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博鰲報道】 4月11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華爾街日報》刊登署名文章,闡釋他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作為全球最大零售平臺的創始人,馬云始終以致力于連接中美兩國企業和市場的企業家視角展開論述,提出了特朗普政府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美國是否要放棄進入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巨大歷史機會?
這是自近期美國挑起貿易摩擦態勢升高以來,中國企業家以自身視角同世界溝通的一次重要的嘗試。馬云對此通過文章論述:發動對中國的貿易戰看不到對美國經濟有半分好處。“貿易逆差”是個錯誤的問題,貿易戰是以根本錯誤的手段放棄打開世界最大市場的重大歷史機會,最終受傷害的是農民和中小企業。這將是歷史性的戰略誤判。
馬云的文章反映出,阿里巴巴正在越來越多的承擔起“國家企業”的責任,向世界傳遞有理有節的“中國聲音”。
馬云去年在美國底特律“美國中小企業峰會”上發言
為什么是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作為中國企業的代表,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高之時,發出自己的聲音,絕非偶然。阿里巴巴的成功,就源于它根植的中國沃土和它始終堅定擁抱全球化的姿態,為中國和世界倡導一個更開放、更有效率的商業環境,是阿里巴巴社會責任的題中之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其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然而,能夠像阿里巴巴這樣,成長為全球商業領域“意見領袖”,參與全球經貿治理議程的,仍然是鳳毛麟角。為什么阿里巴巴能夠成為代表中國發聲的關鍵商業力量,原因至少有三:
第一,阿里巴巴和實體經濟的連接最為密切。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平臺,它將消費者、生產者和服務商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相較傳統制造業企業,阿里巴巴對消費者的洞察更加深刻;而相對其他的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又和制造業和傳統商貿等行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因為此,阿里巴巴和馬云能夠更好窺見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宏觀面目。在馬云的公開信中,對中美互利互惠關系的系統論述,和對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處境的分析,都體現了阿里巴巴對全球經貿形勢的敏銳眼光。
第二,阿里巴巴有堅定的全球化戰略。從收購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平臺Lazada,到螞蟻金服大比例參股印度版支付寶Paytm,從天貓國際的全球采購中心,到風靡俄羅斯的速賣通,阿里巴巴零售、支付乃至物流業務的版圖早已延伸到世界各地,阿里巴巴已確定到2036年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的遠景目標,以“全球買、全球賣、全球付、全球運、全球游”讓全世界的消費者獲得更大驚喜。阿里巴巴早已不僅是全球化商業的參與者,更是全球化議程的推動者。
今年 3月,阿里巴巴向東南亞最大電商平臺Lazada追加投資
第三,阿里巴巴有著面向未來的價值觀。阿里巴巴是一家基于技術推動商業變革的公司,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賦能,最顯著的效應是讓大機構和中小機構、讓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機會更加平等。自創立之初,阿里巴巴就確定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這一使命就是要通過一個高效率、開放性的平臺,讓更多中小企業、青年和婦女從全球化中受益。馬云提出了“普惠式全球化”的理念,這是對過去大型跨國公司主導的更多讓強者受益的全球化機制的一種迭代和升級,近年來,卸任阿里巴巴CEO的馬云飛遍全球,和各國政商精英探討普惠式全球化之策,還提出了eWTP(全球電子貿易平臺)倡議,為普惠式全球化貢獻切實有效的方案。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阿里巴巴主動承擔起為中美兩國乃至全球的消費者、生產者和經營者發聲的責任。馬云的公開信,并不僅僅是商業上的呼吁,更彰顯了阿里巴巴作為一家世界級企業在全球經貿形勢波詭云譎的當下,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價值的擔當。
“國家企業”推動世界變革
如果我們放大歷史的視界,會更清楚的看到一個事實,一個國家的代表性企業,承載的絕不僅僅是自身的商業利益,更是它身后的國家利益、價值取向和發展模式。可以說,對一國內部而言,“國家企業”是經濟轉型或產業升級的關鍵引擎,對全世界而言,“國家企業”可能代表著一個成功國家的經驗和模式。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當年的洛克菲勒公司對此功不可沒。從石油產業出發,洛克菲勒逐漸把觸角伸向鐵路等各行各業,幾乎再造了美國的基礎設施,給美國的工業化提供了重要基礎。這一事例說明,“國家企業”在一國的產業革命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有的“國家企業”,更可引領全球科技和商業潮流。從英特爾、微軟再到蘋果、谷歌,美國IT技術的發展,正有賴于具有創造力的“國家企業”,沒有這些企業持續的創新和迭代,美國也不可能引領全球信息技術變革的進程。
還有的“國家企業”,可以發揮在商業之外的價值。在兩德分裂期間,大眾汽車和民主德國(東德)簽訂的總值5億馬克的生產線合同,就曾大大促進了兩德貿易,拉近了兩德之間的距離。這示范出一種模式,以商業力量驅動和平乃至統一的議程。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國家企業”擔當世界責任適逢其時。阿里巴巴已擔當起這一備受關注的角色,阿里引領的電商發展和“新零售”革命,重構了中國的商業基礎設施,改變了中國商業的面貌;阿里穩健的全球化布局,正在讓“新零售”中國方案在全球更多地方落地,驅動“普惠式全球化”成為全球化新的主流形態;從達沃斯到博鰲,馬云等阿里巴巴高層橫跨東西方的主動發聲以及和全球政商精英的互動,已成為中國商業“軟實力”的象征。
印度咖啡店的顧客使用paytm完成支付
時代期待更多“國家企業”
中國日前宣布了10項最新的對外開放措施,展現出中國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促進經濟全球化的誠意和擔當。“國家企業”的積極姿態,更能讓世界感受到一個清楚的事實:在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從政界到商界,整個中國社會對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仍然保持充分共識。這一聲音至關重要。
從某種程度上說,“國家企業”就是一個國家和世界溝通的“第二軌道”。馬云的公開信,設身處地站在全球消費者和經營者的角度,讓他們從另一個角度去具體感知“貿易戰”的潛在影響。如果中國有更多的企業愿意主動擔當這一角色,中國的戰略意圖和對全球化的高度誠意,就更能夠被世界所理解。
21世紀的國與國競爭,并非只是硬實力的比拼,更是軟實力的較量。“國家企業”的全球能見度和輿論影響力,實際上正是國家“軟實力”重要的組成部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連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中國所擁有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已超過100家,和美國接近,這些數據都表明,中國的“硬實力”早已不容小覷。隨著“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相繼提出,中國的全球感召力也在提升,但中國企業的“軟實力”卻仍然是一塊短板。如何展現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以自身主動積極的表達,有效呼應國家戰略意圖,這對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而言,還是相當陌生的一課。而馬云在英文媒體上坦誠而自信的表達,無疑是其他中國企業可以學習的榜樣。
“國家企業”的形成,是全球經濟變革的自然產物。通過“國家企業”貫徹“國家意志”,更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各國的普遍做法。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深水區,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向全球輸出的早已不僅僅是商品和資本,更是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理念和模式。這樣的模式不是抽象的,它需要由企業的實踐來承載,并給出理論上的完整闡釋,馬云的公開信,正是與此相關的知行合一的探索。【責任編輯/鄒琳】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