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風口上的豬”屹立不倒:飽受爭議的小米有三個生存邏輯

    【IT時代周刊編者按】小米似乎是一個永恒熱點的話題,無論口誅筆伐還是倍受青睞,必須承認的是,小米帶給整個中國手機市場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在小米新品即將發布之際,本文重新回顧了小米自成立起至今日漸清晰的生存邏輯,這些對于固守己見的老牌廠商而言,或許是可供借鑒的范例。取他人之長為己用,雖然小米從未擺脫過抄襲嫌疑,但至少,其用銷售數據證明了結果的偉績。

    即將到來的新品發布會,讓小米再度引來關注。一直以來,不少人對小米或口誅筆伐,或推崇備至。

    從黑馬到新寵再到市場一霸,在贊揚與批評聲中,是什么讓這個始終處于風口浪尖的科技公司依舊屹立不倒,逐漸強大的小米又有著什么樣的生存邏輯呢?

    應時而變,圓滑的產品策略

    三年前雷軍那喬布斯式的新品發布會讓無數米粉為之瘋狂,其本人和小米也被冠以雷布斯和中國蘋果的稱號。在小米早期或多或少有一些蘋果的作風,強調粉絲文化,產品線路單一,或許小米也曾想成為喬布斯在中國的衣缽傳承者。

    但中國的手機市場要比美國復雜得多,國外品牌稱霸中高端市場,國內品牌在低端市場惡戰連連。小米靠僅有的幾款產品以發燒的名號,打著超高性價比的招牌搶占中端市場份額。小米的誕生似乎沒有對三星蘋果之輩造成太大的沖擊,反而對國產手機巨頭創傷很大,也由此引發了國產手機的價格戰。小米的圓滑之處在于把國內手機市場鬧得沸沸揚揚之后,果斷放棄學習蘋果轉投三星。

    產品戰略的轉變讓小米的產品線逐漸豐富起來。除了小米手機,小米相繼發布了紅米、小米電視、小米平板、小米路由器等。可以說機海戰術盛行的國內市場,小米圓滑的產品策略給小米帶來了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其效果也相當顯著。在走蘋果路線的魅族逐漸淪為小而美的時候,小米憑借覆蓋中低端市場的多款產品一度銷量國內第一。

    4G時代到來是對國產手機的一次考驗,中華酷聯和OPPO等廠商紛紛在第一時間發布多款4G智能手機,而小米、魅族卻來不及應對。4G時代將加速對中小手機廠商的淘汰,這也正是小米從蘋果到三星的原因之一。只有產品線相對豐富,產品團隊足夠強大,才能更好地應對國內手機市場的風云變幻。小米圓滑的產品策略使得小米能夠及時轉舵,這是小米興旺還是衰敗的關鍵。

    外強中實,營銷背后的用心

    雷軍獨特的營銷技巧讓小米這個品牌在一夜之間深入人心,在贊嘆小米營銷技巧高超的同時,也有不少人覺得其華而不實,只是一個搞期貨的手機廠商。但從小米優秀的銷售數據可以看出小米營銷的背后對產品也很用心,2011年小米手機僅出貨30萬臺,2012年銷量達719萬臺,2013年出貨1870萬臺,2014年更是打出6000萬臺的目標。

    從營銷技巧與產品質量上說,小米手機的質量要比營銷遜色得多,投訴率居高不下,產品質量問題與傳統大佬相比較為突出。或許這也是新興手機品牌的弊病,本身對產品經驗就不是很多,市場需求大,對產品把控不嚴格等造成產品存在一定的質量問題。與代工廠關系不穩定,和零件供應商合作沒能達成廣泛共識等等各種因素導致產能上不去。

    錘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改變了對小米的一些看法。羅永浩的營銷才能與雷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錘子與小米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定制ROM、強調粉絲文化等。我們等了兩年的錘子手機,在外觀上蘋果味兒嚴重并無驚艷之處,首批產能不足千臺且瑕疵嚴重,以工匠自居的老羅和賣粉絲認同感的錘子交出的答卷已成為科技圈的笑柄。錘子的困境,反映出新手機品牌發展之艱難。

    但也不得不承認小米在產品供應上存在饑餓營銷的嫌疑,在初代產品上還能以產能不足來含糊其詞,可是目前小米已經高居國產銷量前列,供應商和代工廠的關系也相對成熟,對于即將發布的小米四代,依舊采用搶購的營銷方式,恐怕將暴漏饑餓營銷的事實。

    人為我用,模仿來的新意

    小米的抄襲雖然未被過多的渲染,但依舊可圈可點。不可否認,人為我用的生存戰略在戰爭激烈的手機市場給小米帶來了不少甜頭。

    仿蘋果式的發布會似乎沒有太多的吐槽,反而讓小米一夜成名。一代產品平庸無奇,二代產品難逃抄襲魅族的嫌疑,三代產品直接成了諾基亞和聯想某款產品的合體。MIUI傾聽用戶的聲音實則是在借鑒別家ROM的優點。但小米的可敬之處就在于能把一切的模仿說得名正言順。

    小米在產品營銷方面也是取眾家之長,加上自己的琢磨研究,形成了被國內手機巨頭爭相模仿的小米模式。雷軍和黃章的那段往事,不得不說小米借鑒了魅族的粉絲策略和產品模式。饑餓營銷源自喬布斯,雷軍將其應用得更加徹底。學習三星在偶像劇植入廣告的策略等等,小米人為我用的技巧乏善可陳。

    當然,在手機圈抄襲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小米善于學習借鑒的生存技巧也有其可敬之處。倘若在小米剛出現的時候,中華酷聯能夠取小米之長,而非不放在眼里,今天的國產手機格局將重新改寫,也不會出現各家紛紛效仿小米,聯手封殺小米的鬧劇。天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手機行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固執不變,木訥守舊等來的只有死亡。

    在科技行業,只有營銷沒有產品注定曇花一現,有了產品沒有營銷也注定埋沒,有產品懂營銷卻不善求新注定成為昔日的英雄。大浪淘沙,只有真正的創新才能笑到最后。如果依舊靠概念創新一味地堆砌硬件,不在技術上尋求獨立,小米的生存戰略也只能活在后人的教科書中。

    【IT時代周刊編后】在營銷方面,小米采用了“口碑營銷”、“饑餓營銷”與“體驗營銷”相結合的方式,鑒于發燒友和營銷方式給出的有力條件,小米在第一批用戶的選擇上保證了質量,從而成功塑造了產品形象。合理的“饑餓營銷”也刺激了用戶的購買欲,但是度的把握并不輕松,產業鏈稍有不慎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而售后也成了小米的軟肋。在小米最為突出的MIUI和硬件上,先是MIUI更新緩慢升級幅度較小,而后小米與高通漸行漸遠,轉投相對低價的英偉達和聯發科,自然逐漸失去了硬件優勢。在“高配低價”的機海和新老品牌的圍剿中,小米似乎陷入了自己親手挖好的坑。【責任編輯/周冬樂】

    本文由作者Alter授權IT時代周刊首發。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風口上的豬”屹立不倒:飽受爭議的小米有三個生存邏輯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