題:越堅持越丟臉!董明珠與格力手機的傲慢與偏見)

    來源:商界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董明珠直播帶貨341億,銷售渠道舊格局正瓦解
    美的10年后空調收入再超格力,市值拉開1700億!董明珠如何反擊
    白電雙雄記:格力減速 營收僅為美的一半
    【人事】格力電器董秘突然“裸辭” 18年元老持股市值超5000萬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