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存量競爭時代,或許是國產手機廠商在價格、口碑等方面“超車”的機會

    【IT時代網深度觀察】在2015年之前,幾乎所有咨詢機構的報告數據都指向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的智能手機行業仍處于增量時代,畢竟每年兩位數增長的出貨量是最直接的證明。但從2015年開始,輿論上開始出現對國內手機市場唱衰的聲音,IDC公布的2015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也佐證了國產手機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的事實。


    同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0.1%的成績相比,2015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2.5%的數據有些黯然失色。而從IDC最新公布的報告稱,2015年很可能是智能手機出貨量取得兩位數增長的最后一年,并預測,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15億部,同比增長5.7%。不只是中國,全球很多地區都將進入存量換機時代,也就意味著手機廠商的品牌策略、產品策略以及渠道策略面臨新的挑戰,亦或者說,存量競爭將成為國產手機市場的新一輪淘汰賽。

    沖擊中高端市場或成存量競爭的典型標志

    在智能手機出貨量兩位數增長的2010年到2014年,國產手機市場的一個顯著標簽就是“性價比”,諸多身披互聯網外衣的手機品牌從0到1的成長,“中華酷聯”的巨頭體系被迫解體,回過頭來看,國產手機市場已然經歷了一輪洗牌。

    其實2015年有關國產手機市場重新洗牌的言論不絕于耳,不久前新浪微博發布的2015年下半年智能手機微報告也證明了這一態勢。從《智能手機微報告》的數據來看,定價在3000元以上的新增設備占比達到了25%,且整體市場份額在15%左右,和中低端手機在市場份額上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值得一提的是,新浪微博的《智能手機微報告》反映了智能手機發展的三大趨勢:

    一是iPhone對各主流安卓手機用戶的吸引力普遍下降。一方面隨著各安卓手機廠商對系統的不斷優化,在用戶體驗上和iOS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且不少品牌打造出了擁有自己特色的第三方ROM;另一方面用戶對iPhone好感的下降,這一消費心理的變化,也降低了國內手機廠商沖擊中高端市場的門檻。

    二是國產手機品牌的用戶忠誠度有整體的提升。盡管在用戶的留存率方面,iPhone仍然以71%的成績高于安卓手機品牌,但國產手機品牌的用戶留存率已經有所提升,OPPO的留存率相比于2014年提升了11%,小米提升了5%,華為提升了4%。誠然,用戶留存率的提高意味著品牌認可度的提高,對手機廠商布局中高端市場的作用不言而喻。

    三是用戶換機時選擇國產品牌的意愿在提升。從數據上來看,iOS用戶流向安卓的

    比例在明顯增加,華為、OPPO等相比去年增長了2%左右。而安卓用戶轉向iOS的比例顯著下滑了6%,反倒是選擇OPPO的用戶增加了6%,華為也增長了3%。同樣,這也是品牌認可度的一種反映,事實上華為、OPPO等在3000元以上價位市場中已經占據了一定的份額。

    不難發現,存量競爭和增量競爭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前者的銷量增長來自留存和其他品牌的轉化,考驗著手機廠商的品牌認可度和研發能力,同時也是品牌溢價和沖擊中高端市場的窗口期。而后者銷量的增長點在于挖掘更多的新用戶,性價比和低價無疑是贏取原始用戶的有效武器。當然,競爭方式的改變已經逼迫著手機廠商從市場出發做出新的戰略規劃。

    新一輪淘汰賽的砝碼:價格、體驗、品牌

    作為市場變化最為敏感的手機廠商,似乎已經意識到了存量競爭的現狀,只不過在應對策略上,不同的手機廠商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我們不妨從價格、體驗、品牌這三個維度來分析一二。特別指出的是,筆者在此將產品分為價格和體驗兩個維度,由此更容易看懂國產手機市場競爭方向的變化。

    首先在價格方面。國產手機廠商在價格問題上分化出了三種思路,一種是押注千元機市場和2000元檔的中端市場,一種是死磕2000元以上的中端和中高端市場,另一種就是對所有價格區間的全面覆蓋。事實上,千元機市場早已是一片血海,價格底線被一步步突破,銷量上實現了增長,但利潤仍不容樂觀。而2000元檔的市場從小米開始就是手機廠商爭奪的重點,是銷量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同時也面臨著高端乏力的困境。對比之下,3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場已經逐漸成熟,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價格高地,這里有兩個數據可以證明這一趨勢,一是OPPO R9在首發當天就取得了18萬臺的銷量,刷新了國產中高端產品的銷量紀錄;另一個是iPhone SE雖然在海外市場不溫不火,在中國首發當天仍舊被搶購一空。從大環境來看,消費升級已經成為全民性的話題,中高端市場將成為國產手機品牌的新機遇。

    其次是對產品體驗的理解。正如前文所說,增量競爭時代,很多手機廠商打出了“性價比”的大旗,在成本限制下,良好的用戶體驗是無從談起的。另外,在用戶體驗的理解上,多數國產手機品牌的一個誤解就是高配等于好的體驗,跑分、鼓吹性能等都是這一誤解的體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消費者的選購標準。直到今天,這種思維仍然很普遍,具體的就是在發布會上大談工業設計、采用并不成熟的技術等等,可用戶體驗依舊無解,因為他們做的并不是消費者最關注的方向。

    而抓住用戶痛點,解決他們的核心需求才是提升產品體驗的基礎。比如OPPO瞄準了拍照和充電這兩個痛點,通過對相機的優化成功作出了“拍照手機”的市場定位,而“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的sologn早已成為產品宣傳的經典案例。同時,這種迎合用戶核心需求的產品思維,不僅贏得了用戶的青睞,也改寫了品牌的銷量排名。

    最后要說的是品牌。一直以來,國產手機市場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銷量重要還是品牌重要?很明顯,銷量的增長必然會提高品牌知名度,尤其在互聯網時代,讓一個品牌在一夜之間家喻戶曉并非不可能。而手機廠商對價格和體驗的理解其實就是對品牌認識的不同,追求品牌知名度的手機廠商慣用的策略就是最大程度的壓縮成本,依靠性價比催化銷量的增長。追求品牌忠誠度的品牌采用了另一種做法,而在存量換機時代,品牌忠誠度恰是爭奪市場份額的主要來源。不管是蘋果還是三星,銷量上的增長都和品牌忠誠度有著不可或缺的關系,尤其體現在蘋果在全球龐大的果粉群體上。或許所有的國產手機廠商都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決定品牌溢價與否的是忠誠度,而非單純的品牌知名度所能實現的。

    或許新一輪的淘汰賽已經無法避免,特別是在某些知名手機品牌在性價比的泥潭中無法自拔的情況下??梢灶A見的是,會有越來越多的手機品牌適應存量競爭的玩法,拋卻固有的性價比思維,產品回歸用戶體驗,同時在渠道拓展上更加理性。更重要的是,中高端的品牌定位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增量競爭時代,國產手機廠商成功在銷量數字上打敗了蘋果和三星,存量競爭時代,或許是國產手機廠商在價格、口碑等方面“超車”的機會。【責任編輯/荊玉珍】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存量競爭時代,或許是國產手機廠商在價格、口碑等方面“超車”的機會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