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國產可穿戴設備的春天在哪里?偽智能,傳感設備研發技術落后;沒有革命性創新,卻已被山寨

    【IT時代周刊編者按】智能穿戴設備將成為繼智能手機后的又一塊掘金之地,從微信到百度云,從概念到入口,國產可穿戴設備為何遲遲等不來井噴的春天呢?本文的作者認為,目前國內市場層出不窮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大多都是偽智能,傳感設備研發技術落后,沒有革命性創新,卻已被山寨。功能機時代,山寨手機砸了國產品牌手機的牌子,由于可穿戴設備的入門門檻很低,幾乎任何一家小有實力的電子工廠都能生產,如果不從源頭上杜絕山寨產品,也難逃國產手機的宿命。

    多款微信智能手環的熱銷,讓國產可穿戴設備再度沸騰。借助百度云和微信平臺,無論是華為、TCL等老牌硬件廠商,咕咚、樂心等新興品牌,還是眾多的類山寨公司,紛紛推出了一系列的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

    從國產可穿戴設備的現狀來看,還只是極客們秀自己的玩具,即使價格從不到百元到上千元的產品都有出現,卻始終不能給普通大眾一個值得選購的理由。那么從概念到入口,再到產品都逐漸成熟的國產可穿戴設備為何遲遲等不來井噴的春天呢?

    偽智能,難以吸引普通用戶

    雖然國產的智能手表和手環都被戴上了智能的帽子,但不得不承認這些產品都是偽智能。計步、監測睡眠、鬧鐘、手機斷連提醒、消息提醒等基礎性功能成了很多可穿戴設備的主打功能,傳感設備的研發落后成了可穿戴設備的死穴。而這些基礎性功能在人手一部手機的狀況下,也只能去吸引追求新鮮的極客了,京東在主頁主推的一些智能手環也只是日銷千部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如今的可穿戴設備就好比手機里的功能機,與普通的電子手表相比確實夠智能,但和智能手機相比就不足為道了。真正的可穿戴應當是機器與大腦的交流,與身體器官的交互,不能局限于功能性應用。

    目前智能手表和手環在產品定義上是手機配件,無論是三 星Galaxy Gear還是OPPO的O-Band都是作為手機的配件進行銷售。對手機的強依賴性對智能手表和手環的銷售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與手機的強大功能相比,卻顯得可有可無。可穿戴設備的定位不改變,終究難撐起一片天。

    未創新,已經被山寨

    無論是智能手表還是智能手環,本質上并沒有太大的創新,畢竟手表形式的手機早在幾年前就被中國的山寨廠商做出來了。國產的可穿戴設備還沒有革命性的功能出現,卻早已同質化。在網上搜索不同品牌的智能手表和手環,從外觀到功能都如出一轍,仿佛來出自一位設計師之手。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山寨產品用較低的價格和同樣的功能騙走了早期的可穿戴設備體驗者,一是讓原創品牌產品銷量不高,沒有足夠的資金和信心搞研發,二是山寨品牌劣質的產品和糟糕的體驗,給普通大眾傳遞出國產可穿戴設備垃圾的信號。

    在功能機時代,山寨手機的出現幾乎讓國產品牌手機全軍覆沒,從而出現現在手機市場被國外品牌主導的現狀。可穿戴設備的入門門檻很低,幾乎任何一家小有實力的電子工廠就能生產,如果不從源頭上杜絕山寨產品,恐怕國產可穿戴設備難逃國產手機的宿命。

    保守,只為等時機

    除了華為和OPPO,很多國產手機廠商并沒有發力可穿戴設備。可穿戴設備有前景但還不成熟,很多廠商都有概念沒產品,說白了就是在觀望。傳感技術的落后讓習慣了堆砌硬件的國產手機廠商不愿意進行自我突破,也唯恐谷歌和蘋果的產品太火熱不會給自己留下太多的市場,畢竟論研發能力國內手機廠商還太落后。同樣,微信和百度云在爭取做可穿戴設備的入口,但吸引來的都是些小公司。傳統手機巨頭不愿意受制于騰訊和百度,他們想要也必須建立自己的可穿戴設備入口,智能手機市場戰爭激烈,全力進軍可穿戴設備無疑是棄車保卒。總的來說,手機巨頭的保守,只為等可穿戴設備大爆發的時機。

    而對于想在可穿戴設備的市場 撈一筆的中小廠商,在資金和研發能力上都不可能引領一場可穿戴革命。谷歌眼鏡沒能吸引他們模仿的眼球,三星Galaxy Gear對手機太過依賴,眾多的可穿戴設備品牌正唯MOTO 360馬首是瞻。或許等到MOTO 360和蘋果iwitch現貨的時候,國產可穿戴設備才能迎來一場質的飛越。

    如果國內可穿戴設備廠商不能克服抄襲的 僥幸心理,靠借鑒國外產品來分得市場上的一杯羹,終究不是一個可行之策。在智能手機市場,蘋果和三星拿走了90%的利潤,國內品牌只得拼配置和價格才得以生存。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國內品牌的不作為,在可穿戴市場我們仍舊只是喝湯的人,國內廠商拼價格拼硬件的窘境會再次出現。

    可穿戴設備的巨大前景已成共識,國產設備能否逃脫在電腦和手機時代依賴國外技術的命運呢。我只能說抄襲和模仿等不到國產可穿戴設備的春天,路漫漫其修遠兮。

    【IT時代周刊編后】國產智能穿戴設備,如果不加強傳感器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注重專利技術的保護,未來仍靠價格戰和硬件參數的堆砌,是不會迎來春天的。那些運動及睡眠指數仍舊是冷冰冰的數字,一些功能設計也并不夠人性化,或許只是設計者自己的一廂情愿,試想當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機同時彈出未讀消息,誰會愿意在拇指大小的可穿戴設備屏幕上讀取信息呢?【責任編輯/鄭希】

    本文由作者Alter授權IT時代周刊發布。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國產可穿戴設備的春天在哪里?偽智能,傳感設備研發技術落后;沒有革命性創新,卻已被山寨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