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人工智能用于教育 或可讓學區房成為歷史

    無論是前段時間引發熱議的上海幼升小事件,還是每次都會牽動大眾神經的天價學區房,歸根結底,最大癥結就在于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

    互聯網教育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和充分利用。通過互聯網,最好的老師可以影響和幫助最多的人。尤其對于鄉村和偏遠地區等最缺教育資源的地方而言意義非凡。

    但互聯網教育也只完成了連接的工作,入駐平臺的老師畢竟精力有限,不可能隨時隨地解答學生的所有問題,也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的應用或將使這個問題真正迎刃而解。

    人工智能在去年AlphaGo戰勝李世石后成了熱詞,但它并不是一個新事物,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經有了。只是那個時候市場還沒有需求,完全是科學家驅動,再加上關鍵技術沒有突破,所以不為世人所熟知。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有了大數據、云計算和深度學習。計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促使人工智能得到了井噴式的發展。

    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李開復(微博)采用智能投資算法獲得了比他的私人理財顧問高八倍的收益;陪護機器人開始成為老人、兒童的新伙伴,陪他們度過了或孤獨或患病的難熬日子;世界第一家機器人酒店也在日本開業,從前臺到后勤的工作崗位全部由機器人擔任。

    根據美銀美林估計,到2020年,全球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1530億美元;艾瑞咨詢預測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91億元人民幣。

    那么人工智能與教育相結合能解決什么實際需求呢?

    滬江網校創始人伏彩瑞曾說:“我們創造好老師的速度完全趕不上生孩子的速度。”的確,老師是有限的,好老師更有限。

    而人工智能將使孩子們在一開始就擁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因為人工智能遲早會成為無處不在的基礎設施。隨著硬件、軟件、網絡帶寬成本的下降,人工智能的成本幾乎就是電費了。即使再貧困的人也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和分配不均就都得到了解決,也就沒有什么學區房之說了。

    憑借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人工智能在知識和技能傳授方面必將超越人類。首先,人工智能可以幫老師節省很多時間,老師的工作量會大大減少。比如批改作業、批改試卷、備課這一類重復枯燥的活兒都可以交給人工智能來完成。

    與此同時,個性化教育將成為可能。人工智能知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進度和學習意愿。學生會的東西不會再出現;不會的東西,機器則會一直提醒,直到學會為止。這樣,每個學生看到的內容、做的習題都是量身定制的。

    另外,通過人工智能,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了解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入。因為人工智能將會在最短的時間里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老師,老師可以直接讀取,而不會因為學生太多顧不過來。

    目前,已經有企業在做讓人工智能參加高考的測試。于是,有人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人工智能要是通過了高考,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就是考試的機器?

    這個問題的邏輯不一定嚴密,但巧妙地折射出了現行教育體制的一些問題。如果以應試為主的教育方式不改變,人工智能完全取代老師幾乎是必然。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教育所培養的人也必將被人工智能淘汰。

    當老師們從繁重的重復性分析型工作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富有創造性的工作上。比如培養學生的素質和情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思想體系,成為有美好人格和創新能力的個體。

    實際上,這和著名的蒙特梭利教學方式不謀而合。老師充當的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老師做的就是“準備環境-引導孩子-觀察-改進環境-再引導-退出-再觀察”。極少干預和不斷引導讓孩子能最大限度地擁有獨立性、專注度和創造力。

    有了人工智能,每位學生就好像有了一個貼身伴讀機器人。既然人工智能的智商將會是人類智商的100倍,不少職業也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么究竟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學習才能不被替代呢?

    現在,IBM沃森1秒可以讀8億字節,人臉識別軟件可以在短短數秒內識別300萬張人臉中的任意一張面孔,Facebook研發的新技術甚至可以直接讀取人的腦電波,這些人類都是無法做到的。

    而人與機器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識,有好奇心。好奇心讓人有了探索的欲望,可以將未知變成已知,可以制定規則或破壞規則,但機器無法做到從零到一。工業革命讓機器替代了我們的肌肉,人工智能讓機器替代了我們的大腦,但是我們的情感和心性,機器卻代替不了。

    我們以前受教育,主要是在求快、求多、求聰明。如今在這三個方面,我們根本無法媲美人工智能。所以,我們只能求少、求缺、挖掘并發揮好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

    這未嘗不是一種幸運,一則我們能從事自己擅長和喜歡的工作;二則我們將迎來人文科學的強勢回歸,新文藝復興時代會來臨,那樣的一個社會挺值得期待的,不是嗎?

    伊恩·戈爾丁和克里斯·柯塔納在《發現的時代》證明了,我們應該如何從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的時代汲取勇氣、智慧和靈感,進而塑造屬于我們自己的黃金時代。【責任編輯/楊雅倩】

    (原標題:人工智能用于教育 或可讓學區房成為歷史)

    注:本文轉載自第一財經日報,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谷歌前總裁:美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在人工智能研發上擊敗中國
    馬斯克再次警告:人工智能可能會統治全人類
    AIoT芯片行業面對新挑戰:阿里巴巴/聯發科/微美全息等啟動芯片戰略
    【新知】馬斯克:腦機接口或一年內植入人腦,可修復任何大腦問題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